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七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一七集)  2012/9/1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1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一千零二十頁第一行,從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諸佛如來離於見相,無所不遍,心真實故,即是諸法之性」,我們看這一句。學佛,學大乘、學淨土,目標都是希望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怎麼見性?這又提醒我們,要離見、要離相。諸佛如來是我們的榜樣,是我們的典範,我們要想成就,一定要依照這個榜樣來塑造自己,才能成就。這句話就是圓滿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金剛經》前半部教人離相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離相;後半部是教菩薩離見,離我見、離人見、離衆生見、離壽者見。相是外面境界,見是內裏面的觀念,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。我們常常提醒自己的,怎樣能做到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,就是離見。

  所以《金剛經》前半部修成了,也就是落實了,最低小乘須陀洹果,大乘以《華嚴》爲標准,十信位裏面的初信位菩薩,那聖人了,轉凡成聖了。後半部離四見,就是大乘圓教初住以上,法身菩薩了,大乘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統統是離見的。離見還有這麼多的位次,那我們曉得,見是離了,放下了,起心動念放下了,習氣猶存,習氣不好斷。四十一個位次,完全是習氣多少不同而建立的,雖建立,不能著相,不但不能著相,見都不能著。但是佛的教學,方便起見,爲我們建立這個法身四十一個位次的法。這是教學方便,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,有無二邊都不執著,這就對了,我們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在初學,我這兩天晚上利用這一點時間,看劉余莉教授的《群書治要》的光碟。我看了非常歡喜,也深受感動,她說得很詳細,舉的例子非常恰當。佛法是大法,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,這個每個同學都知道的;雖然知道,在行動上都疏忽了。我們想到世尊滅度之後,他的弟子分散到四面八方,去傳播釋迦牟尼佛的教學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沒有了,有些地方叁、四百年沒有了。像我們訪問過的爪哇,在印尼,大概是有七百年,以後沒有了,這些遺迹都還在。我們聽說在阿富汗大概也是七百年。唯獨在中國,兩千年了,還沒有斷滅。這什麼原因?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這樁事情總算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所以孝,教之本也,人之本也,也是佛之本也。怎麼知道是佛之本?淨業叁福第一句就說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你看。奉事師長是建立在孝養父母的基礎上,人不孝父母,怎麼會敬師長,怎麼可能尊師重道?

  中國這個環境太好了,佛沒有到中國來之前,中國人講孝道。不僅僅口講,圓滿落實,社會上人沒有不孝順父母的。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,不孝的人,他在社會上無立足之處,沒有人會理他,也沒有人用他,也沒有人願意跟他做朋友。所以,不能不學孝,不能不盡孝,愈是盡孝的人社會大衆對他愈尊敬。淨業叁福頭一條是世間法,沒有世間法就沒有佛法,要把佛法搞起來,一定先把基礎搞起來,基礎就是世間法。中國對這個是最健全的,就是四科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所以我就想到漢學院,正在興建的漢學院,在馬來西亞,我們在預備的基礎上,首先要把世間法搞好。前面兩年,或者是叁年,決定要把這個世法的基礎堅固的奠定。

  我們選經,儒釋道的叁個根要認真去紮,要求做到,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儒,四書必讀,就學這一部,紮根;道,我們選定《老子》、道家的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骘文》;佛教的,我們選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。如果有能力,這叁樣東西,四書、《老子》、《無量壽經》能夠背誦,最好的;不能背誦,這叁種書至少也要念叁十遍、五十遍以上,念得很熟。最好是把它能念背,叁種裏頭背一種都可以,甚至於叁種都背那就更好。關於修行,修行就是笃行,真幹。陳弘謀先生的《五種遺規》很好,這是我們早年,李炳南老師爲我們同學選的修身課本。老師沒有講,把這個書發給我們,每個人發了一本,讓我們自己去學習,內容非常豐富。我們可以從這裏面去選,就像《群書治要360》一樣,選我們現前迫切需要的,把它節錄出來,成一本小書。我們也不必多,《360》就很好。這個東西要把它當作紮根基礎課程來學習。

  另外還有,我選讀的《世界宗教是一家》,這也是個小冊子,裏面有十個宗教,我們偏重在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。這個要多看,看得很熟,知道宗教可以和睦相處,宗教可以共同學習。宗教裏面的教學,百分之七、八十是相通的,沒有抵觸、沒有矛盾。只有少數那些不一樣的,是因爲各個族群曆史、文化不一樣、生活習慣不一樣,而有差別。這是小事,這個我們要知道,彼此互相尊重。我們只求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,後面那都可以開放自在,身同住、口無诤、意同悅、利同均,守住原則就好,不一定要我們相同,各隨所好。這樣相聚在一起,真正做到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社會安定繁榮,世界安穩和平。

  這句話這是基礎、這是根本,就是要離於見相,不要著相。從佛法上說,著相出不了六道輪回。對於一個想超越六道輪回、了生死出叁界的人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真正放下之後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之時,真心起用。我們現在是妄心起用,真心不見了,真心在,你看不到。在哪裏?就在眼前,一切時一切處無所不在,此地講無所不遍,周遍法界。遍一切時、遍一切處,爲什麼?心真實故,它是真的。這個真的即是諸法之性,就是真如自性,見性成佛。

  「自體顯照一切妄法」,顯是明顯,清清楚楚,一絲毫不迷惑,照見一切諸法,一切諸法都是虛妄的。佛家講真妄,它的標准很簡單,真的就是永恒不變,這就是真的,凡是有變異的都是假的。所以一切諸法,縱然是心生、心現,還是虛妄的。只有心生心現,沒有識變,這就是諸佛實報莊嚴土,在這個地方現的身叫報身。佛有叁身,法身,法身就是自性,淨土裏面講的四土,法身就是常寂光。常寂光沒有形相,常寂光,叁種現象它都沒有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全沒有。叫寂光,寂是寂靜,光明,我們常講清淨光明。這是本體,哲學裏頭講的本體,它能生能現,它什麼都沒有。但是所生所現的不是真的,你可別執著,你執著就錯了,它所生所現的是個幻相。

  這是真的嗎?是真的,有憑有據。你有沒有害過眼病?我在這一生中,眼睛生病的時候有過至少也有個叁、四次。眼病的時候,看到燈光,燈上有個圓圈,這是真的,我有這個經驗,是這樣的。看外面東西,空中確實沒有東西,會看成一條條它在遊動,眼睛生病的時候就看到。那就曉得,我們的自性,自性有了毛病就出現相。自性怎麼會有毛病?一念不覺就出毛病了、就現相了。所以一念不覺把自性變成阿賴耶。你要問阿賴耶有多大?阿賴耶跟虛空法界一樣大。阿賴耶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它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所變。但是要曉得,妄不離真,如果沒有自性能生所生,阿賴耶就沒有辦法能變所變,它自己就不存在。所以心有兩個,一個真心、一個妄心,真妄都不可得。自性是真心,諸法之性,阿賴耶是妄心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阿賴耶變現的。所以轉識成智,這修行,修行就轉,轉八識成四智,十法界就沒有了,十法界是虛妄的。

  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,這是心生心現的,沒有識。這裏頭的大衆,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大衆,統統都是轉識成智的大菩薩,八識沒有轉過來,他不能到這個地方。一定轉八識成四智,他自自然然他就生到這個地方,實報土。實報土雖然是真,不是純真,不是究竟圓滿。爲什麼?他還有習氣沒斷幹淨,這個習氣只障礙他回歸自性,其他的障礙都沒有。所以,實報土的法身菩薩,他們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妙覺如來差不多,真的得大自在。天臺大師六即佛,稱他們爲分證即佛,他們是真佛,不是假的,只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。從等覺提升到妙覺,那就圓滿了,回歸自性。回歸自性跟常寂光融成一片,這個時候真正證得了一體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,是你親證的。一切法統統是你自己心生心現,在十法界裏頭自識所變,這是大乘經教裏頭給我們說的宇宙萬有事實真相。

  所以一定要知道,自體顯照的這是能照,一切妄法是所照,一定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妄法。那我們佛法?佛法是妄法,沒有說佛法例外,佛法也是因緣生法。你自己回歸自性,哪來的佛法?佛法跟世間法相對産生的,世法沒有了,佛法也沒有了。一有一切有,一滅一切滅,你的心才幹淨。阿彌陀佛有沒有?阿彌陀佛也沒有。等到你念到等覺菩薩,你還不能證得妙覺,你知道爲什麼嗎?念阿彌陀佛習氣沒斷。阿彌陀佛是不執著,明知道是假的,可是不知不覺又冒了一句阿彌陀佛起來,就這個原因回不了自性。真的把這一句放下了,不會再冒出來,這就回歸自性,這才叫無上菩提,才叫妙覺如來。妙覺、無上菩提,假名,可別當真,你當真又錯了。所以佛教導大家,常常要記住、想著,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。

  一切法,我們這些人給它建了個名字,便於區別、便於指示。如果我們學禅宗,大德一句話,宗門大德說,「離一切名相,道一句來」,這是禅宗的機鋒。離一切名相,你說一句給我聽聽,你能不能說得出來?說不出來。名相是假的,你所說的全都是假的。假的裏頭有真的,全在你能不能領會。所以宗門大德常說,你會麼!這個會就是假的裏頭見到真的,你會麼!真的是什麼?真的說不出來。假的可以說,有名有相,真的沒有名相。它什麼都沒有,但是「有大智用」,全體是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,不是從外頭學來的。外面學來的是知識,外面學來的全是障礙,叫所知障。障什麼?障礙你明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