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心见性。
学不行,不学也不行,这怎么办?为什么学不行、不学也不行?因为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。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学也行,不学也行,都行,都能明心见性。这个见跟相不能不离,不离就是学不行,不学也不行;要是离,学也行,不学也行。释迦牟尼给我们示现的学,很认真学了十二年;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不学,不学也行。甚至於能大师说,这桩事情跟学不学没有关系,这是他跟无尽藏比丘尼说的话。全在放下,放下便是。这是早年,六十年前,章嘉大师教给我的。那个时候我听了欢喜,似懂非懂,经过六十年的学习,逐渐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法味,尝到一点味道了。怎样才尝到?要放下,真不执著了,只要有一丝毫执著,这味道你尝不到。因为这个味道要离一切法,即一切性,见相代表一切法。
所以,因为智慧现前,「无量方便」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方法不是一定的,没有定法,活活泼泼,大用无方。会用得非常恰当,因人、因事、因时、因地,恰好帮助人觉悟了,这叫方便。不是去迷惑人,不是去难为人,是教人当下觉悟。不能觉悟,还有善根福德的人,善根福德是什么?他能信,他痴这个烦恼重;也就是说贪瞋的烦恼轻,痴烦恼重,所以他有善根、有福德,他没有智慧。这种人也好度,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,到极乐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调教,就可以帮助他破迷开悟。他在此地,破迷开悟他做不到,到极乐世界就做到了。
「随诸众生所应得解」,这是教学的人不能不知道,众生根性不一样,一定要应机说法。他是什么样的程度,给他讲适合他程度的东西,他能接受,讲太高了他不懂,讲太浅了他听了没味道,所以法一定要契机。「皆能开示种种法义。是故得名一切种智」,一切种智就是自性本有的智慧。也就是此地所说的五种智里头「无等无伦最上胜智」,这殊胜的智慧。这是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圆满自性智慧照见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,此地自性显照一切妄法,跟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是不是一个意思?照见之后他得什么?他那个心地跟经题上所讲完全相应,清净平等觉,真心。清净是没有染著,平等是没有动摇,无所不见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。
清凉称它作无障碍的法界,说了四种无碍,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为什么无碍?因为它统统是假的、是虚妄的,没有一样是真实的。为什么会有障碍?你起心动念,障碍了;再有分别,这障碍就大了;再执著,那是严重障碍,全迷了。所以我们自己学佛,老师常说,学佛要有自知之明,对别人知不知不重要,对自己知不知非常重要。知道自己现在在什么地位上,是在哪一个等级,我们就不会傲慢,不会自以为是,不会得少为足,依旧不断的勇猛精进,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这就对了。提升到究竟圆满,就是这几句话上所说的,这究竟圆满。学习最怕是自以为证得了、自以为究竟,他再不能向上提升,这个自以为就是严重障碍。
这一段所说的就是无等无伦最上胜智,说「无所见故,无所不见,如是对治第四疑」。第四种疑惑跟第一种疑惑是相同的,第一种说佛智,后面开出了四种。这四种里头八识,先说前五识,第一种;第二种,第六识;第三种,第七识;这第四种,第八识。转八识成四智。说得好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这叫真修。修行修什么?就是转识成智,转烦恼成菩提,转迷为悟,这些话意思都相通。学了转不过来等於没学,转过来了叫学佛,转不过来叫佛学;转过来了是智慧,转不过来是知识。智慧能解决问题,帮助你超凡入圣;知识做不到,知识再高还得搞六道轮回。
末后这里还有一段,「元晓师《宗要》复云」,《宗要》里头还说,「若人不决如是四疑,虽生彼国,而在边地」。元晓师说得好,这些人大概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。他说,若人,当然是学净土的人,净土的人对於这四种智要是有疑惑,一定要把疑惑破除。为什么?如果有疑,能往生,生到极乐世界生在边地;也就是说,五百岁花不开,不能见佛闻法,以此为苦。他为什么能往生?我们看下面,「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」,对这个不知道,真的他不晓得。但是他没有疑惑,他没把它放在心上,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,也不疑惑。「而能自谦」,自己真诚、谦虚、恭敬。「心眼未开」,就是智慧没开,没有能够破迷开悟。但是他有个好处,「仰推如来,一向伏信」,凭这个就能往生。他对於如来能做到仰信,仰信在这个地方用八个字来说就更清楚了,什么叫仰信?仰推如来,一向伏信。对佛尊敬,对佛有信心,自己理事不明白,佛说的是真的,佛说的他完全接受,一点怀疑都没有,这种人很厉害。
我们常常提到锅漏匠就是这样的人,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,对谛闲老法师相信,把谛闲老法师看作佛陀,只要是他说的,决定依教奉行,你问他什么道理,不知道。所以,他能够站著往生,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。谛闲老法师称赞他,当今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,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,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也没有一个人能跟你比。不是别人讲的,谛闲老和尚讲的,谛老说这话包括他自己在内。锅漏匠为什么会成功?就是能自谦,心眼未开,仰推如来,一向伏信,伏是顺服。
「如是等人,随其行品,往生彼国,不在边地」。就看你自谦的程度,你谦到什么样子,自谦到什么样子,你对如来的佩服、敬仰达到什么程度。如来给你讲的话,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服从,一丝毫折扣都不打?你能这样去做,你的成就不但往生,我们相信往生的品位是在实报土上三辈往生,不得了!这种人往生,品位八地以上。为什么他能爬得这么高的品位?他自己很谦虚,不是他自己要的,自然。这里讲随其行品,随著他修行的这种品德,自然达到这个品位。这就是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头常说,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。这种人心眼未开,愚痴,什么都不懂,但是他对阿弥陀佛、对释迦牟尼佛,乃至於对一切众生,他都是百分诚敬、千分诚敬、万分诚敬。那就是印老的话了,万分诚敬他就得万分利益。所以,他往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,就是这个道理,不是没有道理。
人要谦虚、人要恭敬,人要把世间看破,把自我看破。我在哪里?真有我,不是假的,遍法界虚空界就是我。我现在迷了真我,我学佛求生净土,主要的目的是把真我找到,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。真我、假我是一个我。但是必须自己要能回归自性,要回归常寂光,然后起用,起作用,那是无往而不自在。我们发了愿,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你真正能做得到。没有回去,能力有限。我们也是无始劫到今天,迷惑颠倒,造业受报,这些东西困扰我们,让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。
我们再接著看下面,「生彼边地者,别是一类,非九品摄」,他是另一类,另一类是这一类人有疑惑而没有断。比那些阿公阿婆不一样,阿公阿婆他没有疑惑,什么都不懂,他什么都不疑惑,他也不想懂,你给他讲他不爱听。他心里头就一句阿弥陀佛,老老实实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不知道,他的往生,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。三辈,《无量寿经》说的,九品,《观经》所讲的,他是上辈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这是他们往生的品位,不可思议。「是故不应妄生疑惑」,这句话是警告我们的,不应该生疑惑。凡是骗人他有骗人的目的,佛菩萨不会骗我,佛菩萨骗我们,他目的何在?他对於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丝毫贪恋,他也没有瞋恚,他怎么会骗人?所以我们要真诚、真信,决定不能有丝毫疑惑。经要念,遍数愈多愈好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这是快速明心见性最妙的修行方法。什么人能接受?真的,大善根、大福德的人他能接受。不是大善根大福德,为什么?他不相信,他要广学多闻。路走错了,走偏差了,叫弯路,绕好大的圈子才绕到目的地。走捷径的、抄近路的,一门深入的,他早就开悟了,早就成佛了。
「此论至精至要」。这是元晓师的。我们要不要去找这个论?不需要了,念老把这个论里头精要的地方统统抄在这里头,读这一本就够了,愈老实愈好。「如能信如来诸智,是为上根利智」,一点不怀疑,你就是上根利智。「若未能信得及,但虚心自谦」,这非常重要,我们学佛,永远自己谦卑,永远尊敬别人,这绝对正确的。「仰信诸智,亦得往生,不堕疑城。净业行人当三复斯言」。三复不是三次,是多次的意思,就是这些话你常常听、常常看。文字常看,现在我们讲经,得科学之便,都把它造成录音、录像,可以多听。真诚、恭敬、专注听讲,遍遍意思不一样。那什么原因?我们的领悟不相同,渐渐开悟了,同是一句话,感受不一样。我们读经亦如是,同样是这部经,读一遍跟读十遍不一样,读十遍的人跟读二十遍的人不一样。中国古人说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不需要去想,为什么?一千遍读下来,心定了,定能开慧,智慧开了。
我们在学佛的时候,李老师教导我们,我们看一桩事,随便拈一法,要怎样才把这桩事看清楚?至少要观察八面,八面玲珑。哪个八面?看它的体、看它的相、看它的作用,再看它的因、看它的缘、看它的果,再综合看它的事、看它的理。一桩事情,这八面都看到了,你对於这个才认识清楚。这叫看什么?看表面。深一层,每一面都有八面,看这个体,体之体、体之相、体之用,体之因、体之缘、体之果,体之事、体之理,八面。每一点都是八面,相之体、相之相、相之用,八八六十四,六十四是你看深一层了。再深一层,再乘八,再深一层又乘八,其深无底,佛能够洞彻底源。老师给我们这么一说,我们服了,经上不是说大话,他真有这个能力。我们今天对一桩事,八面都顾不到,所以出毛病。为什么出了毛病?我们疏忽了,那一面没看到。这是真实智慧。老师这个教的方法,在当年大专讲座他编的一个教材,接引初机的,叫《佛学概要十四讲》。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