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一五集) 2012/9/15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51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千零十七页,从倒数第二行当中看起:
「不可称智者,谓佛之智慧,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,故名不可称智」。这一段我们接著《会疏》里头说的,给我们解释佛果地上五种智慧。这五种智慧,凡夫普遍的都怀疑,没有法子能解释,就造成疑虑,不能相信,这个对於往生产生障碍。如果虽是疑,但是相信西方真有,阿弥陀佛真有,只是对他的智慧有怀疑,其他的没有怀疑,这个人能往生,生边地,生边地疑城。那必须在一般讲是五百年,五百年是人间五百年,他这个疑虑放下了,不再怀疑,才能入品,花开见佛。如果有怀疑,花不开,不能够见佛,不能够闻法,障碍在这个地方。在极乐世界,不见佛、不闻法那就很苦,到极乐世界天天盼望著,这个愿望不能圆满,不能成就。他除这个,其他的没有苦处,只有这个感到很痛苦。这个地方讲到不可称,不可称说,就是佛的智慧说不尽,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,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,这叫不可称智。
「念佛往生,为不可称智所成」,这智慧都起作用。不可思议,不思议智是念佛往生为佛智所立,这个智是不可思议智之所立,建立极乐世界,为不思议智所立,建立。第三句说「不可称智」,为不可称智所成,你看所建、所立、所成。所以对如来的智慧,我们凡夫业障深重,唯有仰信,这就对了。到我们烦恼轻了,业障消得差不多了,这个真相自然逐渐逐渐的明朗,我们就不怀疑了。实际上五种智都是自己自性本具的,这个学大乘的人要知道,凡是说佛,都是说自己的本性。本性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功德、无量相好,都是说不尽的,佛证得了。怎么证得?烦恼断尽了,业障也消尽了。他用什么方法消的?就用一句名号。我们这一句名号为什么消不了?名号,信心里头夹著疑惑在里头。如果全信,没有丝毫疑惑,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真的能帮助我们断烦恼、消业障。因为这一句名号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里头没有烦恼,没有业障。
如果我们真正相信世尊常常说的这句话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这句话非常重要,是修行人最高的皈依处,我们所依靠的。你看,佛教我们把念头,负面的念头统统放下,提起最殊胜的念头。一切法里头,无比殊胜的念头,就是阿弥陀佛,这一个念头提起来,其他所有念头问题全解决。所以,它真的能消业障,真的能断烦恼。不用这个方法,消业障、断烦恼都断不干净,古人所谓藕断丝连;唯独念佛,真断干净了。这么好的法门,这么容易、这么简单,这样大的效果,问题就是什么?就是人不相信,信了他还有怀疑。怎么知道他有怀疑?就是章嘉大师的标准,你还没有真念。你真念,你真的相信了,你真的不怀疑了;没有真念,那就有怀疑,信心不足。章嘉大师这个标准好,我们以前没有听到,总以为自己很信,我很信佛了,哪里知道还有怀疑在里头。百分之九十九的信,还有一分怀疑,那都不行,那都起障碍。
完全没有怀疑的人太少了,那个人决定成就,现前的样子跟普通人就不一样,也就是一般烦恼习气他非常轻。习气现前时候,他很快就觉察到,古来祖师所说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他觉得很快。普通人发作了他不觉,一直发,一直往下发;他觉得快,第一念发作,第二念他就归到佛号去,归到佛号是圆满觉。这跟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,八万四千法门,觉了没有归到佛号,那个觉不圆满,唯有归到佛号就圆满了。第一念是妄念,第二念是阿弥陀佛,这多殊胜!所以疑,疑就叫做「不了不可称智」,你对佛不可称智不了解,对佛智不了解,佛不思议智不了解,不可称智不了解。
下面讲到「大乘广智」,这个广智对法门说的,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全通达了。是不是学?不是学,如果学,永远不能通达。不需要学的,教你开悟,教你见性,见性全通达了。这通达了,无量无边法门「知之穷尽」,穷是彻底,尽是尽知、遍知,没有一样漏掉的。为什么?一切法从自性生的,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世出世间一切法心现、心生,这个心就是自性,就是真心。你见了性,你明了心,心所现的、心所生的,哪有不知道的!这个例子非常鲜明,但是很多学佛人疏忽了,包括学经教的人也疏忽了,你问他他知道,你不问他他忘掉了,最重要的东西,健忘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个例子,你看他十九岁离开家庭,把荣华富贵的生活抛弃掉,王位不要了,妃子不要了,小孩也不要了,他真能放下,去过苦行僧的生活。谁能做得到?这个世间,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,没人能做到。别人争、求、去抢,唯恐得不到,他得到手,都不要了。这什么意思?他觉悟、他明白了,这些东西是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
不舍弃这个东西就造业,造业来生就是三恶道,佛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他丢掉这个东西,是把三恶道丢掉了,这是三恶道的因。因灭掉,果就没有了,这是真实智慧。离开家庭到外面求学,当时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去参学过,还有学派,都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这些大哲学家,他都亲近过,到处参访十二年。十二年,大概是印度所有学术都参访过,再没有地方了。这个参访如果不放下,这叫所知障;王位、富贵这个东西是烦恼障,十九岁烦恼障放下了。三十岁这年不再参学,把所知障放下,在毕钵罗树下入定。毕钵罗树现在我们称它作菩提树,因为佛在这个树下入定,大彻大悟。什么叫大彻大悟?把三大类的烦恼统统舍掉了。我们说得明白一点,十九岁离开家庭,执著放下了,见思烦恼放下了;三十岁菩提树下入定,把参学,就是广学多闻放下,那就是分别放下,尘沙烦恼放下了;入定,起心动念放下了,这就开悟,障碍没有了。
障碍没有,自性就现前,自性现前,自性的德用当然现前。德用是什么?我们这里讲的五种智就是德用,第一种是体,另外四种是作用,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。佛在《华严》上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就讲这一句。六祖惠能大师开悟,五句话当中有一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就说这一句,在我们这个经上就是五种智。自己本有的,障碍去掉了,全现前。全现前是个什么样子?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这个样子。所以这个说法不是自己的思想,他没有思想,他没有学术,完全是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。别人有问,自然就回答,不通过思惟,这是真智慧。通过思惟的,落到第六意识,那是从哪里流出来?从意识里头流出来的。意识流出来是凡夫智慧,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是佛菩萨的智慧,不一样。自性流露出来智慧,决定没有错误,第六意识流出来的可能有错误。我们今天可以用这句话来拣别,第六意识流出来的是知识,自性流出来的是智慧,知识跟智慧不一样,不是一个源头。所以,佛能说一切经,佛能为一切众生解决一切疑难杂症,他有这个本事。
在中国,很难得,这当然是如来在中国示现的,唐朝六祖惠能大师,那是如来在中国示现的,凡人做不到。这个示现,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。能大师在没有接触佛法之前,是个淳厚老实的孝子,生活、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、用诚意。没有接触佛法之前,用中国学术的话来说,你在他身上看到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这个四门他做圆满了。虽然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悟性很高,甚深经典,别人天天念不懂,他一听就懂,这是领悟的能力强。所以能够在五祖方丈室里头,五祖跟他讲《金刚经》,我们要晓得,没有经本的,惠能不认识字,要经本没用。讲《金刚经》的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大概全经差不多四分之一,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开悟了。这个悟是彻悟,不是小悟、大悟,不是的,彻底开悟。说出这五句话来,那就是说明他开悟的境界,他悟的什么?明心见性,性是什么?这五句话形容自性。
第一句话告诉我们,自性是清净的,没有染污。换句话说,在我们经题上,就是「清净平等觉」,是你自性,是你本有的,不是从外头学来的。只要把障碍除掉就行了,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一定要知道。修行用功夫,用的什么功?就是把这三种障碍除掉,这叫功夫,这个东西除掉就成佛了。六道里头,人没除掉,三种具足;诸天也没除掉,高层的天他修定,定能控制,能伏住它,暂时不起作用,但是没断根,这不究竟,不算成就。成就一定要学佛,不学佛也行,你只要懂得佛所讲的方法,你能够依照做,你没有老师也能成就。佛法妙,佛法广大,佛法本身没执著。我不跟释迦牟尼佛,我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也成佛了,释迦牟尼佛承认,不是不承认。不是说你非得到我这儿来才能成就,不到我这儿不能成就,不是的。统统能成就,这多高明!
我们修的什么?记住,修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悟的心。觉悟不要去理会它,理会它永远不会觉悟,只要清净、平等到一定的程度,自然就开悟了。功夫就是在清净平等,果德就是大彻大悟,大彻大悟是觉。所以经题上这五个字,清净是小乘,声闻、缘觉;平等是大乘,是菩萨;觉是成佛,在经题上。修因,修这三种因,果报会现前,果报是什么?这个经题上面「大乘无量寿庄严」,这果报。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依报、正报充满了智慧,「大乘」是智慧,「无量寿」就是德能,「庄严」是相好。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智慧、福德、庄严,福德是无量寿,全是自性显现出来的,不是阿赖耶,阿赖耶所现的是十法界。极乐世界有,它有凡圣同居土,但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凡圣同居土里面你所看到的,跟实报庄严土没有两样。你看到这里头人,人身是法性身,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,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。
十法界里面所居住的地方,除了空居天之外,地居天都跟我们这里环境相似。居住的这个星球随著居住众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