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五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一五集)  2012/9/1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1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十七頁,從倒數第二行當中看起:

  「不可稱智者,謂佛之智慧,衆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,故名不可稱智」。這一段我們接著《會疏》裏頭說的,給我們解釋佛果地上五種智慧。這五種智慧,凡夫普遍的都懷疑,沒有法子能解釋,就造成疑慮,不能相信,這個對於往生産生障礙。如果雖是疑,但是相信西方真有,阿彌陀佛真有,只是對他的智慧有懷疑,其他的沒有懷疑,這個人能往生,生邊地,生邊地疑城。那必須在一般講是五百年,五百年是人間五百年,他這個疑慮放下了,不再懷疑,才能入品,花開見佛。如果有懷疑,花不開,不能夠見佛,不能夠聞法,障礙在這個地方。在極樂世界,不見佛、不聞法那就很苦,到極樂世界天天盼望著,這個願望不能圓滿,不能成就。他除這個,其他的沒有苦處,只有這個感到很痛苦。這個地方講到不可稱,不可稱說,就是佛的智慧說不盡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衆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,這叫不可稱智。

  「念佛往生,爲不可稱智所成」,這智慧都起作用。不可思議,不思議智是念佛往生爲佛智所立,這個智是不可思議智之所立,建立極樂世界,爲不思議智所立,建立。第叁句說「不可稱智」,爲不可稱智所成,你看所建、所立、所成。所以對如來的智慧,我們凡夫業障深重,唯有仰信,這就對了。到我們煩惱輕了,業障消得差不多了,這個真相自然逐漸逐漸的明朗,我們就不懷疑了。實際上五種智都是自己自性本具的,這個學大乘的人要知道,凡是說佛,都是說自己的本性。本性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功德、無量相好,都是說不盡的,佛證得了。怎麼證得?煩惱斷盡了,業障也消盡了。他用什麼方法消的?就用一句名號。我們這一句名號爲什麼消不了?名號,信心裏頭夾著疑惑在裏頭。如果全信,沒有絲毫疑惑,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真的能幫助我們斷煩惱、消業障。因爲這一句名號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裏頭沒有煩惱,沒有業障。

  如果我們真正相信世尊常常說的這句話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句話非常重要,是修行人最高的皈依處,我們所依靠的。你看,佛教我們把念頭,負面的念頭統統放下,提起最殊勝的念頭。一切法裏頭,無比殊勝的念頭,就是阿彌陀佛,這一個念頭提起來,其他所有念頭問題全解決。所以,它真的能消業障,真的能斷煩惱。不用這個方法,消業障、斷煩惱都斷不幹淨,古人所謂藕斷絲連;唯獨念佛,真斷幹淨了。這麼好的法門,這麼容易、這麼簡單,這樣大的效果,問題就是什麼?就是人不相信,信了他還有懷疑。怎麼知道他有懷疑?就是章嘉大師的標准,你還沒有真念。你真念,你真的相信了,你真的不懷疑了;沒有真念,那就有懷疑,信心不足。章嘉大師這個標准好,我們以前沒有聽到,總以爲自己很信,我很信佛了,哪裏知道還有懷疑在裏頭。百分之九十九的信,還有一分懷疑,那都不行,那都起障礙。

  完全沒有懷疑的人太少了,那個人決定成就,現前的樣子跟普通人就不一樣,也就是一般煩惱習氣他非常輕。習氣現前時候,他很快就覺察到,古來祖師所說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他覺得很快。普通人發作了他不覺,一直發,一直往下發;他覺得快,第一念發作,第二念他就歸到佛號去,歸到佛號是圓滿覺。這跟八萬四千法門不一樣,八萬四千法門,覺了沒有歸到佛號,那個覺不圓滿,唯有歸到佛號就圓滿了。第一念是妄念,第二念是阿彌陀佛,這多殊勝!所以疑,疑就叫做「不了不可稱智」,你對佛不可稱智不了解,對佛智不了解,佛不思議智不了解,不可稱智不了解。

  下面講到「大乘廣智」,這個廣智對法門說的,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全通達了。是不是學?不是學,如果學,永遠不能通達。不需要學的,教你開悟,教你見性,見性全通達了。這通達了,無量無邊法門「知之窮盡」,窮是徹底,盡是盡知、遍知,沒有一樣漏掉的。爲什麼?一切法從自性生的,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世出世間一切法心現、心生,這個心就是自性,就是真心。你見了性,你明了心,心所現的、心所生的,哪有不知道的!這個例子非常鮮明,但是很多學佛人疏忽了,包括學經教的人也疏忽了,你問他他知道,你不問他他忘掉了,最重要的東西,健忘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個例子,你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,把榮華富貴的生活抛棄掉,王位不要了,妃子不要了,小孩也不要了,他真能放下,去過苦行僧的生活。誰能做得到?這個世間,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,沒人能做到。別人爭、求、去搶,唯恐得不到,他得到手,都不要了。這什麼意思?他覺悟、他明白了,這些東西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

  不舍棄這個東西就造業,造業來生就是叁惡道,佛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他丟掉這個東西,是把叁惡道丟掉了,這是叁惡道的因。因滅掉,果就沒有了,這是真實智慧。離開家庭到外面求學,當時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去參學過,還有學派,都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這些大哲學家,他都親近過,到處參訪十二年。十二年,大概是印度所有學術都參訪過,再沒有地方了。這個參訪如果不放下,這叫所知障;王位、富貴這個東西是煩惱障,十九歲煩惱障放下了。叁十歲這年不再參學,把所知障放下,在畢缽羅樹下入定。畢缽羅樹現在我們稱它作菩提樹,因爲佛在這個樹下入定,大徹大悟。什麼叫大徹大悟?把叁大類的煩惱統統舍掉了。我們說得明白一點,十九歲離開家庭,執著放下了,見思煩惱放下了;叁十歲菩提樹下入定,把參學,就是廣學多聞放下,那就是分別放下,塵沙煩惱放下了;入定,起心動念放下了,這就開悟,障礙沒有了。

  障礙沒有,自性就現前,自性現前,自性的德用當然現前。德用是什麼?我們這裏講的五種智就是德用,第一種是體,另外四種是作用,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。佛在《華嚴》上說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就講這一句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,五句話當中有一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就說這一句,在我們這個經上就是五種智。自己本有的,障礙去掉了,全現前。全現前是個什麼樣子?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這個樣子。所以這個說法不是自己的思想,他沒有思想,他沒有學術,完全是自性裏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。別人有問,自然就回答,不通過思惟,這是真智慧。通過思惟的,落到第六意識,那是從哪裏流出來?從意識裏頭流出來的。意識流出來是凡夫智慧,從自性裏面流出來的是佛菩薩的智慧,不一樣。自性流露出來智慧,決定沒有錯誤,第六意識流出來的可能有錯誤。我們今天可以用這句話來揀別,第六意識流出來的是知識,自性流出來的是智慧,知識跟智慧不一樣,不是一個源頭。所以,佛能說一切經,佛能爲一切衆生解決一切疑難雜症,他有這個本事。

  在中國,很難得,這當然是如來在中國示現的,唐朝六祖惠能大師,那是如來在中國示現的,凡人做不到。這個示現,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。能大師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,是個淳厚老實的孝子,生活、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、用誠意。沒有接觸佛法之前,用中國學術的話來說,你在他身上看到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,這個四門他做圓滿了。雖然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悟性很高,甚深經典,別人天天念不懂,他一聽就懂,這是領悟的能力強。所以能夠在五祖方丈室裏頭,五祖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我們要曉得,沒有經本的,惠能不認識字,要經本沒用。講《金剛經》的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大概全經差不多四分之一,講到這個地方他就開悟了。這個悟是徹悟,不是小悟、大悟,不是的,徹底開悟。說出這五句話來,那就是說明他開悟的境界,他悟的什麼?明心見性,性是什麼?這五句話形容自性。

  第一句話告訴我們,自性是清淨的,沒有染汙。換句話說,在我們經題上,就是「清淨平等覺」,是你自性,是你本有的,不是從外頭學來的。只要把障礙除掉就行了,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一定要知道。修行用功夫,用的什麼功?就是把這叁種障礙除掉,這叫功夫,這個東西除掉就成佛了。六道裏頭,人沒除掉,叁種具足;諸天也沒除掉,高層的天他修定,定能控製,能伏住它,暫時不起作用,但是沒斷根,這不究竟,不算成就。成就一定要學佛,不學佛也行,你只要懂得佛所講的方法,你能夠依照做,你沒有老師也能成就。佛法妙,佛法廣大,佛法本身沒執著。我不跟釋迦牟尼佛,我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也成佛了,釋迦牟尼佛承認,不是不承認。不是說你非得到我這兒來才能成就,不到我這兒不能成就,不是的。統統能成就,這多高明!

  我們修的什麼?記住,修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的心。覺悟不要去理會它,理會它永遠不會覺悟,只要清淨、平等到一定的程度,自然就開悟了。功夫就是在清淨平等,果德就是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是覺。所以經題上這五個字,清淨是小乘,聲聞、緣覺;平等是大乘,是菩薩;覺是成佛,在經題上。修因,修這叁種因,果報會現前,果報是什麼?這個經題上面「大乘無量壽莊嚴」,這果報。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依報、正報充滿了智慧,「大乘」是智慧,「無量壽」就是德能,「莊嚴」是相好。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智慧、福德、莊嚴,福德是無量壽,全是自性顯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,阿賴耶所現的是十法界。極樂世界有,它有凡聖同居土,但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凡聖同居土裏面你所看到的,跟實報莊嚴土沒有兩樣。你看到這裏頭人,人身是法性身,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,跟我們這裏完全不一樣。

  十法界裏面所居住的地方,除了空居天之外,地居天都跟我們這裏環境相似。居住的這個星球隨著居住衆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