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五一六集)  2012/9/1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51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千零十八页,倒数第四行看起:

  「二者不信不可称智,不了佛智体绝对待,离过绝非」。前面不思议智是转前五识所成就的,这个第二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就是不可称智。凡夫、二乘、权教菩萨都不知道,这些是大乘教里头的秘藏,甚深深密之法。佛智,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体绝对待,智之体就是性德,性德是绝对的,不是相对的。我们今天讲绝对,对面是个相对,还是对待法,换句话说,它这两者都不是。这就是大经上常讲的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凡是能够言说的都是对待的,凡是能够思惟想像的也是对待的。能思所思,能见所见,能说所说,统有能所。可是自性里面,这些东西全没有。全都没有,怎么个说法?不但说不出,念头都达不到,叫无法想像。

  言语没法子说,叫言语道断。心思不能想,叫心行处灭。这两句话说得好,但是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,只是说这桩事情不能说、不能想。不能说、不能想,我们什么都不知道,被无明盖覆住了。实实在在说,我们都是因为没放下,起心动念太深了。能够见到阿赖耶,起心动念放下了,能有几个人做到?大乘经里面佛说八地以上;五十一位菩萨,大乘菩萨最高的四个位次,他们知道,他们见到了。他们虽然见到了,也说不出来。如果真说,也就是此地所说的,众生、凡夫、二乘、三贤菩萨们都没有办法理解。

  下面,「昙鸾师曰」,昙鸾法师讲,「不可称智者,言佛智绝称谓」,没有办法讲,说什么都不是。宗门大德有所谓「说似一法即不中」,说不出来,这就不可称量。「非相形待」,就是不相对待,也就是说它没有相对的。我们能体会到的,全是相对的,说大,大的对面有小;说长,长的对面有短;说是,是的对面有非,统统是相对的。不是相对的,你就说不出来,它不相对待。「何以言之」,这没法子说。「法若是有,必应有知有之智」,法有,一定有个知有的智慧。法要是无,也应该有知无之智。「诸法离於有无」,非有非无,所以没有知有之智,也没有知无之智。「故佛冥诸法」,冥是离开,二边不著,「则智绝对待」。

  「以知取佛,不曰知佛;以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;以非知非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」。换句话说,「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」,你没有办法知佛,所以叫不了佛智。「佛智离此四句」。有,是一句;无,是一句;亦有亦无,是一句;非有非无,是一句,佛这四句都没有,你怎么知道它?四句推演,推演到百非,就是推演到一百句,「佛智离四句、绝百非,体离对待」,只能够意会,不能言传,言语达不到,言语只能描绘一个彷佛,真的达不到。

  惠能大师开悟了,描绘性德、作用,自性的性德,法尔如是,他说出「清净,不生不灭,本自具足,本不动摇,能生万法」,他只说这五句。从这五句里面你去体会真实,我们能不能体会到?不能。为什么不能?我们用的是妄心。什么时候你能体会到?你一说就明白了,必须得不起心不动念,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破无明。破无明就见法身,就是这个事实真相,这是一切法的真相,叫诸法实相,是一切法的根,是一切法的本源,是一切法的理体,一切法都从它生、都从它现。它不是一切法,能生一切法,人人都有,个个不无,绝对是平等的。佛有,我们都有,蚊虫蚂蚁也有,花草树木也有,山河大地也有,虚空也有。没有它,虚空也就没有了。

  所以,体离对待,「故曰不可称智」。不可称,你没法子说。「智不可称,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称」。这个地方昙鸾法师统统落实在净宗,因为前面说过,念佛法门为不可称智所建立的、所成就的。佛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念佛,人人都知道,但是佛号功德没有人知道,纵有人知道也讲不清楚。我们要不是看这些参考资料,也说不出来,也体会不到。没搞清楚,当然有疑惑,所以这个疑是正常的。不疑,那你是法身菩萨,八地以上。所以你有疑是正常现象。断疑生信,这个能够断疑,不怀疑,没搞清楚,不怀疑,那是你的善根,无比殊胜的善根。这个善根从哪里建立的?对佛的信心建立的。我知道我程度不够,佛说的,佛决定没有妄语,我智虽然达不到,但是佛说的,我不怀疑。这个属於善根。这个善根虽然带著疑,这善根不可思议,他往生净土没有障碍,而且往生净土很快他就悟入境界。为什么能悟入?他没有怀疑,所以他进步就非常快速。有疑?有疑就没办法,不是说你进度慢,不是的,就是障碍你开悟。所以圣教,佛菩萨的教诲决定不能疑惑。「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。於此有疑」,这叫「不了不可称智」。

  佛这五种智慧,就是自性性德所流的这五种智慧,五种智慧其实是一种,作用不同,说之为五种。对这有疑,就是对自己自性有疑,正确的,有疑就是迷。佛说的,一切众生迷失了自性,所以称众生;他要觉悟了,觉悟就是佛。众生跟佛就是迷悟不同,众生觉了就成佛,佛要不觉、迷了就叫众生。众生修行,修成佛了,修得很辛苦,费了多长的时间,成佛之后会不会再变成众生?这是个大问题。在楞严会上,富楼那尊者提出这个问题,就是刚才说的。世尊为他开示,有一段很长的经文,最后结论是肯定成佛之后不会再动念头,不可能再有一念不觉。佛用黄金做比喻,金矿,凡夫现前的状况像金矿有纯金,但是有很多脏东西夹杂在里头,修行就等於提炼,黄金经过冶炼变成纯金,再不会变成金矿。佛用这个比喻,让学道的人放心,你成就是永远的成就、永恒的成就。为什么?他融入常寂光了。

  「三者不了大乘广智」,这是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。「疑佛不能实度一切众生」,实度是真实度众生。「复疑一切念佛众生岂能皆得往生净土」,有这种疑虑的人很多,念佛的人都能生净土吗?那净土能容得下吗?我们地球就这么大,现在七十亿人口,再来七十亿还得了吗?这地球上人满为患。你就想到,极乐世界每天从十方诸佛刹土往生的众生有多少?不止七十亿,真的是无量无边,净土容得下吗?容得下,一点都不显得拥挤。什么原因?它是法性土。如果是阿赖耶这个法相土,那就不行。它是法性土,法性没有大小,不可思议,无法想像,跟此地佛智一样,智土是一不是二,所以法性也有这个意思。「故於阿弥陀佛作有量想」,这是众生的习气,在我们这个世间讲,这个习气很正常,甚至於说有科学根据。

  对治这个疑惑,这才说「大乘广智」。佛的智慧,「无法不知,无烦恼不断,无善不备,无众生不度」,这个讲得圆满。这个智不是学来的,没地方学。惠能大师开悟,第三句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么?他没说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了,佛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就具足这个。如来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,此地这五种智慧是本具的智慧,谁都有,迷了的时候它不现前,觉悟的时候它现前。实际上,迷了的时候它变质了,还是起作用。我们眼能见、耳能闻,前五识不是起作用吗?可是范围太小了,没有自性本具说得那么大。第六意识也起作用,分别。第七识也起作用,执著这个身是我。这个作用全都小,小得不能再小,所以造业受报。

  如果这个社会大众普遍都造业,麻烦大了。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?不能怪别人,要怪自己,在这一个阶段没有圣贤到世间来教化。为什么圣贤不来?众生没修福。你看,说来说去,说到最后还在自己,我们没有修福,天天在造业。如果我们都肯修福、都肯学好,圣贤就来了。不想学好,圣贤来了都骂他、拒绝他、不接受他,圣贤不来。圣贤不来,为什么?他来,你对他侮辱,你对他轻慢,这造罪业,不就加重你的罪业!所以菩萨来,慈悲;不来,还是慈悲。来与不来,不是他那一边的事情,是我们众生这一边的事情。我想学好,他就来了。这个缘所谓是可遇不可求,不必要求,你真想学好,你就会碰到好人,就有好人教你。你不想学好,你就决定遇不到好人,为什么?遇到好人,你会骂他,你会轻慢他,造罪业。

  在这整个世界,我们要了解这个地球上的事实真相,我们会对中国充满了希望。中国人虽然造业,社会搞成这个样子,他的底蕴厚!过去千万年老祖宗教得好。只是最近这两百年,特别是知识分子,被西方科学技术迷惑了,认为这个东西万能,中国古圣先贤讲的东西没有用处,对於老祖宗丧失信心、失去信心,起了怀疑,这就是现前灾难的根源。没有人教他,教他,他也不接受,他不相信。科学,要拿证据来,拿不出证据,没人相信。说古时候怎么怎么好,不相信,那是人家写出来的,不是真的,未必是真的,依旧把它看成人类的一种希求、一种幻想,不承认它是事实,那这就是灾难来了。必须经过灾难的洗刷,让他头脑再恢复清醒,真正想求圣贤、求佛菩萨来救他,这个时候来了。这个完全也是性德法尔如是,自自然然的演变,不是没有原因。

  明白这些,知道人生在世,求什么?求智慧,这个重要!智慧从哪里求?智慧跟圣人学习。我们自己具备的条件是真诚清净心,这就能成就。心不真诚、不清净,得不到,圣贤佛菩萨来教你都没有用处。这也就说明现在圣贤为什么不出世,人不能接受。不能接受,我们不知道,那就不谈了;知道这些事情,不能救也得救,不能帮也得帮,帮得很辛苦,还非帮不可。那我们得掌握住这个缘分,我们能够做的,尽心尽力,我们就做圆满了。

  古籍幸亏还好,还没有完全丧失掉。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最严重的浩劫,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,但是祖宗有德,重要的东西还是保存下来了。干隆做了一桩好事,编了这一套《四库全书》。我们在文革期间,心里面最担心的,就怕这个东西毁掉了。这个毁掉了,我们民族智慧的根拔掉了,那可不得了。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