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心是佛之妙义,令诸有情以念佛入无念,因往生证无生。故能令念佛众生皆生净土」。这是一切诸佛菩萨、大善知识劝令一切有情众生往生净土,他所依的,开是开示,演是做出来给他看,开示是言教,演是身教,把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做出来给人看。在哪里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在你工作、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之处,你的心是作佛。
现在的人是什么心?现在的人,是心作贪、作瞋、作痴,他不是作佛。作贪,起心动念都是贪,这是做饿鬼,是心是鬼,他不是佛,他变质了。是心是瞋,那是心是地狱。是心是愚痴,是痴、是怀疑,是心是畜生。那给你说真话?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这是正的,纯正,没有委曲之相,纯正,你完全对了。那是心不是佛?都走偏了。走偏了是什么?菩萨、声闻。要走到六道轮回?那是邪了,那不但是偏,那是邪道,这个心走邪了。我们不但不能邪,连偏都不要。那我们怎么个做法?念佛就是作佛,你不要离开佛。我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,不但作佛,我要作阿弥陀佛,为什么?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,光中极尊,这就对了。统统在生活上。
在这个世间,有表演给我们看的,但是我们看不懂。哪些人?寺庙附近,有学佛的阿公阿婆。你看这些人痴痴呆呆,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什么也不懂,年老了,一串念珠,一天到晚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。你跟他讲什么话,他都是笑咪咪的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也不知道听懂没听懂。这个人,他在那里表演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我们看不出来,还小看她,还说这个老太婆,冷漠她,瞧不起她。你赞叹她,她阿弥陀佛;你毁谤她,她阿弥陀佛;你怎么侮辱她,还是笑咪咪的,就是阿弥陀佛,除这个之外,她没有别的表情,你看她满面笑容,欢喜快乐,二六时中就这一句佛号。跟这八个字,你看相不相应?所以我告诉开利法师,我说有没有见过?有。在哪里?就在他寺庙里。我说有几个?有三、四个。你看到他,对他要恭敬,要顶礼,那是真佛,不是假佛,就在你面前表演。你能学到他那个样子,你决定往生。不但往生,保证你上三品往生,上辈三品。在哪一土?在实报庄严土,上三辈往生。为什么?这八个字他做到了。
李老师早年教我们这一批年轻的学生,多次说过,不是一遍,我们印象很深。他老人家说,他想学愚。学上上乘人学不来,没有那个资质,但是想学下愚,多少年学不像。为什么学不像?很多没放下。李老师在台中,是一个人到台湾,无牵无挂,但是他办了一个莲社,台中莲社,办了一个慈光图书馆,还办了一个菩提医院,办了养老院、托儿所,办那么多事情,他就不行了,就放不下了。那个下愚之人,他全放下了,他了不起就是这个,他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,他什么都没有。所以想学,学不来。
难得,这是前几年,应该四年前,四年、是五年?深圳有个年轻居士,三十出头,黄忠昌。他听我讲经,讲经的时候,我举这个例子,《净土圣贤录》的。《净土圣贤录》所记载往生的人,差不多有半数都是念佛三年。早年,这差不多四十多年前,在台湾基隆有个德融法师问过我,他说这些往生的人,是不是都是三年寿命就到了?我当时回答他说,不可能,这讲不通。那为什么三年都往生?他虽然有寿命,他不要了,功夫成就了,他就走了。这种功夫成就,古大德说功夫成片,你就可以自在往生,想什么时候去,就去得了,想多住几年也不妨碍。要知道,一心不乱我们做不到,理一心、事一心都做不到,功夫成片可以做到。这些阿公阿婆就是功夫成片,他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,口里头只有一句佛号,心里头没有杂念,口里头没有杂言,所以无论你给他讲什么话,他回答你的都是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,他不会说其他的话,这个是功夫成片的境界。到这个境界的时候,有寿命不要了,往生了,佛真的来接引。你跟阿弥陀佛,等於说热线电话,你这个念头一动,佛就知道,你想往生,他就来接引你。坐著走的、站著走的,随你意念,你想用什么方式都做得到。真正不可思议。
所以开演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的妙义,令诸有情以念佛入无念,就是以有念,念到最后无念。「因往生证无生」,可以说,到极乐世界证无生法忍的菩萨很多。无生是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灭,这是事实真相,我们看不出来。「故能令念佛众生皆生净土」,佛菩萨能教人、能帮助人用这个法门皆生净土,生净土就是圆满的成就。
「又世界非有边非无边」,也是绝四句。「佛令众生离此四句,名之为度」,把这个四句统统抛弃。这个四句,是你阿赖耶识里头最不善的染污,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这一些念头,这念头全是妄念,不是正念。宇宙之间一切法,这四个概念统统加不上,你就见到真相了。你认为这里有、认为那个无,你没有看到真相,你看到是幻相。像我们看电视,频道打开,这有;频道关起来,无,你没有见到真相。真相,有无都不在,也不是亦有亦无,也不是非有非无,你把这个东西统统丢掉,真相大白,你就清楚了。为什么?幻相。
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。有是假的,假相,假到什么程度?「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」。这个话,我们听不懂,怎么叫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?我们也是一直到现在看到科学家的报告,才小有体会。科学家证实,弥勒菩萨说过,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你能掌控得到吗?这就叫非有非无,这就叫空有是一不是二。空有不二,圆成中道,实际上,中道这个念头都没有,你才回到真正清净平等觉。真正平等觉里头,一个念头都没有。
所以成佛,成佛是放下起心动念,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,正确,这叫圆满的觉悟,圆觉。你说有、说无,不都起心动念了?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统统起心动念;不但起心动念,还落在分别;不但分别,你还执著,就完了,全凡夫了。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二乘。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著,权教菩萨,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,他有起心动念,他没有分别执著。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才功德圆满,十法界不见了,生实报庄严土。实报庄严土怎么来的?现在我们知道,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。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了,实报土也不见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实报庄严土也在内,没有说实报庄严土是在外,佛没有这个说法。用今天科学家所说的,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,全都是虚妄的。佛与法身菩萨怎样对这个境界?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清清楚楚,明明了了,这是智慧,这个智慧就是此地所说的大乘广智。
所以我们离四句就度了。你看,妄想分别、起心动念放下,就成佛了,问题就解决了。「其实非度非不度,非尽非不尽」,还讲个度,这是不得已。讲个度、讲个不度,都是起心动念,不是给你讲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为什么又起心动念?宗门故事很多。这个学生功夫到了将悟未悟,在这个关口上,就差那么一点点,在边缘上。老师看出来了,用一个很巧妙的方法。这个方法没一定,譬如我们此地,刚才所说的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你说给我听听。这个学生刚要开口的时候,和尚把手一把把他嘴巴捂住,他开悟了。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,怎么还有解释的?没有。这一个动作,他立刻就省悟过来,真的大彻大悟。所以开悟,手段奇妙。
你看《五灯会元》的故事,非常有趣味。不定在什么个缘分、什么状况之下,一下就开悟了,就是把你那个念头堵住了、打掉了,就开悟了。你刚刚好要解释,一下把你堵住,没有解释,说这句话都是多余的。是事实,不能有起心动念;有起心动念,错了。自性从来没有动过,惠能大师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自性就是真性,从来没有动过,念头从来没有起过,你还有什么话好说的?所以说度、说不度,说度尽、说度不尽,全都是戏论,叫开玩笑的话,六道里头的言语全是虚妄的,没有一个字是真实的。
末后这一句,「四者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」,这是转阿赖耶,就是大圆镜智,你不了解,「疑佛不得一切种智」。无等无伦最上胜智,就是一切种智。这个是究竟圆满的智慧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通常这是赞美上帝的话,其实上帝也有所不知,也有所不能。真正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是自己的自性。「疑是故,於念佛往生法门,不能正信」,他真的是正信,怎么不能正信?他有一点怀疑,佛的智慧很大,不可以说究竟圆满,究竟圆满不可能。这样的人往生,生到边地、生到疑城,就是净土里头有胎生的。
所以,「元晓师意」,这是韩国来中国留学的出家人,跟善导大师学习的,以后回国,在韩国建立净土宗。他说,「如是佛智,只应仰信,不可比量」,只有恭敬、仰慕,不能够怀疑。比量,这也有个资料,《三藏法数》里头说的,「比,即比类。谓以第六意识比类量度」,下面举一个例子,「知有诸境」,这外面境界。「如远见烟,知彼有火」,看到很远的地方有烟,就晓得那个地方有人在生火,这叫比量,比类而知,这是属於三量之一。三量,唯识里讲的。现量,现前看见的,决定没有怀疑。你看到人在生火,这是现量;比量,没看到人,只看到烟,有烟,知道那边有人生火,这叫比量;第三种叫非量,非量是错误的。这个比量就是推测是正确的推测,非量是错误的推测。这是法相宗的名词。所以教我们要仰信。仰信就是信圣言量。唯识里头也立这个,叫四量。圣言量,圣人所说的,我们要相信,不能怀疑。「故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」。
「如何仰信」,这仰信怎么个仰法?「应如《起信论》所云」,举《大乘起信论》马鸣菩萨的开示,「一切境界本来一心」,这是理论依据。我们在前面学过,也是集注,列举天台止观,智者大师所说的,其中有两句话很重要,第一句话说色从心造,跟这个一样。一切境界,这是相,本来一心,是心生的,相由心生。那用现在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