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中所說的完全相同。
那個時候,修淨土的只依靠一部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還沒有翻出來。遠公在廬山東林建念佛堂,一百二十叁個人在一起靜修,就依靠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個個往生。真幹,大成就!六祖惠能大師一生度了四十叁個人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;遠公這一百二十多個人,個個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個成就比明心見性高。明心見性在大乘經上說,《華嚴經》上初住菩薩,念佛堂往生這些人有很多不止初住,他躐等了。可以說除淨宗之外都沒有躐等的,只有淨土宗。這個躐等有理論做依據,根本的理論是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這是因。第二個,緣,凡是真正相信淨土,發願求生的人,佛說了,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。若不是無量諸佛加持,你怎麼會相信?你怎麼會不懷疑?
我們從這些話裏頭就能體會到,我今天信心不足,還有一點懷疑,這什麼原因?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還不夠多。那怎麼辦?你真曉得這個因緣,你就有辦法,我現在加緊努力念佛,把這門課補足。能補足嗎?能。爲什麼?一聲阿彌陀佛,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你得相信才行,相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這一句名號具足一切諸佛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功德,我這一聲念得相應,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、沒有間斷,很短時間我就能把供佛的功德補足。什麼時候知道補足?真信了,不懷疑了,那就是補足了。還有懷疑,沒補足,你繼續再念,念個幾天、念個幾個月、念個幾年,一點懷疑都沒有,那就補足了。補足,決定預知時至,決定正念分明,見佛相好,衆善俱現。這個衆善是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見到了,菩薩見到了,阿羅漢見到了,人天大衆往生的人統統見到了;依報,宮殿、樓閣、寶池、德水,你全都見到。所以,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,這一點都不會錯的。
「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」,你看,念佛持戒沒有精進心,「命終亦無善相,亦無惡相,地府不收」,極樂世界不攝,也不要你,「如睡眠去。此人疑情未斷,生於疑城,五百歲受樂。再修信願,方歸淨土」。這個念佛持戒沒精進心,還有懷疑,他到哪裏去了?這是我們看到最多的,送往生的,這種情形最多,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瑞相,也沒有惡相。下面這叁句就很有趣味了,「地府不收」,他沒墮叁惡道;「安養不攝」,實在講安養攝受,不是不攝,只是往生花不開;「如睡眠而去」,是因爲這個人疑情未斷。這個疑跟情我們把它分開來說,疑是疑惑,情是情執,這兩個事情真麻煩!有疑生疑城,有情執,真的安養不攝,到哪裏去?多半又回到人天,把他自己所修行的全變成福德。有堅定的心,信心,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、沒有間斷,他決定得生淨土。疑情障礙他,他不會受什麼苦報,回到人間再修,那就要靠他的感應,真心想修,會感得善知識的幫助;如果不是真心,遇善知識難!不遇善知識,盲修瞎練,往下墜落了;真正遇到善友,你才不斷向上提升,善友對我們修學關系太大了!遇到善友而不能成就,那是什麼原因?孝敬不足。淨業叁福上頭兩句話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上面有缺陷。所以遇到善知識也不能成就,一樣走錯了方向,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。
這些住在邊地疑城的人,五百歲受樂,就是不見佛、不聞法,你就曉得見佛、聞法是多麼重要的事情。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修,亦如是。現在佛不在世,我們造佛像,造佛像的用意,眼雖然見不到佛,心裏頭有佛,取這個意思。見佛像如真佛在面前,這樣供養佛像就無量功德。如果供養佛像,沒有把它當作真佛看待,功德就沒有了,有福德沒有功德。總在一念,一念真誠就得真實利益,一念懈怠,有一點福德,福德裏頭還摻雜著過失,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裏頭說得很清楚。「可見信願二者實爲往生見佛之根本」,就在這兩個字,真信、真願,你就有機會見佛,你具足見佛的根本條件。想見佛而不具足信願,很難滿願,你見不到。
「此外更有懈慢國,或稱懈慢界」,這個不在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之外,我們在前面也學到過,「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」。「染著其國土之快樂,而起懈怠驕慢之心,不更進而生於極樂,故稱爲懈慢國」。有這麼一個世界,這個世界誰去往生?都是修了大福報的人到這裏去。爲什麼會生在這個地方?對極樂世界有懷疑,半信半疑,中途看到這個世界,以爲就是極樂世界,不想再離開,這就錯了。「如《菩薩處胎經》曰: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,有懈慢界,國土快樂。前後發意衆生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皆深染著懈慢國土,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。億千萬衆,時有一人,能生阿彌陀佛國。何以故?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。准上經義,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」。這一類它不在極樂世界,不像前面說的,前面說的疑城、邊地,實際上它在七寶池中,它真的在極樂世界。這個懈慢國不是的,不在極樂世界,是另外一個世界。這個世界我們一看就曉得,修大福報的人,他們的享受肯定超過欲界諸天,甚至於色界諸天,他進入這個地方他就不想離開了。你看深染著,甚深染著,不想再往生極樂世界,到那個地方都被這個境界所迷了。億千萬衆裏面可能有這麼一個人,他離開了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。原本的目標都是極樂世界,沒想到全都墮落在這裏頭。
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往生之難!淨宗確實難信易行,怕的是,最怕的是信心不足,還帶著有疑惑。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謂高名厚利,這種巨大的誘惑力量往往讓你變節,你守不住了。往生亦如是,這個境界現前,你能夠不起貪心嗎?看到這個境界,把你那個貪著勾引起來,你就墮落了,你說這個多可怕。
我們再繼續看下面經文,「疑惑佛智」。都是沒開悟,開悟沒這個事情。
【不了佛智。不思議智。不可稱智。大乘廣智。無等無倫。最上勝智。於此諸智。疑惑不信。】
我們常常聽說宗教信徒對天主、對上帝的贊美,稱上帝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大家都是說贊歎的話,誰能認定它是真的?真正修學大乘,在大乘上確實有契入,他才會相信。爲什麼?大乘最主要告訴我們,一切法不離自性。一切法從哪裏來的?自性變現出來的。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兩句話的意思深。什麼人的心?什麼人的識?佛告訴我們,是我們自己的心、自己的識,於別人、於外頭境界不相幹。法身就是法性,法性的全體叫法身,就是真心、就是真如、就是本性。自性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我們信不信?如果相信,這問題全解決了,你不再疑惑了;如果對這樁事情有懷疑,佛在這裏所說完全說對了。我們懷疑不懷疑?懷疑,沒有理由不懷疑。真正放下的人不懷疑,放下什麼?放下懷疑。懷疑是什麼?無明煩惱。無明煩惱是癡,疑是癡裏面的一分,我說它作核心,癡的核心就是懷疑,它現的相是懷疑。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貪瞋有障礙,小,癡嚴重。你說懈慢國,墮懈慢國的人他知不知道?知道,這不是極樂世界,這裏頭沒有阿彌陀佛。爲什麼要去?貪心、愚癡他就去了。貪瞋癡是煩惱,唯識所變,這麼去的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要如何來對治?這是大小乘經教裏頭佛都說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戒就是治貪的。對戒要尊重,看到戒律就是佛陀,決定不犯;犯,違犯佛陀教誨,這不聽話,這不是真正跟佛學習。尊師是爲了重道,重道是爲了尊師。戒是道,是師傳授給我的,我要重視,我要依教奉行,它能夠把貪心克服。定,能克服瞋恚、傲慢、嫉妒,人有定,這個毛病不會現前。有戒有定,智慧現前,智慧現前把愚癡才斷掉,懷疑才斷掉。
疑根拔除了,孔孟所說的仁義禮智信本自具足,不用學的。不但信解上具足,而且表現在生活、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,真的不是假的。表現在生活上、待人上,就是孔子弟子贊歎老師的五個字,五德,溫良恭儉讓。老師待人接物溫和,老師這個人厚道,溫文儒雅。善良,好人,對人對事沒有惡念,特別是對毀謗的人、對障礙的人、陷害的人沒有惡意,善良。恭慎,處事待人接物他很小心、很謹慎,非常認真,不敢馬虎,他養成這個習慣了;恭敬,敬人、敬事、敬物,對萬物都恭敬、都愛護。第四個節儉,生活不浪費,富有也不浪費。最後一個讓,謙讓,自己很謙虛,事事讓別人,真正做到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這是什麼?溫良恭儉讓這是德,你得到了。它的內涵是什麼?內涵是仁義禮智信,佛法裏面所說的十善業道,這是它的內涵。完全表現在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你真看到了。
所以智慧、德相,一切衆生自性具足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只是諸佛如來沒障礙了,全現前,我們衆生有業障,有煩惱、有業障障礙住,不能現前,不是沒有。今天我們怎樣把這個障礙去掉?現在我們已經相當明了,障礙的根就是疑。疑就是愚癡的原始點,愚癡從哪裏來的?從疑來的。不疑,智慧就開了;有疑,智慧就變了,變成愚癡。我們對佛不相信,對佛懷疑,所以才不能夠理解經典的意思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做不到,因爲有疑惑。這麼長的經文,佛就給我們說這一個字,如何斷疑生信。疑不斷,信就不能生,一切都落空。
今天我們遇到了一個稀有的因緣,這個緣是什麼?災難,看你會不會運用。你要是怕這個災難,怕叁途地獄,那怎麼樣?不敢不信。我真信或者有救,我不信沒救了。這是逼著你非信不可,把你那個真誠恭敬心逼出來。沒有真誠恭敬,信心生不起來;有真誠恭敬心,佛講的這些經你能看得懂,你能聽得懂,信心生起來了。爲什麼你那個疑還在?經看不懂。看不看?天天看、天天念、天天聽講,沒聽懂,聽了幾十年還是沒聽懂。爲什麼?疑沒斷,佛號沒有真念。真念佛,萬緣放下了,恭喜你,你明白了、你覺悟了、你真懂了;你沒有萬緣放下,你沒有一心念佛,你不懂。
佛有這五種智,這五種智是自性具足的,是性德,人人都有,我們只是有障礙,障礙去掉,五種智都現前。昙鸾師《無量壽經略論》裏頭有,「不了佛智者,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。不了故,故起疑」。這意思是,因爲你不了解,你不敢相信,人怎麼可能對一切都知道,哪有這種能力?這個話不是真的,也不過是贊歎佛菩薩、贊歎神明的話,哪是真的!自以爲聰明,自以爲是。這樣的觀念,沒有辦法把他再提升一層,他不能接受。
佛智是什麼?一切種智,這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阿羅漢的智慧是一切智,菩薩的智慧是道種智,佛的智慧是一切種智。一切智知空,萬法皆空,阿羅漢曉得,辟支佛曉得。道種智是指這一切法,種是種種法,道是道理,這一切法什麼道理有,什麼道理産生這麼多變化,這就非常複雜。所以,一切空是指本體,萬法皆空從體上講的,道種智是從相上講的。相種種不同,無量無邊,它的真相是什麼,這是道種智。一切種智,圓融了,空有是一不是二,性相一如,這是真正究竟圓滿,一切種智。《華嚴經》說得究竟,最後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情,有情衆生,無情,植物、礦物,現在是這麼分,都同入一切種智。這個愈說人就愈不懂了,好像這講不通,但是它是事實真相。這五種智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下一堂課再好好的學習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