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二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觉悟,分配在阿罗汉、菩萨、佛陀这三个人身上。净宗是一乘法,一乘法是成佛的方法,净宗的觉悟不在现前,在极乐世界。极乐世界是个跳板,往生极乐世界,再进一步明心见性。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想见性,做不到,不得已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。到极乐世界,保证你见性成佛,这就太难得了。所以往生就等於成佛,你说这还得了!我们往下看。

  下四句一一对治所疑。「净影、法位、元晓诸师均同上之说」,他们的说法都相同,都是「以不了佛智一句为总。余四为别」。下面大乘广智,这个『不思议智、不可称智、大乘广智、无等无伦最上胜智』,不了佛智这一句是总。「《净影疏》云: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总。不思等别。佛智渊深,余不能测」,这是先把名词解释出来。佛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实在讲,人人都有,个个不无,只是我们迷失了自性,虽有,它不起作用,问题在这个地方。为什么不起作用?大乘教上常讲,三大类的烦恼把它障碍了。第一类的烦恼是无明烦恼,名字起得好,为什么?智慧是明的,本来是明的,现在不明了,叫无明。无明是什么?大乘教里头常说的一念不觉,一念不觉就是无明,无明就是一念不觉。本来是觉,这一念不觉了,这个问题很深,很不好懂,《楞严经》上有很长的一段文字说这桩事情。到最后,佛用「演若达多迷头认影」这桩事来做比喻。因为一念不觉它没有原因,什么缘故都没有,突然的会发生这个事情,这个比喻我们容易懂。

  我这个年龄,念小学的时候,正是中日战争的时候。那个时候的小学五、六年级(就是高年级的)就有军训,跟日本人打仗,小孩就受军事训练。政府派的有军官,在学校里担任教官,教军训的。这普通时间没有的,抗战是非常时期。那军训每一天要演习的就是紧急集合,教官一吹哨子,三分钟,服装整齐,要到操场去排队。这个时候,一念不觉来了,你就会看到,也许是我们自己,也许看到同学。你看他服装穿得很整齐,慌慌张张,到处问人,你有没有看到我帽子?到处去找,找不到。人家告诉他,你帽子不是戴在头上吗?一摸,是真的戴在头上。什么时候戴在头上他忘掉了,那就是一念不觉。没有理由,吓得一身冷汗,人家一点,原来摸真在,这就是迷了。这迷是什么?多半都是紧张,过分紧张,出这个现象。佛用这个做比喻,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无明就是一念不觉,一念不觉就是无明。一念就是不觉,不觉就是一念,没有原因,突然起来的。

  那成佛了,完全觉了,还会不会再有一念不觉?这个问题是富楼那尊者问的。释迦牟尼佛说,不会了。世尊比喻,譬如黄金,在金矿里面它是不觉,经过冶炼,提炼成为纯金,它不会再变成金矿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真正成佛之后,不会再迷了。不但真正成佛不会迷,真正成阿罗汉就不会再迷了。阿罗汉觉悟虽然没有圆满,他逐渐,有快有慢,各人的缘不相同,最后都会达到圆满。也就是说,他只会往前进,不会往后退,纵然有退,他退有个点,不会退得很多,再加功用行,他又上去了。

  这个大乘经读多的时候,你就全明白了。无明障碍我们,让我们不觉,很难断,因为它太微细了,我们找都找不到它;分别就比较容易,我们有这个概念;执著,这是更重的烦恼,日常生活当中,统统受它们的支配,自己不自由,做不了主。就是什么?贪瞋痴慢疑,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搞这些,这些都属於见思烦恼。见思烦恼放下了,放下不是事,放下是心,心里头执著这个念头断掉了,这就真放下了,这证阿罗汉果。

  阿罗汉果也有浅深次第不同,小乘经上告诉我们四果四向,总分八个阶段,慢慢的一步一步去学。我们初学,在第一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叫初果向,我向著这个方向走,但是没走到。如果走到了,走到就证初果,那真的就登堂入室。证初果,叫圣人,初果向还是凡夫。初果就是圣人,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。这里头第一个身见,知道身不是我,把这一个执著放下了,不再执著身是我。第二个边见,边见今天讲的对立,这个概念没有了,不跟一切人对立,不跟一切事对立,不跟一切万物对立。不对立就能够和谐相处,所以六和敬他能做到,六和敬的基础就是不对立,对立就不和了。六和,凡夫做不到,证得初果的人能做到。证初果无论是出家在家,在家也能证果,在家也可以证四果罗汉,这个与出家在家没关系。与什么有关系?放下有关系,真放得下,不再计较了。再成见放下,没有成见就没有争论,真正能够随缘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一定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众生,言教是补助的,不是主要的,主要是德行,身教。别人看到你很好,向你请教,你是怎么修的?这才用言语教他。他不问,不说。我们自己做得很好,样样都如法,让他看。看了,他一定会来找你,向你学习,这个时候你教他。他不找你,没这个必要。你找他,他不肯学,他不愿意学,这里头就有过失,这种过失佛菩萨不愿意看到的。

  所以师道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。佛说法一定要有启请的,没有启请不说。凡夫不知道启请,菩萨知道,代我们启请。佛跟菩萨说法,我们在旁边听,沾光了。那这种问,叫利益有情问。菩萨知不知道?知道,明知故问。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,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用。譬如,外地来了初学的到这来看我,像我们看老师,老师有很多好的教诲,他们问不出来,那我们趁这个机会就可以向老师提问题;提问题,老师讲解,大家听,他都懂了。为什么一尊佛成佛,千佛拥护?这个千不是数字,就是很多佛都跟他一起示现在同时同处,帮助他教化。如果没有这么多人问,佛怎么能说这么多经,那经都是问出来的。无问自说的太少了,《弥陀经》是无问自说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都不是无问自说的。所以什么?帮助老师教学,那个帮助老师教学的是老师的学生,实际上,他早就成佛了,他不成佛,他问不出来。所以这是在表演,让这些初学真正得利益,问的人功德无量无边。

  阿难在这一会当中,这是他发问问出来的。释迦牟尼佛示现,什么示现?念佛。念佛,又得到阿弥陀佛、十方诸佛加持,所以这个身体、身相特别庄严,从来没有过。阿难请教,世尊今天示现这样庄严,当然心情很好,为什么?一切法从心想生,那你今天的心好到极处了,才会有这种表示。那佛就为他说出这部经典,讲出西方极乐世界。佛在那里念阿弥陀佛,想到西方极乐世界。心想就得弥陀威神加持,而且也得到一切诸佛加持。为什么?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阿弥陀佛的,你只要跟阿弥陀佛沾了边,一切诸佛都护持你、都加持你,原因在这里。那佛这一说,就说出这部大经,这部大经你说度多少人?多少人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,真正相信,真正发愿,结果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。所以讲的人功德无量,问的人功德也无量。

  底下说,佛智渊深,余不能测。佛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,深广没有边际,成佛才知道,等觉菩萨都不知道。等觉菩萨没契入法性,在净土就非常明显,净土成佛是常寂光。什么人住常寂光?等觉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的习气没断,这一分习气断掉了,他就入常寂光。那换句话说,这个无明习气没有别的障碍,就是障碍他回归常寂光。无始无明习气断掉之后,大乘经里面称他作妙觉,等觉上面叫妙觉,再上面没有了,妙觉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那说正等正觉,在《华严》圆教,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正等正觉,没有无上。妙觉是无上,无上不住在实报土,实在讲,实报土不见了,没有了。实报土是怎么现的?是无始无明习气现的。这习气一断,这个境界没有了,像作梦醒过来了。醒过来之后,什么境界?常寂光。身、土都不见了,完全跟光,跟这个寂光,清净寂灭这个佛光融成一体。《华严》上说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身没有了,全部都融入常寂光。我们自己将来证到这个境界,也是融入常寂光。常寂光在哪里?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这个里头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。所以佛跟我们感应道交,我们想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现身。是不是从极乐世界十万亿国土到这儿来?不是的,就在现前。为什么?佛身就在现前,现不现都在现前,我们从来没有离开常寂光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

  那在实报土里面,实报土的那个体、那个形相是从常寂光现的,变现的,所以叫法性土、法性身。法性土、法性身,刚才讲了,那叫梦中境界。有,不是没有,他不变,寿命很长。我们用圆教来说,从初住到等觉,要多长的时间无明习气自然就没有了?经上告诉我们三个阿僧只劫。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,不是说我们现在念佛成佛,不是的,这不算,证得圆教初住那一天起,三个阿僧只劫。因为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方法断,这个境界里头叫无功用道,古人说,「此处用不得力」。为什么?你一用力,你就下坠了。为什么?你起心动念了。实报土里头没有起心动念,只有起心动念的习气,没有起心动念。习气是什么?众生有感,你自然有应,这是习气应,应,没起心动念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,住世八十年,讲经三百余会,四十九年,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如果起心动念,他是凡夫。连法身菩萨都不起心不动念了,寂光里头的妙觉如来怎么会起心动念。

  你真正把这个搞通、搞明白了,你才晓得,原来智慧本事不是学来的,一切是你自家本有的,妙不可言!本有的为什么失掉了?就是因为你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它不现前了。不是没有了,它在,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,它就现前,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那我们今天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看作宝,非常喜欢,天天让它在起作用,不肯舍弃它,这错就错在这里。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把这桩事情,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这里讲的五种智慧,是自己自性本具的,叫不思议智。

  「佛智众多,非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