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一四集) 2012/9/15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1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十六頁倒數第二行,最後一句看起:
「此智能作不思議事」,這是成所作智,下面舉例子給我們說。「謂一念稱名,永滅多劫重罪。十念功德,能生界外勝報」。這些是事實,但是確實不是權教二乘、凡夫所能夠測度的。我們修淨土,在淨土五經一論確實也下了很多年的工夫,但是對這樁事情不能說不相信,也不能說全信,這裏面總有懷疑。一個人無量劫來造作的這些業報太多太多了,這一句佛號怎麼能把它消除?我們不敢相信,也沒有見到過這個例子。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,這是事實。李老師當年在世的時候常說,他說臺中蓮社的,蓮社是他自己創辦的。我認識他老人家的時候,拜他爲師,那一年是蓮社十周年,他已經在那裏教了十年,我才到那個地方,那個時候的蓮友有二十萬人。老師說,我們蓮友天天念佛,真正往生的,一萬個人當中只有叁、五個而已。照這個比例來說,二十萬人也不過是一百人左右,這不成比例。
如果說是一稱佛名就能夠滅這樣的重罪,應該每個人都往生才能講得通,爲什麼真正往生的,變成百分之叁到百分之五這麼小的一個比例?一直到這些年,我們才算是通過大經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這些經論,我們再回到《無量壽經》,看到了黃念老給我們提供這些參考資料,這個注解提供的參考資料,內容非常豐富。他會集的經論八十叁種,祖師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種,總共給我們提出一百九十叁種非常珍貴而難得的資料。我們很認真的學習,對於名號功德略略知道了一些,我們愈學愈歡喜,真的,不少同學在一起都能得到法喜充滿。對於稱名滅罪,我們的信心增長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
再細心觀察,從前是粗心大意,這個例子就擺在我們面前沒有覺察到。鍋漏匠的往生,他的稱名有沒有真的把多劫重罪滅掉了?沒有出家之前,鍋漏匠從事這個行業,這個行業跟要飯差不多,比要飯稍微好一點,職業裏頭最卑下的,生活非常可憐,不認識字,一生吃盡了苦頭。那是什麼?那是罪報,不是輕罪是重罪。從他這一生當中,我們知道他過去生中,這一生當中我們從果就知道因,所做的種種不善得這麼一個結果。遇到谛閑法師,這是他們小時候同一個村莊長大的,小時候的玩伴,他找到了,看到他出家,一切生活條件都非常好,很羨慕,就要求出家。谛老看得很清楚,出家什麼都不會,住寺廟五堂功課不會,這寺廟你怎麼能住?你住在這裏,誰瞧得起你!那另外一頭,就講經說法。講經說法,四十多歲了,要學來不及了,不認識字,來不及了。到最後,他的心意非常堅決,跟他談條件,他一口承諾,你給我剃度,我什麼都聽你的,你教我怎麼做,我就怎麼做。他說好,幫他在甯波鄉下找一個廢棄掉的小廟,這小廟沒人住,破舊,也沒人修理,就讓他住在那邊,一個人住。找附近一個老太太,佛教徒,發心給他燒兩頓飯,中午、晚上,給他洗衣服,反正就一個人,照顧他。也有幾個比較富有的居士,每個月送一點錢,生活費用,買米買菜,他就在那個地方住下。老和尚只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別的不會,這一句學會了,告訴他,你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不分晝夜。
他真聽話,所以他的成功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叁年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,等谛閑法師替他辦後事。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都是走路,從鄉下走到城裏要一整天,第二天老和尚准備一下,趕緊趕回來,一個往來叁天,他就站了叁天。諸位要知道,站著往生有見過、聽說過,往生之後站了叁天,沒有,沒聽說過,只聽說這麼一個人。谛老看到歡喜,贊歎他。很多人在看,沒看見過,人怎麼是站著死的?老和尚對他贊歎,你的成就不錯,出家很有成就,這個成就,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不如你,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。你看這個贊歎,贊歎到極處了,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那我們看這是,一念稱名,永滅多劫重罪,是不是這個樣子?是!他就一句佛號,沒有聽過經,也不會念經,不認識字。就一句佛號,死心塌地,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沒有時間表,日夜不間斷。谛老說的話是真的,也就是說他多劫重罪統統消滅了。十念功德,能生界外勝報。從鍋漏匠看他叁年念佛,他不但超越六道輪回,超越十法界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無比殊勝的果報,沒有人能比。「如是等事,非其所測」,不是一般人能測度的,一般人不知道,二乘不知道,別教叁賢也不知道,「是故名爲不思議智」,不可思議的智慧,成所作智。
那下面一個,『不可稱智』。「不可稱者,是妙觀察智」,稱是沒有辦法說,這個智慧妙說不出來,妙觀察。「此智觀察不可稱境」,這個不可稱也是無量無邊。觀察虛空法界萬事萬物,「謂一切法,如幻如夢」,我們在經上常讀,但是從來沒有作如是觀,也就是我們沒有把它落實。我們離開經本,還是隨我們自己的常識,自己習慣的見解,沒有把它換下來。這叫什麼?能說不能行,我們學的是佛學,不是學佛。那要是學佛?學佛就是如幻如夢,就應用在生活上,就應用在現前。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,眼耳鼻舌身對外面色聲香味觸,如幻如夢。每天都作如是觀,觀久了真是這個樣子,《金剛經》的義趣統統現前,金剛般若現前,你真放下了。所有一切境緣當中, 你不再執著,你不再分別了,這就是大菩薩的境界。
不但是如幻如夢,確確實實,「非有非無,離言絕慮」。這個幾句話意思很深,離言絕慮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對於一切境界的真相確實通達明了了,包括自己的身體、包括自己的念頭。這個境界,「非逐言者所能稱量」,言語說不出來,言語說出來的都不是正確的,說了這一邊,漏了那一邊。這個就是大經上常講的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這是個人親證的境界。爲別人說,別人也證得這個境界,那就很容易;別人沒有入這個境界,你怎麼給他講也講不通,他聽不明白,他愈想愈想不通。這叫做「不可稱智」。真實東西能不能說出來?確實說不出來。能說得出來,一般人聽到的全是知識。世尊當年在世講學亦如是,真有修行的,他能體會到,能懂得裏頭的意思。所以,如幻如夢,非有非無,這八個字重要!這八個字說的真的是事實真相。
現在科學家曉得,但是科學家得不到受用,原因是什麼?他不是證得的,他是用儀器觀察到的,用機械幫助看到這個境界。現在量子力學跟大乘經上講的諸法實相愈來愈相近了,但是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,凡夫用意識,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它攀緣的能量非常廣大,佛說,對外它能緣到虛空法界,對內它能緣到阿賴耶識,就是緣不到自性,除了自性之外,沒有它緣不到的。第六意識是什麼?就是思想、分別。科學家用精密的儀器去觀察,還是用第六意識。那要怎樣才能見性?要把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放下,你就見到了。因爲那全是假的,如幻如夢,非有非無,統統放下就見到了,就明心見性了。
一定要知道,《華嚴經》上佛說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這不是假的。那爲什麼現在變成這樣?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佛說,你有妄想、你有執著,當中還有個分別,你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你變成凡夫。妄想,大乘經上所說的無明煩惱;分別,大乘經所說的塵沙煩惱;執著,大乘經上所說的見思煩惱。你有這叁大類的煩惱,你變成凡夫,你墮在夢中,完全在作夢,你醒不過來。如幻如夢,真的,他在作夢。這個現實的環境是有嗎?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無。你說有,確實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你要說它無,它明明在現前。明明在現前,確實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個話我們沒法子體會,看到現代的科學報告,這個懷疑才落下來了。
我們在《菩薩處胎經》裏面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,佛問彌勒菩薩,「心有所念,幾念幾相識耶」,問這麼一個問題。我們凡夫起個念頭,這個念頭多少念?連問的話我們都不懂,這一個念頭裏頭問多少念、多少相、多少識?這一句話問了叁樁事情。幾,這幾念幾相識耶,相是物質現象;識就是受想行識,我們講心理現象;那個念,念是自然現象。今天科學研究的對象就這叁樣,物質、意念、自然現象。這叁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心理現象、自然現象,佛問了這叁種。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,一彈指時間太短了,「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,彌勒菩薩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。凡夫這個妄念,這裏頭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叁十二億乘一百千,一百千是十萬,叁十二億乘十萬,叁百二十兆。我們起一個念頭,叁百二十兆,時間多長?一彈指。那現在都用秒做單位,一秒鍾至少可以彈五次,那再乘五,一千六百兆,一秒鍾裏頭有念頭,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生滅。前念滅了,後念又生了,一秒鍾多少?一千六百兆。這樣微細的念頭,我們怎麼會知道?這個念頭的生滅就是波動現象,這波動現象都不停止的。所有一切萬物都是從這個波動産生的,所以這個波動是生滅現象,物質現象從它生的,精神現象也從它生的。所以他說念念成形,每一個念頭裏頭有物質現象,每一個物質現象裏面都有受想行識,這合起來就是五蘊。
今天科學家把這樁事情講清楚了,德國普朗克博士一生就研究這個問題,現在講量子力學,他專門研究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?追根究柢,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它找出來。方法跟佛經上用的分析完全相同,佛經上,佛說過把這個最小的物質把它分開,小到什麼程度?先找到牛毛塵,牛毛很粗,牛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土,很小很小一粒塵土,它落在這個尖端上,它不會掉下來,這麼一個小的物質現象。把牛毛塵分成七分,七分之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