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三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五一三集)  2012/9/14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513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0一六页,倒数第三行,从第二句看起:

  「唐海东元晓师更於余之四句,配当四智」。「不思议智,是成所作智。此智能作不思议事」。下面举例子说,「谓一念称名,永灭多劫重罪。十念功德,能生界外胜报。如是等事,非其所测,是故名为不思议智」。唐朝海东是现在的韩国,元晓法师是韩国的出家人。隋唐时代,日本、韩国、越南在中国留学的出家人特别多,佛教於是传到这三处,这些留学生多半都是这些地区的祖师大德。他在,《宗要》就是元晓法师的著作,解释《无量寿经》的,这里面讲,「佛智」,就是这句经文,不了佛智,这句「是总标句」。下面还有四句,「不思议智,不可称智,大乘广智,无等无伦最上胜智」,还有这四句。下面四句,「各显四智」,这个四智是唯识宗里头转八识成四智。

  我们这里有一点参考资料,是从《三藏法数》,出自於《成唯识论》,这是相宗的大论。第一个,「大圆镜智,谓如来真智」,如来是讲自性,就是本性,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真实智慧,真决定不是虚妄的。底下说,「本性清净,离诸尘染」,本性是清净的,没有染污。尘是讲外面的六尘,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大类。这个六大类是八识里头的事情,八识是妄心,它有尘有染,自性没有。自性,我们在前面学过很多,它不是物质现象,於是它不会被物质感染。什么是物质?六尘里头,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,五蕴都会被境界染污。外面的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,色声香味触是物质境界,是有为法,那个法,法通有为、通无为,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这个东西只会染污八识五十一心所,它染不上本性,本性不是有为法。所谓有为法,就是今天科学所说的波动现象。科学家将整个宇宙用弦来做比喻,用弦,弦做比喻,弦乐器弹奏出来的,用这个做比喻。弦拨动之后它就有振动,振动就发出声音,我们手指去按,按这个弦,就能让它的声音产生变化,因为这里头波长长短就不一样,它发的音就不相同。科学家现在用这个来比喻整个宇宙,说法也说得很好,这种说法在佛经上有。

  既然不受外面六境的感染,不受色声香味触的感染,所以「洞彻内外」。这个智慧,对内是自性、是阿赖耶,对外是自然现象、物质现象。「无幽不烛」,再深密的它都能看到,而且看得很清楚。譬如佛在经上常讲的宇宙的源起、万物的源起、生命的源起,这是幽玄微妙,很深的道理,佛说出来了没人懂。佛说了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这句话没错,我们能懂吗?不懂。一切万法怎么会从心想生?我们怎么想也想不通,但是是事实真相,被现代科学家证明了。所有物质现象,包括精神现象,佛经上常说的五蕴,色受想行识,这个现象从哪来的?没有人知道。七地以前的菩萨,他们很聪明,知道,他是听佛说的,记问之学,不是亲证的。佛说,八地以上亲证境界,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自己看到了,真正证得,不是假的。八地菩萨有几个?我们这个世间有几个八地菩萨?一个也找不到。

  科学家的发现靠数学推理,认为有此可能,再用精密的仪器去探索、去观察,最后被他看出来了。是用仪器观察到的,不是定功,仪器观察到跟佛讲的是一样的,但是不得受用。菩萨用内证的功夫见到的,他得受用,他可以享受它;科学家看到,享受不到,这个里头差别很大。所以佛法,无论大乘小乘、宗门教下、显教密教,全是讲的内证。如果没有内证的功夫,这就不叫佛法了,我们统称为世间法。佛法全靠内证,所以佛学称为内学,释迦牟尼佛留下来这些经教称为内典,它向内,不向外,内就是真如,就是自性。所以,自性本具的真实智慧清净不染,对於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不照了的,没有不知道的。

  「如大圆镜」,用大圆镜做比喻,镜子能照万物,阿赖耶一转过来就是大圆镜智。大圆镜智意思就是说无所不知,无所不知后面肯定就是无所不能,万德万能、全知全能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。学佛不是学名闻利养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如果我们学佛里头掺杂名利在里头就完了,把你的修学全破坏了。佛本来是超越世出世间的,夹杂一点名利、自私的念头在里头,全是世间法,不是佛法了。现在的名词叫佛学,用佛法、用佛的经典做为世间一种学术来研究,现在这个很普遍。我们初学的时候,大概在初学的二十年都搞的是佛学,也就是没入境界。从我们这么多年经验当中我们得到了,找到一个入门的方法,但是入门的方法跟今天的教学完全不一样,很难被人接受。这个方法也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、想出来,不是的,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。说起来大家都不会陌生,叫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大家都很熟。我们搞了二、三十年才知道这两句话是真理,是无价之宝。不晓得听了多少遍,没听懂,不在意,认为这是老生常谈,不足以为奇,哪里知道它绝妙之处。人真能够把这四句话做到了,一生没有一个不成佛的。

  那今天难,难处,大家都知道,中国传统文化、大乘佛法已经走到继绝存亡的临界点,没路好走了,是存是亡、是继是灭都在我们这一代。我们这一代要没有能够把它继承下去,佛教在我们手上亡了,以后能不能再起来?不能。底下一代人要做,比我们困难大概困难到千倍万倍,所以我估计不可能,我们是最后一代。所以能够拯救起来,无量无边的功德。怎么拯救?必须要把财色名食睡、把自私自利牺牲掉,你真正放下,这个有价值。为什么?救了佛法,救了民族的文化,救了全人类,这个功德在地球上还找不到第二个人,你的功德超过孔孟、超过释迦牟尼佛。如果你贪恋财色名食睡,完了,心里想做,做不成功,因为你不具足条件。我说这些话是希望年轻人好好去想想,路摆在你面前,你如何选择,这个东西要真干。我们今天干得困难,是因为我们没有根,不像古人,二、三百年前的中国人从小扎根了,那就是扎根教育扎实。母亲怀孕的时候懂得胎教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纯正无邪,所以胎儿得到的是正气。我们把传统文化丢掉二百年,没有人懂得胎教,不但不懂胎教,小孩一出生就应该教育也疏忽了。等到什么时候再教?小孩三、四岁的时候,已经迟了。我们难,难在这里,我们大家都一样。

  我这个年龄,很幸运的是生长在农村,这个地区是桐城派的发源地。所以,学术的底蕴非常深厚,农村小孩都念古书,这是我们家乡的风气,这桐城派带来的。但是你一定要晓得,三岁之前的教育疏忽了,没有从前那么严格。父母照顾儿女也很周到,不像从前那么认真,小孩乖、听话就好,标准降低了。这有什么影响?长大之后,这个社会诱惑力量非常强大,财、色、名这三样,只要有一点点沾上了,全功尽弃。古人说,高名厚利,名是你身分地位,人家请你做部长,请你去做总理,你喜不喜欢,动不动心?财是财富,突然有个人说,来送你一百个亿、二百个亿,你动不动心?这里头还有个厉害的,女色。这三是大关,这三个关很不容易通过,自己认为有把握,最后还是堕落,这什么原因?我们的根扎得不稳。根扎得不稳,唯一有个方法还能够勉强保护住自己,维系没有堕落,这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绝不中断。最好怎么样?最好天天讲经。因为天天讲经,讲给别人听,希望别人做到,自己不好意思不做到,自己没有做到就觉得很难为情,有惭愧心。所以这个方法好,我能够保存自己就靠这一点。

  我十岁以前住在农村,没有受染污,但是搬到城市里面居住之后,就是少年时代,就被染污了,十岁到二十岁被染污了。虽被染污,比一般人染污轻,那是小时候还有一点根,不能说没有染污。外面诱惑怎么办?李老师教我学讲经,我觉得学讲经很有效果,天天不是劝别人,劝自己,哪里是讲给别人听!我们讲经讲了一辈子,讲了五十三年,有没有自己以为自己是老师,我在这里教学?不敢,没有资格。我只是在讲台上,把我所学的东西跟大家分享,我们都是同学。初出来讲经的时候我就向大家宣布,大家是我的老师、是我的监学,我哪里说错了请大家指教。一生抱著这个心态。说做法师,我是人家的老师,那是什么人?那开悟的人、证果的人。我没有开悟、没有证果,怎么敢为人师?只是我学得比你们多一点,时间比你们长一点,把我自己学习的这些经验提供给大家做参考,如此而已。

  所以在上讲台之前、做分享之前,我都要很长的时间充分去准备,到老都如此,这很辛苦!愈到老愈谨慎,知道自己不足。修学这些方法、道理我都懂,可是时间没有了,时间来不及了,八十六岁不能像年轻人那么去学习。八十多岁只有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大家要懂。可是希望年轻人真正发心,继承孔孟、释迦的大业。他们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究竟的目标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这个功德无量无边。可是这三个关要记住,高名、厚利、美色,你如何能突破?在你面前丝毫不动心,你才能成就,你那个心稍微动一动就完了,念佛求生净土都没有分,这是真的。大圆镜智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。

  第二「平等性智,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」,诸就是一切众生,一切法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,「以大慈悲心,随其根机,示现开导,令其证入,是名平等性智」。自己心是平等的,应机的时候一定要恒顺众生,应机施教。程度浅的讲得浅,程度深的讲得深,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让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。这是教育。

  第三「妙观察智,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,圆融次第;复知众生根性乐欲」。知道众生的根性,知道众生的爱好,知道众生的希求。乐是爱好,欲是需求,但是这个里头有正有邪、有是有非、有善有恶,妙观察智能辨别得清清楚楚。众生的乐欲是不善的,你如何能够诱导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