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二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一二集)  2012/9/14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1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十六頁,我們從第二行看起:

  「疑惑佛智」。現在在這個時代,對於經論懷疑的人很多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跟李老師學《楞嚴經》,這應該不是現在人,過去的人對《楞嚴經》已經抱懷疑態度,說《楞嚴》不是佛說的。南傳佛教不承認大乘,說大乘非佛說,那《華嚴經》更不必說了,《華嚴經》在定中講的,不相信。那這些事情,特別是現代這些專家學者,學校裏這些老師、教授,他不是佛教徒,他也讀佛經,讀了之後就批評。過去臺大有個教授,我跟他往來很多,他年齡比我大很多,現在不在了,嚴一平先生,教考古學的。以後他把教職辭掉了,去開書店,藝文印書館。他們幾個教授合起來開個書店,他當總經理,出版中國的古籍。我最初得到的《十叁經》、《二十五史》、《資治通鑒》,都是他們印的。嚴先生批評《金剛經》,他說《金剛經》實際上很淺薄,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。這是高等知識分子。

  我們學佛六十一年,講經也講了五十四年,一生遇到這些事情很多很多。最猛烈的打擊就是我們學習這個會集本,批評的人非常之多,我很了解。會集本有很多種,夏蓮居不是第一個會集的,在他之前,王龍舒的會集本,爲什麼沒有人批評?魏默深的會集本,還有節校,蕅益大師有《十善業道經》的節校本,彭際清居士有《無量壽經》的節本,爲什麼沒有人批評,單單批評夏蓮老的本子?夏蓮老本子前面有一篇長序,梅光羲居士作的。這兩位當年在世,在中國佛教裏面很有名氣的兩位在家居士,稱之爲南梅北夏。梅老是江西南昌人,這南方,夏老是山東人,北方,南梅北夏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,他的佛法是跟梅光羲老居士學的,他稱梅光羲居士爲梅大士。當年這個本子傳到臺灣,律航法師送了幾本給老師,給李老師。李老師看到,特別看到前面這篇序文,五體投地,在臺中把這部經翻印。第一次翻印是照原本照相影印的,第二次是重新排版,至少印過兩次。最後是有佛門裏面的大德看到都是居士搞的,當然心裏不是很舒服,對這個有批評。李老也是避免口舌,講過一遍之後,就沒有再講了。

  我跟諸位說過幾次,這本子給我了。我一看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,在臺北也印了叁千本准備講,向老師報告。因爲老師的注解我看得懂,他只要給我一點醒,我就知道什麼意思。老師就告訴我,你太年輕,如果有人提出反對,這個壓力你受不了,等待機緣吧!所以我就把這本子收起來,帶到美國去了。老師往生之後,我在美國的住所把這個經找到。我們怎樣紀念老師?這個本子實在太好了,有承傳的,不是隨便的,而且會集確實依照會集的規矩,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,沒有改動一個字。我們在這裏看黃念老的注解,你看注解,說明這段經文出自於哪一個經都介紹得很清楚,這是負責任的做法。

  有人說不能會集,老師沒有說。那說的人至少要跟李老師平等的這種修持跟學問,我才能相信;你比不上我老師,我不相信你,我相信老師。老師他的老師是梅光羲居士,梅老跟夏老老同參,也都是做官的同僚、好朋友,一生在一起學佛。到晚年,梅光羲居士拜夏老做老師,這晚年表演這麼一招給我們看,那不是普通人!慧明老和尚,當年的大德,慈舟法師最初作科判的,那是在那個時代律宗的大德。如果你們的德行修持能夠超過他,你的批評我不敢說話;你沒超過他,我也不敢說話,我聽了怎麼樣?我聽了無動於衷,我不受影響,我不會受動搖。

  老師把這個經傳給我,我知道今天我不弘揚,夏老居士的會集十年工夫白費了,念老這部注解也沒有人過問了。我覺得這是我的使命,老師交給我,我有使命感。壓力,我知道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,我能夠承受。我曾經說過,全世界的人反對,我不敢反對。我說老師給我的,我要把這個東西放下來反對它,我就是背師叛道。那這事情怎麼辦?這事交給韋馱菩薩去吧!我把這些資料全部供養在韋馱菩薩座下,由韋馱菩薩處理,我們沒有這個智慧,沒有這個能力,韋馱是賢劫千佛的總護法。

  至於中峰禅師《叁時系念法事》,確實是有人談到不是中峰禅師作的。這些年來我提倡把它當作一次法會圓滿的大回向,冥陽兩利。這個本子也是會集本,會集本太多了,說不盡。那經可不可以學、可不可以傳?世尊給了我們一個原則,佛說佛經有五種人說,第一種是佛說的。第二種,佛弟子說的,阿羅漢、菩薩們說的。這都是佛認可的,沒問題。第叁種,仙人說的。第四種,諸天說的。第五種,化人說的。有這麼多。在中國,惠能大師,這是佛門弟子,《六祖壇經》那就是佛弟子說的,也能夠稱之爲經,沒人反對。佛給我們說了個原則,讓我們怎麼辨別,這就是法印。小乘有叁法印,大乘有一法印,就好比是佛的法印蓋在上面,那就是佛認可的。

  我早年曾經在大專佛學講座開講《太上感應篇》,道教的。當時有個法師,也很有名氣的,現在不在了,叫我過去,質問我,你參加大專佛學講座,對這些學生講經,哪一部經不好講,你怎麼去講外道的?我說我沒講外道的。那《感應篇》不是外道的?我說你說這個,這個佛的法印印在上面。什麼法印?我說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這個你承不承認它是法印?我說《感應篇》符合,字字句句都符合,那就是這個印印在上面了。他一句話不說,掉頭走了。有這個法印,我們這範圍就廣了,所有宗教經典我們都來看,看看符不符合這法印。符合大乘的,那就是大乘經,符合小乘的叁法印,那就是小乘經。學東西要活學活用,我們才得到真實利益。

  佛教我們破執著、破分別、破無明,也就是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成佛了,你就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。你本來是佛,爲什麼不能成佛,搞成這個樣子?就是你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。叁樣東西都有,你是六道凡夫,道道地地的。叁種裏面,如果能夠放下執著,你就證阿羅漢果;放下分別,你就是菩薩;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你就成佛了。最低限度,你是圓教初住,別教初地,這經上講得很多。

  學佛,最重要的好老師!你得跟著好的老師,你才會有成就。這些大德,他們的承傳都是高人。李老師學過密、學過禅。黃念老的禅跟虛雲老和尚學的,密也是有兩個很有名的上師,他自己是金剛阿闍黎,從禅、從密最後回歸到淨土。晚年,注解完成之後,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了半年,他往生了。這兩個人,我很清楚,就是爲這部大經來的。大經五種原譯本,初學的人學習都有困難,因爲五種原譯本內容差別很大。少一種,佛所講的意思不圓滿,五種都讀很麻煩。你們諸位看看,五種原譯本都在,我還印了九種本子都印在一起。你自己去看,九種本子都好,依任何一種都能成就,你喜歡依哪一種,你就用哪一種,沒有限製的。各人根性不相同,一種法門契一類根機,度一類衆生。念佛法門普度一切衆生,所謂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,稀有難逢。

  最重要的,經用意何在?第一個作用,幫助我們破迷起信。你看這麼一大段經文不都講這樁事情嗎?幫助我們建立信心。第二個作用,你契入境界之後,經給你做證明。你悟入的境界,你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,跟經上所說是不是一樣?一樣,真的不是假的。那不一樣?不一樣是魔現的,不是真的。經就這麼兩個作用,一個是印證,一個是起信。我們從這部經,對西方確實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真正想發願求生,目的達到了。這個目的九種本子都有,所以說我們對九種本子作平等觀。爲什麼要會集?是便利一類有情衆生。那我的根性不行,我讀古人這個譯本有困難,夏老這一會集,我看起來很舒服。原譯本裏很艱澀、深的地方,他都會得淺,一看就懂,一點都不難,讀了之後法喜充滿,它適合我的根機。我並不排斥其他的本子,不可以!那是有罪過的,不可以毀謗。因爲都能幫助衆生建立信心;修行契入境界之後,都能幫助你印證你的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,這兩種作用要知道。

  叁法印要清楚,這是總的指導原則。所以人問的時候,你說這個經不好,不好能幫助我起信心,我真信了,我真發心了,目的達到了。真信了,經要不要念?不需要了,一句佛號念到底。眼前擺的很多例子,鍋漏匠的例子大家都熟悉。鍋漏匠不認識字,雖然出家了,一天經都沒聽過,念佛堂一天也沒有去過。一剃了頭,就自己住小廟,一個人住。師父就教他六個字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你老實念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,將來一定有好處。他老實,他也不問好處,有沒有什麼好處不問,他說行,我就聽你的話,就一句佛號念到底。念了叁年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往生之後,因爲在鄉下,那時候沒交通工具都走路,到谛閑法師那裏報信,一個來回叁天,這老和尚回來替他辦後事,看他還站在那裏。老和尚對他贊歎這兩句話,你們聽聽感覺是什麼味道?老和尚稱贊他,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,你成就了,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。這個稱贊還得了!如果你把這個經告訴他,這個經是有問題、那個經有問題的時候,他決定不能往生。把人家一生往生的機會掐斷了,這是什麼因果?這是斷衆生法身慧命,這個事怎麼敢做!

  所以對於任何不同的法門,我們只有贊歎,學善財童子。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位善知識所修的法門各個不同,善財都是禮贊、歡喜,明白了,他不學。他禮敬、贊歎,他不學,爲什麼?他學了淨土,學了念佛法門。念佛法門誰告訴他的?吉祥雲比丘告訴他的。這個是什麼?五十叁參第一參,先入爲主。後面爲什麼要學?學了是爲接引衆生,衆生根性不相同,要用種種不同的方便法門。你要知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