..续本文上一页中所说的完全相同。
那个时候,修净土的只依靠一部经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还没有翻出来。远公在庐山东林建念佛堂,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静修,就依靠一部经、一句佛号,个个往生。真干,大成就!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;远公这一百二十多个人,个个往生,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成就比明心见性高。明心见性在大乘经上说,《华严经》上初住菩萨,念佛堂往生这些人有很多不止初住,他躐等了。可以说除净宗之外都没有躐等的,只有净土宗。这个躐等有理论做依据,根本的理论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是因。第二个,缘,凡是真正相信净土,发愿求生的人,佛说了,皆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。若不是无量诸佛加持,你怎么会相信?你怎么会不怀疑?
我们从这些话里头就能体会到,我今天信心不足,还有一点怀疑,这什么原因?我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还不够多。那怎么办?你真晓得这个因缘,你就有办法,我现在加紧努力念佛,把这门课补足。能补足吗?能。为什么?一声阿弥陀佛,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你得相信才行,相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这一句名号具足一切诸佛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功德,我这一声念得相应,没有怀疑、没有夹杂、没有间断,很短时间我就能把供佛的功德补足。什么时候知道补足?真信了,不怀疑了,那就是补足了。还有怀疑,没补足,你继续再念,念个几天、念个几个月、念个几年,一点怀疑都没有,那就补足了。补足,决定预知时至,决定正念分明,见佛相好,众善俱现。这个众善是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见到了,菩萨见到了,阿罗汉见到了,人天大众往生的人统统见到了;依报,宫殿、楼阁、宝池、德水,你全都见到。所以,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,这一点都不会错的。
「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」,你看,念佛持戒没有精进心,「命终亦无善相,亦无恶相,地府不收」,极乐世界不摄,也不要你,「如睡眠去。此人疑情未断,生於疑城,五百岁受乐。再修信愿,方归净土」。这个念佛持戒没精进心,还有怀疑,他到哪里去了?这是我们看到最多的,送往生的,这种情形最多,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瑞相,也没有恶相。下面这三句就很有趣味了,「地府不收」,他没堕三恶道;「安养不摄」,实在讲安养摄受,不是不摄,只是往生花不开;「如睡眠而去」,是因为这个人疑情未断。这个疑跟情我们把它分开来说,疑是疑惑,情是情执,这两个事情真麻烦!有疑生疑城,有情执,真的安养不摄,到哪里去?多半又回到人天,把他自己所修行的全变成福德。有坚定的心,信心,没有怀疑、没有夹杂、没有间断,他决定得生净土。疑情障碍他,他不会受什么苦报,回到人间再修,那就要靠他的感应,真心想修,会感得善知识的帮助;如果不是真心,遇善知识难!不遇善知识,盲修瞎练,往下坠落了;真正遇到善友,你才不断向上提升,善友对我们修学关系太大了!遇到善友而不能成就,那是什么原因?孝敬不足。净业三福上头两句话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这上面有缺陷。所以遇到善知识也不能成就,一样走错了方向,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。
这些住在边地疑城的人,五百岁受乐,就是不见佛、不闻法,你就晓得见佛、闻法是多么重要的事情。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修,亦如是。现在佛不在世,我们造佛像,造佛像的用意,眼虽然见不到佛,心里头有佛,取这个意思。见佛像如真佛在面前,这样供养佛像就无量功德。如果供养佛像,没有把它当作真佛看待,功德就没有了,有福德没有功德。总在一念,一念真诚就得真实利益,一念懈怠,有一点福德,福德里头还掺杂著过失,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里头说得很清楚。「可见信愿二者实为往生见佛之根本」,就在这两个字,真信、真愿,你就有机会见佛,你具足见佛的根本条件。想见佛而不具足信愿,很难满愿,你见不到。
「此外更有懈慢国,或称懈慢界」,这个不在极乐世界,在极乐世界之外,我们在前面也学到过,「在此土至极乐国之中途」。「染著其国土之快乐,而起懈怠骄慢之心,不更进而生於极乐,故称为懈慢国」。有这么一个世界,这个世界谁去往生?都是修了大福报的人到这里去。为什么会生在这个地方?对极乐世界有怀疑,半信半疑,中途看到这个世界,以为就是极乐世界,不想再离开,这就错了。「如《菩萨处胎经》曰: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,有懈慢界,国土快乐。前后发意众生,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皆深染著懈慢国土,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。亿千万众,时有一人,能生阿弥陀佛国。何以故?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。准上经义,懈慢国亦属边地疑城之类」。这一类它不在极乐世界,不像前面说的,前面说的疑城、边地,实际上它在七宝池中,它真的在极乐世界。这个懈慢国不是的,不在极乐世界,是另外一个世界。这个世界我们一看就晓得,修大福报的人,他们的享受肯定超过欲界诸天,甚至於色界诸天,他进入这个地方他就不想离开了。你看深染著,甚深染著,不想再往生极乐世界,到那个地方都被这个境界所迷了。亿千万众里面可能有这么一个人,他离开了,他到极乐世界去了。原本的目标都是极乐世界,没想到全都堕落在这里头。
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事实真相,往生之难!净宗确实难信易行,怕的是,最怕的是信心不足,还带著有疑惑。我们这个世间人所谓高名厚利,这种巨大的诱惑力量往往让你变节,你守不住了。往生亦如是,这个境界现前,你能够不起贪心吗?看到这个境界,把你那个贪著勾引起来,你就堕落了,你说这个多可怕。
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经文,「疑惑佛智」。都是没开悟,开悟没这个事情。
【不了佛智。不思议智。不可称智。大乘广智。无等无伦。最上胜智。於此诸智。疑惑不信。】
我们常常听说宗教信徒对天主、对上帝的赞美,称上帝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大家都是说赞叹的话,谁能认定它是真的?真正修学大乘,在大乘上确实有契入,他才会相信。为什么?大乘最主要告诉我们,一切法不离自性。一切法从哪里来的?自性变现出来的。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这两句话的意思深。什么人的心?什么人的识?佛告诉我们,是我们自己的心、自己的识,於别人、於外头境界不相干。法身就是法性,法性的全体叫法身,就是真心、就是真如、就是本性。自性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我们信不信?如果相信,这问题全解决了,你不再疑惑了;如果对这桩事情有怀疑,佛在这里所说完全说对了。我们怀疑不怀疑?怀疑,没有理由不怀疑。真正放下的人不怀疑,放下什么?放下怀疑。怀疑是什么?无明烦恼。无明烦恼是痴,疑是痴里面的一分,我说它作核心,痴的核心就是怀疑,它现的相是怀疑。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贪瞋有障碍,小,痴严重。你说懈慢国,堕懈慢国的人他知不知道?知道,这不是极乐世界,这里头没有阿弥陀佛。为什么要去?贪心、愚痴他就去了。贪瞋痴是烦恼,唯识所变,这么去的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要如何来对治?这是大小乘经教里头佛都说,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戒就是治贪的。对戒要尊重,看到戒律就是佛陀,决定不犯;犯,违犯佛陀教诲,这不听话,这不是真正跟佛学习。尊师是为了重道,重道是为了尊师。戒是道,是师传授给我的,我要重视,我要依教奉行,它能够把贪心克服。定,能克服瞋恚、傲慢、嫉妒,人有定,这个毛病不会现前。有戒有定,智慧现前,智慧现前把愚痴才断掉,怀疑才断掉。
疑根拔除了,孔孟所说的仁义礼智信本自具足,不用学的。不但信解上具足,而且表现在生活、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,真的不是假的。表现在生活上、待人上,就是孔子弟子赞叹老师的五个字,五德,温良恭俭让。老师待人接物温和,老师这个人厚道,温文儒雅。善良,好人,对人对事没有恶念,特别是对毁谤的人、对障碍的人、陷害的人没有恶意,善良。恭慎,处事待人接物他很小心、很谨慎,非常认真,不敢马虎,他养成这个习惯了;恭敬,敬人、敬事、敬物,对万物都恭敬、都爱护。第四个节俭,生活不浪费,富有也不浪费。最后一个让,谦让,自己很谦虚,事事让别人,真正做到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。这是什么?温良恭俭让这是德,你得到了。它的内涵是什么?内涵是仁义礼智信,佛法里面所说的十善业道,这是它的内涵。完全表现在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你真看到了。
所以智慧、德相,一切众生自性具足,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。只是诸佛如来没障碍了,全现前,我们众生有业障,有烦恼、有业障障碍住,不能现前,不是没有。今天我们怎样把这个障碍去掉?现在我们已经相当明了,障碍的根就是疑。疑就是愚痴的原始点,愚痴从哪里来的?从疑来的。不疑,智慧就开了;有疑,智慧就变了,变成愚痴。我们对佛不相信,对佛怀疑,所以才不能够理解经典的意思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做不到,因为有疑惑。这么长的经文,佛就给我们说这一个字,如何断疑生信。疑不断,信就不能生,一切都落空。
今天我们遇到了一个稀有的因缘,这个缘是什么?灾难,看你会不会运用。你要是怕这个灾难,怕三途地狱,那怎么样?不敢不信。我真信或者有救,我不信没救了。这是逼著你非信不可,把你那个真诚恭敬心逼出来。没有真诚恭敬,信心生不起来;有真诚恭敬心,佛讲的这些经你能看得懂,你能听得懂,信心生起来了。为什么你那个疑还在?经看不懂。看不看?天天看、天天念、天天听讲,没听懂,听了几十年还是没听懂。为什么?疑没断,佛号没有真念。真念佛,万缘放下了,恭喜你,你明白了、你觉悟了、你真懂了;你没有万缘放下,你没有一心念佛,你不懂。
佛有这五种智,这五种智是自性具足的,是性德,人人都有,我们只是有障碍,障碍去掉,五种智都现前。昙鸾师《无量寿经略论》里头有,「不了佛智者,谓不能信了佛一切种智。不了故,故起疑」。这意思是,因为你不了解,你不敢相信,人怎么可能对一切都知道,哪有这种能力?这个话不是真的,也不过是赞叹佛菩萨、赞叹神明的话,哪是真的!自以为聪明,自以为是。这样的观念,没有办法把他再提升一层,他不能接受。
佛智是什么?一切种智,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阿罗汉的智慧是一切智,菩萨的智慧是道种智,佛的智慧是一切种智。一切智知空,万法皆空,阿罗汉晓得,辟支佛晓得。道种智是指这一切法,种是种种法,道是道理,这一切法什么道理有,什么道理产生这么多变化,这就非常复杂。所以,一切空是指本体,万法皆空从体上讲的,道种智是从相上讲的。相种种不同,无量无边,它的真相是什么,这是道种智。一切种智,圆融了,空有是一不是二,性相一如,这是真正究竟圆满,一切种智。《华严经》说得究竟,最后说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。情,有情众生,无情,植物、矿物,现在是这么分,都同入一切种智。这个愈说人就愈不懂了,好像这讲不通,但是它是事实真相。这五种智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下一堂课再好好的学习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一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