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覺悟,分配在阿羅漢、菩薩、佛陀這叁個人身上。淨宗是一乘法,一乘法是成佛的方法,淨宗的覺悟不在現前,在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個跳板,往生極樂世界,再進一步明心見性。因爲我們在這個世間想見性,做不到,不得已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。到極樂世界,保證你見性成佛,這就太難得了。所以往生就等於成佛,你說這還得了!我們往下看。

  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。「淨影、法位、元曉諸師均同上之說」,他們的說法都相同,都是「以不了佛智一句爲總。余四爲別」。下面大乘廣智,這個『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』,不了佛智這一句是總。「《淨影疏》雲: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。不思等別。佛智淵深,余不能測」,這是先把名詞解釋出來。佛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實在講,人人都有,個個不無,只是我們迷失了自性,雖有,它不起作用,問題在這個地方。爲什麼不起作用?大乘教上常講,叁大類的煩惱把它障礙了。第一類的煩惱是無明煩惱,名字起得好,爲什麼?智慧是明的,本來是明的,現在不明了,叫無明。無明是什麼?大乘教裏頭常說的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就是無明,無明就是一念不覺。本來是覺,這一念不覺了,這個問題很深,很不好懂,《楞嚴經》上有很長的一段文字說這樁事情。到最後,佛用「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」這樁事來做比喻。因爲一念不覺它沒有原因,什麼緣故都沒有,突然的會發生這個事情,這個比喻我們容易懂。

  我這個年齡,念小學的時候,正是中日戰爭的時候。那個時候的小學五、六年級(就是高年級的)就有軍訓,跟日本人打仗,小孩就受軍事訓練。政府派的有軍官,在學校裏擔任教官,教軍訓的。這普通時間沒有的,抗戰是非常時期。那軍訓每一天要演習的就是緊急集合,教官一吹哨子,叁分鍾,服裝整齊,要到操場去排隊。這個時候,一念不覺來了,你就會看到,也許是我們自己,也許看到同學。你看他服裝穿得很整齊,慌慌張張,到處問人,你有沒有看到我帽子?到處去找,找不到。人家告訴他,你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?一摸,是真的戴在頭上。什麼時候戴在頭上他忘掉了,那就是一念不覺。沒有理由,嚇得一身冷汗,人家一點,原來摸真在,這就是迷了。這迷是什麼?多半都是緊張,過分緊張,出這個現象。佛用這個做比喻,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無明就是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就是無明。一念就是不覺,不覺就是一念,沒有原因,突然起來的。

  那成佛了,完全覺了,還會不會再有一念不覺?這個問題是富樓那尊者問的。釋迦牟尼佛說,不會了。世尊比喻,譬如黃金,在金礦裏面它是不覺,經過冶煉,提煉成爲純金,它不會再變成金礦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真正成佛之後,不會再迷了。不但真正成佛不會迷,真正成阿羅漢就不會再迷了。阿羅漢覺悟雖然沒有圓滿,他逐漸,有快有慢,各人的緣不相同,最後都會達到圓滿。也就是說,他只會往前進,不會往後退,縱然有退,他退有個點,不會退得很多,再加功用行,他又上去了。

  這個大乘經讀多的時候,你就全明白了。無明障礙我們,讓我們不覺,很難斷,因爲它太微細了,我們找都找不到它;分別就比較容易,我們有這個概念;執著,這是更重的煩惱,日常生活當中,統統受它們的支配,自己不自由,做不了主。就是什麼?貪瞋癡慢疑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搞這些,這些都屬於見思煩惱。見思煩惱放下了,放下不是事,放下是心,心裏頭執著這個念頭斷掉了,這就真放下了,這證阿羅漢果。

  阿羅漢果也有淺深次第不同,小乘經上告訴我們四果四向,總分八個階段,慢慢的一步一步去學。我們初學,在第一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叫初果向,我向著這個方向走,但是沒走到。如果走到了,走到就證初果,那真的就登堂入室。證初果,叫聖人,初果向還是凡夫。初果就是聖人,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。這裏頭第一個身見,知道身不是我,把這一個執著放下了,不再執著身是我。第二個邊見,邊見今天講的對立,這個概念沒有了,不跟一切人對立,不跟一切事對立,不跟一切萬物對立。不對立就能夠和諧相處,所以六和敬他能做到,六和敬的基礎就是不對立,對立就不和了。六和,凡夫做不到,證得初果的人能做到。證初果無論是出家在家,在家也能證果,在家也可以證四果羅漢,這個與出家在家沒關系。與什麼有關系?放下有關系,真放得下,不再計較了。再成見放下,沒有成見就沒有爭論,真正能夠隨緣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一定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衆生,言教是補助的,不是主要的,主要是德行,身教。別人看到你很好,向你請教,你是怎麼修的?這才用言語教他。他不問,不說。我們自己做得很好,樣樣都如法,讓他看。看了,他一定會來找你,向你學習,這個時候你教他。他不找你,沒這個必要。你找他,他不肯學,他不願意學,這裏頭就有過失,這種過失佛菩薩不願意看到的。

  所以師道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。佛說法一定要有啓請的,沒有啓請不說。凡夫不知道啓請,菩薩知道,代我們啓請。佛跟菩薩說法,我們在旁邊聽,沾光了。那這種問,叫利益有情問。菩薩知不知道?知道,明知故問。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用。譬如,外地來了初學的到這來看我,像我們看老師,老師有很多好的教誨,他們問不出來,那我們趁這個機會就可以向老師提問題;提問題,老師講解,大家聽,他都懂了。爲什麼一尊佛成佛,千佛擁護?這個千不是數字,就是很多佛都跟他一起示現在同時同處,幫助他教化。如果沒有這麼多人問,佛怎麼能說這麼多經,那經都是問出來的。無問自說的太少了,《彌陀經》是無問自說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都不是無問自說的。所以什麼?幫助老師教學,那個幫助老師教學的是老師的學生,實際上,他早就成佛了,他不成佛,他問不出來。所以這是在表演,讓這些初學真正得利益,問的人功德無量無邊。

  阿難在這一會當中,這是他發問問出來的。釋迦牟尼佛示現,什麼示現?念佛。念佛,又得到阿彌陀佛、十方諸佛加持,所以這個身體、身相特別莊嚴,從來沒有過。阿難請教,世尊今天示現這樣莊嚴,當然心情很好,爲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,那你今天的心好到極處了,才會有這種表示。那佛就爲他說出這部經典,講出西方極樂世界。佛在那裏念阿彌陀佛,想到西方極樂世界。心想就得彌陀威神加持,而且也得到一切諸佛加持。爲什麼?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贊歎阿彌陀佛的,你只要跟阿彌陀佛沾了邊,一切諸佛都護持你、都加持你,原因在這裏。那佛這一說,就說出這部大經,這部大經你說度多少人?多少人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,真正相信,真正發願,結果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所以講的人功德無量,問的人功德也無量。

  底下說,佛智淵深,余不能測。佛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,深廣沒有邊際,成佛才知道,等覺菩薩都不知道。等覺菩薩沒契入法性,在淨土就非常明顯,淨土成佛是常寂光。什麼人住常寂光?等覺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斷,這一分習氣斷掉了,他就入常寂光。那換句話說,這個無明習氣沒有別的障礙,就是障礙他回歸常寂光。無始無明習氣斷掉之後,大乘經裏面稱他作妙覺,等覺上面叫妙覺,再上面沒有了,妙覺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那說正等正覺,在《華嚴》圓教,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,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正等正覺,沒有無上。妙覺是無上,無上不住在實報土,實在講,實報土不見了,沒有了。實報土是怎麼現的?是無始無明習氣現的。這習氣一斷,這個境界沒有了,像作夢醒過來了。醒過來之後,什麼境界?常寂光。身、土都不見了,完全跟光,跟這個寂光,清淨寂滅這個佛光融成一體。《華嚴》上說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身沒有了,全部都融入常寂光。我們自己將來證到這個境界,也是融入常寂光。常寂光在哪裏?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這個裏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所以佛跟我們感應道交,我們想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現身。是不是從極樂世界十萬億國土到這兒來?不是的,就在現前。爲什麼?佛身就在現前,現不現都在現前,我們從來沒有離開常寂光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

  那在實報土裏面,實報土的那個體、那個形相是從常寂光現的,變現的,所以叫法性土、法性身。法性土、法性身,剛才講了,那叫夢中境界。有,不是沒有,他不變,壽命很長。我們用圓教來說,從初住到等覺,要多長的時間無明習氣自然就沒有了?經上告訴我們叁個阿僧只劫。成佛要叁大阿僧只劫,不是說我們現在念佛成佛,不是的,這不算,證得圓教初住那一天起,叁個阿僧只劫。因爲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,這個境界裏頭叫無功用道,古人說,「此處用不得力」。爲什麼?你一用力,你就下墜了。爲什麼?你起心動念了。實報土裏頭沒有起心動念,只有起心動念的習氣,沒有起心動念。習氣是什麼?衆生有感,你自然有應,這是習氣應,應,沒起心動念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,住世八十年,講經叁百余會,四十九年,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。如果起心動念,他是凡夫。連法身菩薩都不起心不動念了,寂光裏頭的妙覺如來怎麼會起心動念。

  你真正把這個搞通、搞明白了,你才曉得,原來智慧本事不是學來的,一切是你自家本有的,妙不可言!本有的爲什麼失掉了?就是因爲你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它不現前了。不是沒有了,它在,你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,它就現前,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那我們今天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看作寶,非常喜歡,天天讓它在起作用,不肯舍棄它,這錯就錯在這裏。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把這樁事情,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裏講的五種智慧,是自己自性本具的,叫不思議智。

  「佛智衆多,非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