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見性。
學不行,不學也不行,這怎麼辦?爲什麼學不行、不學也不行?因爲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學也行,不學也行,都行,都能明心見性。這個見跟相不能不離,不離就是學不行,不學也不行;要是離,學也行,不學也行。釋迦牟尼給我們示現的學,很認真學了十二年;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不學,不學也行。甚至於能大師說,這樁事情跟學不學沒有關系,這是他跟無盡藏比丘尼說的話。全在放下,放下便是。這是早年,六十年前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那個時候我聽了歡喜,似懂非懂,經過六十年的學習,逐漸逐漸體會到這句話的法味,嘗到一點味道了。怎樣才嘗到?要放下,真不執著了,只要有一絲毫執著,這味道你嘗不到。因爲這個味道要離一切法,即一切性,見相代表一切法。
所以,因爲智慧現前,「無量方便」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方法不是一定的,沒有定法,活活潑潑,大用無方。會用得非常恰當,因人、因事、因時、因地,恰好幫助人覺悟了,這叫方便。不是去迷惑人,不是去難爲人,是教人當下覺悟。不能覺悟,還有善根福德的人,善根福德是什麼?他能信,他癡這個煩惱重;也就是說貪瞋的煩惱輕,癡煩惱重,所以他有善根、有福德,他沒有智慧。這種人也好度,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調教,就可以幫助他破迷開悟。他在此地,破迷開悟他做不到,到極樂世界就做到了。
「隨諸衆生所應得解」,這是教學的人不能不知道,衆生根性不一樣,一定要應機說法。他是什麼樣的程度,給他講適合他程度的東西,他能接受,講太高了他不懂,講太淺了他聽了沒味道,所以法一定要契機。「皆能開示種種法義。是故得名一切種智」,一切種智就是自性本有的智慧。也就是此地所說的五種智裏頭「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,這殊勝的智慧。這是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圓滿自性智慧照見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,此地自性顯照一切妄法,跟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是不是一個意思?照見之後他得什麼?他那個心地跟經題上所講完全相應,清淨平等覺,真心。清淨是沒有染著,平等是沒有動搖,無所不見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
清涼稱它作無障礙的法界,說了四種無礙,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爲什麼無礙?因爲它統統是假的、是虛妄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爲什麼會有障礙?你起心動念,障礙了;再有分別,這障礙就大了;再執著,那是嚴重障礙,全迷了。所以我們自己學佛,老師常說,學佛要有自知之明,對別人知不知不重要,對自己知不知非常重要。知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位上,是在哪一個等級,我們就不會傲慢,不會自以爲是,不會得少爲足,依舊不斷的勇猛精進,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這就對了。提升到究竟圓滿,就是這幾句話上所說的,這究竟圓滿。學習最怕是自以爲證得了、自以爲究竟,他再不能向上提升,這個自以爲就是嚴重障礙。
這一段所說的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說「無所見故,無所不見,如是對治第四疑」。第四種疑惑跟第一種疑惑是相同的,第一種說佛智,後面開出了四種。這四種裏頭八識,先說前五識,第一種;第二種,第六識;第叁種,第七識;這第四種,第八識。轉八識成四智。說得好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叫真修。修行修什麼?就是轉識成智,轉煩惱成菩提,轉迷爲悟,這些話意思都相通。學了轉不過來等於沒學,轉過來了叫學佛,轉不過來叫佛學;轉過來了是智慧,轉不過來是知識。智慧能解決問題,幫助你超凡入聖;知識做不到,知識再高還得搞六道輪回。
末後這裏還有一段,「元曉師《宗要》複雲」,《宗要》裏頭還說,「若人不決如是四疑,雖生彼國,而在邊地」。元曉師說得好,這些人大概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。他說,若人,當然是學淨土的人,淨土的人對於這四種智要是有疑惑,一定要把疑惑破除。爲什麼?如果有疑,能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生在邊地;也就是說,五百歲花不開,不能見佛聞法,以此爲苦。他爲什麼能往生?我們看下面,「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」,對這個不知道,真的他不曉得。但是他沒有疑惑,他沒把它放在心上,根本不知道這個事情,也不疑惑。「而能自謙」,自己真誠、謙虛、恭敬。「心眼未開」,就是智慧沒開,沒有能夠破迷開悟。但是他有個好處,「仰推如來,一向伏信」,憑這個就能往生。他對於如來能做到仰信,仰信在這個地方用八個字來說就更清楚了,什麼叫仰信?仰推如來,一向伏信。對佛尊敬,對佛有信心,自己理事不明白,佛說的是真的,佛說的他完全接受,一點懷疑都沒有,這種人很厲害。
我們常常提到鍋漏匠就是這樣的人,他真的什麼都不知道,對谛閑老法師相信,把谛閑老法師看作佛陀,只要是他說的,決定依教奉行,你問他什麼道理,不知道。所以,他能夠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。谛閑老法師稱贊他,當今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,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,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也沒有一個人能跟你比。不是別人講的,谛閑老和尚講的,谛老說這話包括他自己在內。鍋漏匠爲什麼會成功?就是能自謙,心眼未開,仰推如來,一向伏信,伏是順服。
「如是等人,隨其行品,往生彼國,不在邊地」。就看你自謙的程度,你謙到什麼樣子,自謙到什麼樣子,你對如來的佩服、敬仰達到什麼程度。如來給你講的話,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服從,一絲毫折扣都不打?你能這樣去做,你的成就不但往生,我們相信往生的品位是在實報土上叁輩往生,不得了!這種人往生,品位八地以上。爲什麼他能爬得這麼高的品位?他自己很謙虛,不是他自己要的,自然。這裏講隨其行品,隨著他修行的這種品德,自然達到這個品位。這就是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頭常說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。這種人心眼未開,愚癡,什麼都不懂,但是他對阿彌陀佛、對釋迦牟尼佛,乃至於對一切衆生,他都是百分誠敬、千分誠敬、萬分誠敬。那就是印老的話了,萬分誠敬他就得萬分利益。所以,他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往生,就是這個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。
人要謙虛、人要恭敬,人要把世間看破,把自我看破。我在哪裏?真有我,不是假的,遍法界虛空界就是我。我現在迷了真我,我學佛求生淨土,主要的目的是把真我找到,就是爲這麼一樁事情。真我、假我是一個我。但是必須自己要能回歸自性,要回歸常寂光,然後起用,起作用,那是無往而不自在。我們發了願,要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你真正能做得到。沒有回去,能力有限。我們也是無始劫到今天,迷惑顛倒,造業受報,這些東西困擾我們,讓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。
我們再接著看下面,「生彼邊地者,別是一類,非九品攝」,他是另一類,另一類是這一類人有疑惑而沒有斷。比那些阿公阿婆不一樣,阿公阿婆他沒有疑惑,什麼都不懂,他什麼都不疑惑,他也不想懂,你給他講他不愛聽。他心裏頭就一句阿彌陀佛,老老實實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知道,他的往生,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。叁輩,《無量壽經》說的,九品,《觀經》所講的,他是上輩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這是他們往生的品位,不可思議。「是故不應妄生疑惑」,這句話是警告我們的,不應該生疑惑。凡是騙人他有騙人的目的,佛菩薩不會騙我,佛菩薩騙我們,他目的何在?他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絲毫貪戀,他也沒有瞋恚,他怎麼會騙人?所以我們要真誠、真信,決定不能有絲毫疑惑。經要念,遍數愈多愈好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是快速明心見性最妙的修行方法。什麼人能接受?真的,大善根、大福德的人他能接受。不是大善根大福德,爲什麼?他不相信,他要廣學多聞。路走錯了,走偏差了,叫彎路,繞好大的圈子才繞到目的地。走捷徑的、抄近路的,一門深入的,他早就開悟了,早就成佛了。
「此論至精至要」。這是元曉師的。我們要不要去找這個論?不需要了,念老把這個論裏頭精要的地方統統抄在這裏頭,讀這一本就夠了,愈老實愈好。「如能信如來諸智,是爲上根利智」,一點不懷疑,你就是上根利智。「若未能信得及,但虛心自謙」,這非常重要,我們學佛,永遠自己謙卑,永遠尊敬別人,這絕對正確的。「仰信諸智,亦得往生,不墮疑城。淨業行人當叁複斯言」。叁複不是叁次,是多次的意思,就是這些話你常常聽、常常看。文字常看,現在我們講經,得科學之便,都把它造成錄音、錄像,可以多聽。真誠、恭敬、專注聽講,遍遍意思不一樣。那什麼原因?我們的領悟不相同,漸漸開悟了,同是一句話,感受不一樣。我們讀經亦如是,同樣是這部經,讀一遍跟讀十遍不一樣,讀十遍的人跟讀二十遍的人不一樣。中國古人說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不需要去想,爲什麼?一千遍讀下來,心定了,定能開慧,智慧開了。
我們在學佛的時候,李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看一樁事,隨便拈一法,要怎樣才把這樁事看清楚?至少要觀察八面,八面玲珑。哪個八面?看它的體、看它的相、看它的作用,再看它的因、看它的緣、看它的果,再綜合看它的事、看它的理。一樁事情,這八面都看到了,你對於這個才認識清楚。這叫看什麼?看表面。深一層,每一面都有八面,看這個體,體之體、體之相、體之用,體之因、體之緣、體之果,體之事、體之理,八面。每一點都是八面,相之體、相之相、相之用,八八六十四,六十四是你看深一層了。再深一層,再乘八,再深一層又乘八,其深無底,佛能夠洞徹底源。老師給我們這麼一說,我們服了,經上不是說大話,他真有這個能力。我們今天對一樁事,八面都顧不到,所以出毛病。爲什麼出了毛病?我們疏忽了,那一面沒看到。這是真實智慧。老師這個教的方法,在當年大專講座他編的一個教材,接引初機的,叫《佛學概要十四講》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