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是佛之妙義,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,因往生證無生。故能令念佛衆生皆生淨土」。這是一切諸佛菩薩、大善知識勸令一切有情衆生往生淨土,他所依的,開是開示,演是做出來給他看,開示是言教,演是身教,把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做出來給人看。在哪裏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你工作、在你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你的心是作佛。

  現在的人是什麼心?現在的人,是心作貪、作瞋、作癡,他不是作佛。作貪,起心動念都是貪,這是做餓鬼,是心是鬼,他不是佛,他變質了。是心是瞋,那是心是地獄。是心是愚癡,是癡、是懷疑,是心是畜生。那給你說真話?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這是正的,純正,沒有委曲之相,純正,你完全對了。那是心不是佛?都走偏了。走偏了是什麼?菩薩、聲聞。要走到六道輪回?那是邪了,那不但是偏,那是邪道,這個心走邪了。我們不但不能邪,連偏都不要。那我們怎麼個做法?念佛就是作佛,你不要離開佛。我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,不但作佛,我要作阿彌陀佛,爲什麼?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,光中極尊,這就對了。統統在生活上。

  在這個世間,有表演給我們看的,但是我們看不懂。哪些人?寺廟附近,有學佛的阿公阿婆。你看這些人癡癡呆呆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什麼也不懂,年老了,一串念珠,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你跟他講什麼話,他都是笑咪咪的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也不知道聽懂沒聽懂。這個人,他在那裏表演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我們看不出來,還小看她,還說這個老太婆,冷漠她,瞧不起她。你贊歎她,她阿彌陀佛;你毀謗她,她阿彌陀佛;你怎麼侮辱她,還是笑咪咪的,就是阿彌陀佛,除這個之外,她沒有別的表情,你看她滿面笑容,歡喜快樂,二六時中就這一句佛號。跟這八個字,你看相不相應?所以我告訴開利法師,我說有沒有見過?有。在哪裏?就在他寺廟裏。我說有幾個?有叁、四個。你看到他,對他要恭敬,要頂禮,那是真佛,不是假佛,就在你面前表演。你能學到他那個樣子,你決定往生。不但往生,保證你上叁品往生,上輩叁品。在哪一土?在實報莊嚴土,上叁輩往生。爲什麼?這八個字他做到了。

  李老師早年教我們這一批年輕的學生,多次說過,不是一遍,我們印象很深。他老人家說,他想學愚。學上上乘人學不來,沒有那個資質,但是想學下愚,多少年學不像。爲什麼學不像?很多沒放下。李老師在臺中,是一個人到臺灣,無牽無挂,但是他辦了一個蓮社,臺中蓮社,辦了一個慈光圖書館,還辦了一個菩提醫院,辦了養老院、托兒所,辦那麼多事情,他就不行了,就放不下了。那個下愚之人,他全放下了,他了不起就是這個,他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他什麼都沒有。所以想學,學不來。

  難得,這是前幾年,應該四年前,四年、是五年?深圳有個年輕居士,叁十出頭,黃忠昌。他聽我講經,講經的時候,我舉這個例子,《淨土聖賢錄》的。《淨土聖賢錄》所記載往生的人,差不多有半數都是念佛叁年。早年,這差不多四十多年前,在臺灣基隆有個德融法師問過我,他說這些往生的人,是不是都是叁年壽命就到了?我當時回答他說,不可能,這講不通。那爲什麼叁年都往生?他雖然有壽命,他不要了,功夫成就了,他就走了。這種功夫成就,古大德說功夫成片,你就可以自在往生,想什麼時候去,就去得了,想多住幾年也不妨礙。要知道,一心不亂我們做不到,理一心、事一心都做不到,功夫成片可以做到。這些阿公阿婆就是功夫成片,他心裏頭只有一句佛號,口裏頭只有一句佛號,心裏頭沒有雜念,口裏頭沒有雜言,所以無論你給他講什麼話,他回答你的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,他不會說其他的話,這個是功夫成片的境界。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有壽命不要了,往生了,佛真的來接引。你跟阿彌陀佛,等於說熱線電話,你這個念頭一動,佛就知道,你想往生,他就來接引你。坐著走的、站著走的,隨你意念,你想用什麼方式都做得到。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開演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的妙義,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,就是以有念,念到最後無念。「因往生證無生」,可以說,到極樂世界證無生法忍的菩薩很多。無生是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滅,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看不出來。「故能令念佛衆生皆生淨土」,佛菩薩能教人、能幫助人用這個法門皆生淨土,生淨土就是圓滿的成就。

  「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」,也是絕四句。「佛令衆生離此四句,名之爲度」,把這個四句統統抛棄。這個四句,是你阿賴耶識裏頭最不善的染汙,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這一些念頭,這念頭全是妄念,不是正念。宇宙之間一切法,這四個概念統統加不上,你就見到真相了。你認爲這裏有、認爲那個無,你沒有看到真相,你看到是幻相。像我們看電視,頻道打開,這有;頻道關起來,無,你沒有見到真相。真相,有無都不在,也不是亦有亦無,也不是非有非無,你把這個東西統統丟掉,真相大白,你就清楚了。爲什麼?幻相。

  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。有是假的,假相,假到什麼程度?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。這個話,我們聽不懂,怎麼叫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?我們也是一直到現在看到科學家的報告,才小有體會。科學家證實,彌勒菩薩說過,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,你能掌控得到嗎?這就叫非有非無,這就叫空有是一不是二。空有不二,圓成中道,實際上,中道這個念頭都沒有,你才回到真正清淨平等覺。真正平等覺裏頭,一個念頭都沒有。

  所以成佛,成佛是放下起心動念,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不起心、不動念,正確,這叫圓滿的覺悟,圓覺。你說有、說無,不都起心動念了?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統統起心動念;不但起心動念,還落在分別;不但分別,你還執著,就完了,全凡夫了。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二乘。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權教菩薩,是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,他有起心動念,他沒有分別執著。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才功德圓滿,十法界不見了,生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?現在我們知道,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。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了,實報土也不見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實報莊嚴土也在內,沒有說實報莊嚴土是在外,佛沒有這個說法。用今天科學家所說的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全都是虛妄的。佛與法身菩薩怎樣對這個境界?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清清楚楚,明明了了,這是智慧,這個智慧就是此地所說的大乘廣智。

  所以我們離四句就度了。你看,妄想分別、起心動念放下,就成佛了,問題就解決了。「其實非度非不度,非盡非不盡」,還講個度,這是不得已。講個度、講個不度,都是起心動念,不是給你講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爲什麼又起心動念?宗門故事很多。這個學生功夫到了將悟未悟,在這個關口上,就差那麼一點點,在邊緣上。老師看出來了,用一個很巧妙的方法。這個方法沒一定,譬如我們此地,剛才所說的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你說給我聽聽。這個學生剛要開口的時候,和尚把手一把把他嘴巴捂住,他開悟了。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,怎麼還有解釋的?沒有。這一個動作,他立刻就省悟過來,真的大徹大悟。所以開悟,手段奇妙。

  你看《五燈會元》的故事,非常有趣味。不定在什麼個緣分、什麼狀況之下,一下就開悟了,就是把你那個念頭堵住了、打掉了,就開悟了。你剛剛好要解釋,一下把你堵住,沒有解釋,說這句話都是多余的。是事實,不能有起心動念;有起心動念,錯了。自性從來沒有動過,惠能大師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自性就是真性,從來沒有動過,念頭從來沒有起過,你還有什麼話好說的?所以說度、說不度,說度盡、說度不盡,全都是戲論,叫開玩笑的話,六道裏頭的言語全是虛妄的,沒有一個字是真實的。

  末後這一句,「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,這是轉阿賴耶,就是大圓鏡智,你不了解,「疑佛不得一切種智」。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就是一切種智。這個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通常這是贊美上帝的話,其實上帝也有所不知,也有所不能。真正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是自己的自性。「疑是故,於念佛往生法門,不能正信」,他真的是正信,怎麼不能正信?他有一點懷疑,佛的智慧很大,不可以說究竟圓滿,究竟圓滿不可能。這樣的人往生,生到邊地、生到疑城,就是淨土裏頭有胎生的。

  所以,「元曉師意」,這是韓國來中國留學的出家人,跟善導大師學習的,以後回國,在韓國建立淨土宗。他說,「如是佛智,只應仰信,不可比量」,只有恭敬、仰慕,不能夠懷疑。比量,這也有個資料,《叁藏法數》裏頭說的,「比,即比類。謂以第六意識比類量度」,下面舉一個例子,「知有諸境」,這外面境界。「如遠見煙,知彼有火」,看到很遠的地方有煙,就曉得那個地方有人在生火,這叫比量,比類而知,這是屬於叁量之一。叁量,唯識裏講的。現量,現前看見的,決定沒有懷疑。你看到人在生火,這是現量;比量,沒看到人,只看到煙,有煙,知道那邊有人生火,這叫比量;第叁種叫非量,非量是錯誤的。這個比量就是推測是正確的推測,非量是錯誤的推測。這是法相宗的名詞。所以教我們要仰信。仰信就是信聖言量。唯識裏頭也立這個,叫四量。聖言量,聖人所說的,我們要相信,不能懷疑。「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。

  「如何仰信」,這仰信怎麼個仰法?「應如《起信論》所雲」,舉《大乘起信論》馬鳴菩薩的開示,「一切境界本來一心」,這是理論依據。我們在前面學過,也是集注,列舉天臺止觀,智者大師所說的,其中有兩句話很重要,第一句話說色從心造,跟這個一樣。一切境界,這是相,本來一心,是心生的,相由心生。那用現在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