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一叁集) 2012/9/14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1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一六頁,倒數第叁行,從第二句看起:
「唐海東元曉師更於余之四句,配當四智」。「不思議智,是成所作智。此智能作不思議事」。下面舉例子說,「謂一念稱名,永滅多劫重罪。十念功德,能生界外勝報。如是等事,非其所測,是故名爲不思議智」。唐朝海東是現在的韓國,元曉法師是韓國的出家人。隋唐時代,日本、韓國、越南在中國留學的出家人特別多,佛教於是傳到這叁處,這些留學生多半都是這些地區的祖師大德。他在,《宗要》就是元曉法師的著作,解釋《無量壽經》的,這裏面講,「佛智」,就是這句經文,不了佛智,這句「是總標句」。下面還有四句,「不思議智,不可稱智,大乘廣智,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,還有這四句。下面四句,「各顯四智」,這個四智是唯識宗裏頭轉八識成四智。
我們這裏有一點參考資料,是從《叁藏法數》,出自於《成唯識論》,這是相宗的大論。第一個,「大圓鏡智,謂如來真智」,如來是講自性,就是本性,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的真實智慧,真決定不是虛妄的。底下說,「本性清淨,離諸塵染」,本性是清淨的,沒有染汙。塵是講外面的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大類。這個六大類是八識裏頭的事情,八識是妄心,它有塵有染,自性沒有。自性,我們在前面學過很多,它不是物質現象,於是它不會被物質感染。什麼是物質?六塵裏頭,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,五蘊都會被境界染汙。外面的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,色聲香味觸是物質境界,是有爲法,那個法,法通有爲、通無爲,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這個東西只會染汙八識五十一心所,它染不上本性,本性不是有爲法。所謂有爲法,就是今天科學所說的波動現象。科學家將整個宇宙用弦來做比喻,用弦,弦做比喻,弦樂器彈奏出來的,用這個做比喻。弦撥動之後它就有振動,振動就發出聲音,我們手指去按,按這個弦,就能讓它的聲音産生變化,因爲這裏頭波長長短就不一樣,它發的音就不相同。科學家現在用這個來比喻整個宇宙,說法也說得很好,這種說法在佛經上有。
既然不受外面六境的感染,不受色聲香味觸的感染,所以「洞徹內外」。這個智慧,對內是自性、是阿賴耶,對外是自然現象、物質現象。「無幽不燭」,再深密的它都能看到,而且看得很清楚。譬如佛在經上常講的宇宙的源起、萬物的源起、生命的源起,這是幽玄微妙,很深的道理,佛說出來了沒人懂。佛說了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句話沒錯,我們能懂嗎?不懂。一切萬法怎麼會從心想生?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,但是是事實真相,被現代科學家證明了。所有物質現象,包括精神現象,佛經上常說的五蘊,色受想行識,這個現象從哪來的?沒有人知道。七地以前的菩薩,他們很聰明,知道,他是聽佛說的,記問之學,不是親證的。佛說,八地以上親證境界,八地以上的菩薩他自己看到了,真正證得,不是假的。八地菩薩有幾個?我們這個世間有幾個八地菩薩?一個也找不到。
科學家的發現靠數學推理,認爲有此可能,再用精密的儀器去探索、去觀察,最後被他看出來了。是用儀器觀察到的,不是定功,儀器觀察到跟佛講的是一樣的,但是不得受用。菩薩用內證的功夫見到的,他得受用,他可以享受它;科學家看到,享受不到,這個裏頭差別很大。所以佛法,無論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全是講的內證。如果沒有內證的功夫,這就不叫佛法了,我們統稱爲世間法。佛法全靠內證,所以佛學稱爲內學,釋迦牟尼佛留下來這些經教稱爲內典,它向內,不向外,內就是真如,就是自性。所以,自性本具的真實智慧清淨不染,對於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不照了的,沒有不知道的。
「如大圓鏡」,用大圓鏡做比喻,鏡子能照萬物,阿賴耶一轉過來就是大圓鏡智。大圓鏡智意思就是說無所不知,無所不知後面肯定就是無所不能,萬德萬能、全知全能是自性裏頭本自具足的。學佛不是學名聞利養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如果我們學佛裏頭摻雜名利在裏頭就完了,把你的修學全破壞了。佛本來是超越世出世間的,夾雜一點名利、自私的念頭在裏頭,全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了。現在的名詞叫佛學,用佛法、用佛的經典做爲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,現在這個很普遍。我們初學的時候,大概在初學的二十年都搞的是佛學,也就是沒入境界。從我們這麼多年經驗當中我們得到了,找到一個入門的方法,但是入門的方法跟今天的教學完全不一樣,很難被人接受。這個方法也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、想出來,不是的,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。說起來大家都不會陌生,叫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大家都很熟。我們搞了二、叁十年才知道這兩句話是真理,是無價之寶。不曉得聽了多少遍,沒聽懂,不在意,認爲這是老生常談,不足以爲奇,哪裏知道它絕妙之處。人真能夠把這四句話做到了,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。
那今天難,難處,大家都知道,中國傳統文化、大乘佛法已經走到繼絕存亡的臨界點,沒路好走了,是存是亡、是繼是滅都在我們這一代。我們這一代要沒有能夠把它繼承下去,佛教在我們手上亡了,以後能不能再起來?不能。底下一代人要做,比我們困難大概困難到千倍萬倍,所以我估計不可能,我們是最後一代。所以能夠拯救起來,無量無邊的功德。怎麼拯救?必須要把財色名食睡、把自私自利犧牲掉,你真正放下,這個有價值。爲什麼?救了佛法,救了民族的文化,救了全人類,這個功德在地球上還找不到第二個人,你的功德超過孔孟、超過釋迦牟尼佛。如果你貪戀財色名食睡,完了,心裏想做,做不成功,因爲你不具足條件。我說這些話是希望年輕人好好去想想,路擺在你面前,你如何選擇,這個東西要真幹。我們今天幹得困難,是因爲我們沒有根,不像古人,二、叁百年前的中國人從小紮根了,那就是紮根教育紮實。母親懷孕的時候懂得胎教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純正無邪,所以胎兒得到的是正氣。我們把傳統文化丟掉二百年,沒有人懂得胎教,不但不懂胎教,小孩一出生就應該教育也疏忽了。等到什麼時候再教?小孩叁、四歲的時候,已經遲了。我們難,難在這裏,我們大家都一樣。
我這個年齡,很幸運的是生長在農村,這個地區是桐城派的發源地。所以,學術的底蘊非常深厚,農村小孩都念古書,這是我們家鄉的風氣,這桐城派帶來的。但是你一定要曉得,叁歲之前的教育疏忽了,沒有從前那麼嚴格。父母照顧兒女也很周到,不像從前那麼認真,小孩乖、聽話就好,標准降低了。這有什麼影響?長大之後,這個社會誘惑力量非常強大,財、色、名這叁樣,只要有一點點沾上了,全功盡棄。古人說,高名厚利,名是你身分地位,人家請你做部長,請你去做總理,你喜不喜歡,動不動心?財是財富,突然有個人說,來送你一百個億、二百個億,你動不動心?這裏頭還有個厲害的,女色。這叁是大關,這叁個關很不容易通過,自己認爲有把握,最後還是墮落,這什麼原因?我們的根紮得不穩。根紮得不穩,唯一有個方法還能夠勉強保護住自己,維系沒有墮落,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絕不中斷。最好怎麼樣?最好天天講經。因爲天天講經,講給別人聽,希望別人做到,自己不好意思不做到,自己沒有做到就覺得很難爲情,有慚愧心。所以這個方法好,我能夠保存自己就靠這一點。
我十歲以前住在農村,沒有受染汙,但是搬到城市裏面居住之後,就是少年時代,就被染汙了,十歲到二十歲被染汙了。雖被染汙,比一般人染汙輕,那是小時候還有一點根,不能說沒有染汙。外面誘惑怎麼辦?李老師教我學講經,我覺得學講經很有效果,天天不是勸別人,勸自己,哪裏是講給別人聽!我們講經講了一輩子,講了五十叁年,有沒有自己以爲自己是老師,我在這裏教學?不敢,沒有資格。我只是在講臺上,把我所學的東西跟大家分享,我們都是同學。初出來講經的時候我就向大家宣布,大家是我的老師、是我的監學,我哪裏說錯了請大家指教。一生抱著這個心態。說做法師,我是人家的老師,那是什麼人?那開悟的人、證果的人。我沒有開悟、沒有證果,怎麼敢爲人師?只是我學得比你們多一點,時間比你們長一點,把我自己學習的這些經驗提供給大家做參考,如此而已。
所以在上講臺之前、做分享之前,我都要很長的時間充分去准備,到老都如此,這很辛苦!愈到老愈謹慎,知道自己不足。修學這些方法、道理我都懂,可是時間沒有了,時間來不及了,八十六歲不能像年輕人那麼去學習。八十多歲只有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念佛求生淨土,這個大家要懂。可是希望年輕人真正發心,繼承孔孟、釋迦的大業。他們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究竟的目標是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。可是這叁個關要記住,高名、厚利、美色,你如何能突破?在你面前絲毫不動心,你才能成就,你那個心稍微動一動就完了,念佛求生淨土都沒有分,這是真的。大圓鏡智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
第二「平等性智,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衆生」,諸就是一切衆生,一切法與一切衆生悉皆平等,「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,示現開導,令其證入,是名平等性智」。自己心是平等的,應機的時候一定要恒順衆生,應機施教。程度淺的講得淺,程度深的講得深,讓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讓一切衆生得真實利益。這是教育。
第叁「妙觀察智,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,圓融次第;複知衆生根性樂欲」。知道衆生的根性,知道衆生的愛好,知道衆生的希求。樂是愛好,欲是需求,但是這個裏頭有正有邪、有是有非、有善有惡,妙觀察智能辨別得清清楚楚。衆生的樂欲是不善的,你如何能夠誘導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