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七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於是我們就明白了,十善業道只有十樁事情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只有十條。十條裏頭每一條都具足十條,就一百條;一百條裏頭,每一條裏頭又具足一百條。這一展開,八萬四千條,大乘菩薩。我們怎麼能跟人相比?我們把這十樁事情做到就算不錯了。人家每一條裏頭有十條,這一百條,這契入,不能跟人比。小乘聲聞、阿羅漢能將十善業道展開爲叁千威儀,展開爲叁千條;大乘菩薩更深入,展開爲八萬四千細行。所以成佛,我們後面佛像是畫的像,很多畫像我們看佛圓光,佛的頭上有圓光。常常有人在圓光上面寫了叁個字,多半用梵文寫的,唵阿吽。密宗裏頭用藏文寫的,中文寫的也有,發音相同,唵阿吽。什麼意思?身口意,就是十善業,十善業做到盡善盡美就成佛了。

  菩薩展開八萬四千,到佛那裏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法門,那是真的,這個也不是假話,它重重無盡。這才讓我們對於佛的智慧有了一點概念,知道這不是誇大、不是假的。心要細,心要專注,這就是禅定,就是佛家常說的叁昧。心愈清淨,定功愈深,你看得就愈究竟,你能看多少個層次。如果我們就《華嚴經》上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,就不可思議。初信位的菩薩能看八面;二信位的菩薩,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,八八六十四面;叁信位的菩薩,六十四面每一面都有八面,再乘八。你再乘下去,倍倍相乘,乘到等覺菩薩,乘五十一個,這數字太可觀了!我們從這裏也得到一個概念,菩薩的智慧、菩薩的德能真正不可思議。我們才能相信,我們那個謙卑才生得起來,跟人家一比真不行,差太遠了,怎麼比法!我們今天比,就跟初信位的菩薩比,初信能看八面,我們行嗎?所以,深深體會虛心仰信,還是要有個概念,我們的虛心、信心才能生起來;這也說明,謙虛跟信心很不容易生起。像這些教義,在過去真正是老生常談,是佛教入門的一些知識,都知道,現在很少聽到了。

  下面一段經文,說這些對於佛智有懷疑,但是他還相信因果。瑩珂法師往生就這個,就相信這個。

  【猶信罪福。修習善本。願生其國。】

  他相信這個,能不能往生?能。注解裏頭說,「若有衆生,於此諸智疑惑不信」,他不信,有疑,但是也不放到口上,他相信罪福。造作許多不善業,相信有六道輪回,相信自己造的不善業將來要招叁惡道的果報。提到惡道,他害怕了。如何能夠不生惡道?只有一個方法,求生淨土。所以,他一心念佛求往生。能不能生?能生。『猶信罪福,修習善本,願生其國』,這個善本就是念佛,信願持名爲世出世間一切大善之本,這是根本。我們接著往下看,「是爲生邊地者之行境」,行是他修行,境是境界。「罪福者,五逆十惡等爲罪,五戒十善等爲福」,這一定要搞清楚。五逆十惡把一切罪法包括盡了,五戒十善把一切善法也包含盡了。前面說過,菩薩把五戒十善展開爲八萬四千細行,阿羅漢把它展開爲叁千威儀。造作十惡的人,這個十惡一展開的話也是八萬四千罪殃,果報太可怕了!

  今天整個社會的教育,不要說得太多,不要說得太玄,盡量的把中國傳統四科講清楚、講明白,古時候的例子、現前的例子說給大家聽聽。佛門裏頭,只講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夠了!講清楚、講明白,就能達到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效果都成就了。勸導大家學一部經、學一部論,這是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的基礎。不想提升,這就夠了,在人間過個幸福美滿的一生,來生不墮惡道。要提升,那就要修,往上修,一部經、一部論、一個法門,一定選一樣,不要多。教化衆生一定要開悟,沒有開悟不教化衆生,這是穩穩當當,一點過失都沒有。當初李老師教我們講經,勸我們出來講,老師說過這個道理。古來的大德講經教學、著書立說都是開悟的,不開悟不敢,開悟是智慧現前,不開悟是煩惱當家。

  但是現在我們沒有開悟,怎麼能講經?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,用古大德的注解,把古大德的注解,都是文言文,把它翻成白話文來講。講錯了?講錯了那個大德負責,責任不在我,在他,我沒有翻錯。這就行!我們才敢出來,講這麼多年,小心謹慎。說是淨空法師會講經,錯了,淨空法師不會講經,淨空法師只會把古人的注解翻成現在的白話,跟大家在一起分享、學習。這就是謙虛,一定要學習。我們的目標是往生淨土,如果狂妄自大,說是我講的,那恐怕要墮地獄。現在可以得一點小名聞利養,來生不好受。這個就是什麼?猶信罪福,我們相信因果,不敢這樣做。

  「不能敬信佛智,尚信罪福因果」,這個他相信,「而常修禮佛念佛,求生淨土」,專修淨土法門。「因念佛實爲諸善之本,故雲修習善本」,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。修淨土的人,祖師大德對這個事情講得很清楚,我們留意到了,一生當中緊緊抓住不能放手,要真幹,信願持名,這修習善本。「如上之人,信福不信智,信事而迷理,故墮疑城也」,把墮在疑城的原因說出來了。這些人也是自作自受,爲什麼不信?比不上那些阿公阿婆,阿公阿婆你問他信不信?他信。什麼是佛智他說不出來,他講不出來,他真的不知道,但是他相信,這很可愛,所以他不墮疑城。你很聰明,叫聰明反被聰明誤,聰明,聰明不信,自以爲聰明,所以就錯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前面是疑佛智,這邊是懷疑自己善根福德。

  【複有衆生。積集善根。希求佛智。普遍智。無等智。威德廣大不思議智。】

  注解裏頭說,「以上爲另一類生邊地行人,信他不信自者」,對於佛智他相信,但是對自己有懷疑。「與上一類,同是信未具足。蓋信有六信」,這是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裏頭說的。《要解》裏面的順序,第一個是信自,第二個是信他,把這兩個擺在前面,蕅益大師說得非常好。具足這六信,這才叫具信,具是具足。「本類行人知求佛智。下文普遍智等叁智,相當於前之四智。勉強言之,威德廣大不思議智,相當於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。普遍智相當於大乘廣智,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,鹹至無上菩提也。無等智應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。前之諸智見《魏譯》。今之普遍智等見於《唐譯》」,這個交代得很清楚,這些文字從哪裏來的。夏老的會集,最難得的交代清楚,不是自己隨便用字,全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。遵守會集的規矩,不能在原文加一個字,也不能在原文裏減一個字,一定要保持著原文,這樣會集就如法了。

  這個地方六信,《彌陀經要解》裏面節錄下來做我們學習的參考,《阿彌陀經要解》。這個參考裏面是依照蕅益大師原文排列的,我覺得這個好。頭一個相信自己,人對自己喪失信心,一切就沒有了。自己都不相信,還相信誰?沒有自信心,信別人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所以第一個要有自信。「信我現前一念之心,本非肉團,亦非緣影」。這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人「本性本善」,教學頭一個把這個概念告訴他,你本性本善。你要珍惜本善,你要愛本善,就是自愛,要自尊。珍惜本善是自尊,愛惜本善是自愛,你要常常把這個本性保持住,這是教育最高的宗旨。佛教人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首先把這句話告訴他,你本來是佛,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佛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回歸到本來面目,禅宗所說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那就是本來是佛。所以相信我現前一念之心不是肉團心,肉團心是心髒,這是器官,五髒之一,不是這個。亦非緣影,緣影是什麼?思想。西方哲學家說「我思,故我在」,比一般人高明。什麼是我?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是我。比一般人高一等,但還是假的,能思惟想像的不是我,是阿賴耶的第六識、第七識。

  「豎無初後」,豎從時間上來講,沒有先後,不是過去,不是未來。「橫絕邊涯」,橫的來說,從空間來講,沒有邊際,這個心多大,這就是自性。自性,一切法的本體。所以大乘經上常說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,一定要牢牢記在心上,它簡單,容易記。修什麼?就修這個東西。我爲什麼來接受佛陀教育?就爲這個,我要求明心見性。這個東西你看,「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」,這真心。即現在隨十法界的緣,隨人法界的緣,隨現前居住在地球上這個法界的緣,這隨緣。有沒有變?沒變。

  六祖惠能大師見到的,真的,他見到是他的,我們的真心跟他一模一樣,毫無差別。他所看到的,沒有染汙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沒染汙;「本不生滅」,生滅是阿賴耶,不是自性,自性沒有生滅;「本自具足」,一切都不是從外來的,全是心想生的。自性,真的本自具足,什麼都具足。世尊舉幾個例子,智慧、德相,這是舉個例子,並不是僅僅是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其他的統統包括在裏面,一樣都不缺。爲什麼?缺了就不能現了,能現當然不缺。它能現虛空法界,它能現諸佛刹土,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都是它本自具足的。千變萬化,這個我們很難想得通,我那時候想了好久,就想到萬花筒,小時候玩的東西,你看就這麼一點點大。我們小時候萬化筒,自己做的,搞個竹筒,用叁片玻璃放進去,剪一點碎紙,把它搞個小玻璃嵌上去,轉動,這裏面花樣就出來了。你怎麼轉,它怎麼變,你轉一天,找不到兩個一樣的。證明了什麼?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所說的「出生無盡」,應對「本自具足」,能大師的本自具足。從這上面我們相信了,自性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於是我們就明白,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關系太大了!我們這裏起心動念,它底下産生變化了,這個宇宙之間事産生變化,出生無盡。一個是精神現象,就是念頭,起心動念,另外是物質現象。我們身體是個物質,身體是細胞組成的,細胞是生滅法,它是波動産生的。這個波動速度多快?賢首大師告訴我們周遍法界,這個波動一動就周遍法界。現在我們概念都有了,彌勒菩薩所說的,這一個波動是多長時間?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;換句話說,一秒鍾它已經波動一千六百兆次。每一次就是一個波動,這一個波動起來的時候就周遍法界,那周遍法界的時間也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速度太大了,光、電不能比,差太遠了。這個波動現象什麼意思?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,一切現象統統收到了。我們動個念頭說沒有人知道,那是騙自己,不管你是善念、惡念、無記念,立刻周遍法界。諸佛菩薩知道,天神知道,鬼神也知道,我們一般衆生心地清淨的人都知道,都能夠接收到。接收不到的,是什麼?不是接收不到,傳來了,而是我們的心妄念太多、雜念太多,所以收到了,收到了不知道。不像那些心地清淨的人,他接收到了,他很清楚、很明白,所以他立刻就處理,這個處理就是出生無盡。

  我們這一個念頭起來,我們自己不曉得,好像地球上沒看到什麼變化,可能他方世界有很大的變化,這個可能我們能信得過。所以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怎麼能不謹慎?中國古人教我們,我們處在沒有人的地方,暗室,也等於十目所視、十手所指,要把這個暗室看作大庭廣廈,人很多,都看到我了。我能有惡念嗎?能有惡行嗎?《還源觀》上講的是真話,那一點不假,一定要相信自己意念的波動、身體細胞的波動。所以除自己迷惑顛倒之外,別人不迷惑的人,統統知道、統統清楚。我們有願求佛菩薩照顧我們,我們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

  這個例子很多,眼前最明顯的例子,我舉的是虛雲老和尚朝山。爲報父母之恩,將朝山的功德回向給父母,從普陀叁步一拜,拜到五臺山,走了叁年,叁步磕一個頭。途中兩次生病,有一個乞丐照顧他,幫助他調理,身體好了繼續再拜。第二次生病又遇到這個乞丐,這個乞丐兩次,跟他住了一個多月。那個乞丐是誰?文殊菩薩的化身。他去朝拜五臺,五臺是文殊菩薩道場。從他發心朝山,文殊菩薩就在他周邊,就照顧他,不知道。到生病需要幫忙的時候,他就現乞丐身,每天去托缽,照顧他飲食,在山上找些草藥給他治病。文殊菩薩,不是別人。到五臺山這才知道。你看看,起心動念佛菩薩全知道了,這有感,立刻就有應,一路上佛菩薩照顧你。虛雲老和尚的事情不是假的,《年譜》裏頭有記載,好像那年他四十七歲。

  所以信自己,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。「十方虛空微塵國土,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」,沒有一法不是自己心現的。自己心在哪裏?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,自己的心就是一切法。好像作夢一樣,夢中所有境界都是自己心變現的,決定沒有一個東西是從心外頭來跑到你夢裏頭的,沒有。要知道,我們現在就在作夢,我們的境界就是眼前六根所接觸到的。現在我們如何從這個夢中醒過來,這個重要!能幫助我們醒過來的,就是大乘佛法。要醒過來叁次,六道,出六道醒過來一次,再出十法界,醒過來第二次,第叁次是超越實報莊嚴土,那個醒過來才回歸自性,就入常寂光了。入常寂光,自己的身心跟光融成一體。我的身在哪裏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心在哪裏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哪個地方衆生有感,哪裏就可以應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這相信自己,相信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所有都是我自心變的。我自心變的,跟我是一體,我再要分自分他,我就迷惑顛倒了。喜歡這個,討厭那個,大錯特錯,這造業,造惡業了。契入這個境界,心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對一切衆生大慈大悲,一切都是付出。付出,成就衆生就是成就自己,傷害衆生就是傷害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頭一個你得信這個,不信這個,大乘不能入門;不信這個,沒有這種信心去念阿彌陀佛,不能往生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什麼原因?信心不具足。這六個都具足,叫信心具足,少一個,信心不具足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