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八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一八集)  2012/9/1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1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二十一頁倒數第六行,我們從注解看起:

  「以上爲另一類生邊地行人,信他不信自者也。與上一類,同是信未具足」。信心不具足,兩種,一種是對佛的一切種智有疑惑,這種是對自己的信心不具足,兩種多半都是現在所說的知識分子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。下面說「蓋信有六信」,六信都是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裏面所說的,只是這個地方排列的次第跟《要解》稍稍有一點不同,《要解》第一個是信自,第二個是信他,第叁個信因,第四個信果,第五個信事,第六個信理,我覺得《要解》排列的順序好。因爲人要不相信自己,什麼都不能成就,這個擺在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。

  無論世出世間法,沒有信心就不會有成就。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,頭一個就是讓人建立信心,跟現在教學完全不一樣。我們看《叁字經》,這是童蒙課本,小朋友初上學的時候念的,開頭第一句就是把信心告訴你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讓你相信你的本性是本善,這個很重要。從這個地方開始,也從這個地方圓滿,一生當中都能夠回歸到本善,這個人就成就了,是個完人。佛陀教人,第一句話就告訴你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這都是叫我們有強烈的自信心。本來是佛,那怎麼會不成佛?淨土宗念佛成佛理論的根據也就是這句話,說法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《觀無量壽經》佛說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是心是佛就是你本來是佛,你現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。你本來是佛,現在想作佛,沒有不成功的道理。世出世法、聖賢教育都把這個放在第一,要有堅定的信心、真誠的信心。

  這個參考資料是《彌陀經要解》裏頭節錄下來的。第一個,「信自者,信我現前一念之心」,我們現前能起心動念的這個心,這一念之心,「本非肉團」,肉團是說我們的心髒,叫肉團心,「亦非緣影」,緣影是第六意識,妄想心,不是這個,這個東西是假的。世間法緣影心起作用,出世間法緣影心不起作用,它會産生障礙,但是問題,誰能不用緣影心?用緣影心來學佛,佛法就變成世間法,今天所謂的佛學。就是我們用思惟想像,這個心不行,這個心是妄心。用妄心,佛在大乘經裏面講,這個心的功能非常大,就是它所緣的境界,對外它能緣到虛空法界,對內它能緣到阿賴耶。爲什麼學佛不能用它?學佛要明心見性,它就緣不到自性,它有它的界限,它沒有辦法突破。要明心見性怎麼辦?明心見性不用它,心就明了、性就見了。緣影心就是我們所說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

 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六道輪回怎麼來的?從執著來的。六根對六塵境界只要有絲毫的執著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。爲什麼?它在製造輪回,輪回就是它變的。你完全不執著,輪回就沒有了,好像睡覺你醒過來,夢中境界不見了。誰能做到?阿羅漢做到了,辟支佛做到了。阿羅漢、辟支佛稱爲正覺,他覺悟了,他正覺;諸天跟世間善人也有覺,不叫正。佛法是正字招牌,只用在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都屬於正覺,正覺就是不用妄心,不用阿賴耶。這個對六道來說是很困難,但是我們首先得認識它,然後你才能夠「舍識用根」,這《楞嚴經》上的話。

  所以修行不能用妄心,要用真心;用妄心學習佛法,所得到的是佛法的知識。妄心得到是知識,真心得到的是智慧。知識有局限性,解決問題往往有後遺症,這在我們現前普遍到處你都能看到。最明顯的是我們最近十年參加一些國際會議,都是專家學者,都是許多國家這些知名人士。今天社會動亂,這個地球災變頻率上升,沒有辦法解決,這就說明知識的局限性。智慧能解決,沒有後遺症。智慧從哪裏來的?智慧是自己心裏頭本有的,不從外來。爲什麼不能現前?它有障礙,這個障礙就這叁種煩惱。無明煩惱障礙它,無明是起心動念,這是最微細的,無明破了就成佛;分別障礙它,分別是塵沙煩惱,塵沙是比喻,分別像塵沙那麼多,無量無邊,障礙自性不能現前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被障礙住;執著,我們說這些都是《華嚴經》上的名詞,大乘經上通常講叫見思煩惱,《華嚴經》叫執著,這是最粗、最明顯的煩惱,這個障礙了自性,變現出來的境界是六道輪回。

  我們真的不執著,輪回沒有了;不分別,四聖法界裏面的聲聞、緣覺沒有了,只剩下佛跟菩薩,十法界裏面的;不起心不動念,十法界沒有了,十法界不見了。那我們人到哪裏去了?這就好像醒過來,出六道是第一次醒過來,六道是夢,夢中之夢;第二次醒過來,十法界不見了,現在面前的是一真法界,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你在這裏面見到的人都是報身。佛有叁身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這時候見到佛的報身,你自己的身也是報身,報身充滿了智慧。報身也叫智慧身,爲什麼?它沒有障礙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統統現前。都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沒有一樣是外頭來的。心裏面這些煩惱習氣全沒有了。我們這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就是圓滿覺悟的時候他那個心相,他的心是清淨的,一塵不染;平等的,沒有波動現象,阿賴耶是個波動現象。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到此地,凡是與這些有障礙的統統都要排除、要放下,你才能夠恢複;放不下你就離不開,特別是六道當中的衆生,包括二十八層天,沒有例外的。

  六道裏面的人,妄想分別執著全有,完全用妄心,不知道用真心。我們學聖學、學聖賢,要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,用妄心成不了聖賢,用妄心成不了佛。從哪裏開始?從最小的、最低的,大乘佛學,十信位相當小學,十住好比是中學,十行好比是高中,十回向好比是大學,十地好比是研究所,等覺好比是博士班,從小學一年級到博士班五十一個階級。五十一個階級怎麼上去的?不是學很多經論,與這個不相幹,完全是放下。放下世間法你才能進入小學一年級,世間法裏面錯誤的看法,看錯了,不是事實真相。我們講上小學一年級的條件,用佛法的術語來說,放下叁界八十八品見惑,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薩。雖然是初信位,最低的信位,我們稱他聖人,小小聖。小小聖沒有離開六道輪回,但是他很了不起,他在六道裏頭決定不墮叁惡道。人間壽命完了、到了,他到天上去,天上壽命到了他又到人間來,他就是人天兩道,他不到叁惡道。而且有限製的,天上人間七次,也就是他到七信位就脫離六道輪回,他就升到所謂高等小學。高等小學是什麼?四聖法界,他升到聲聞,四聖法界的聲聞。在四聖法界裏面把見思煩惱習氣斷盡,塵沙煩惱斷盡,起心動念也放下了,他就脫離十法界,就是第二次的夢醒,一真法界現前,實報土現前。實報土的人沒有起心動念,當然沒有分別執著,他用真心,就是這裏所說的現前一念之心,非肉團、非緣影。

  「豎無初後,橫絕邊涯」,這兩句話就是超越了空間,超越了時間,橫絕邊涯是超越空間,空間不存在了;豎無初後,時間不存在了,過去、未來沒有了。換句話,在這個地方你能看到過去,也能看到未來,都在面前。時間空間是假的,真心能看得見。時間、空間是妄心變現的,現在我不用妄心用真心,所以時空不存在了,這真心,真心「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」,實報土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全是這個境界。隨緣就是恒順衆生,怎麼個隨緣法?跟你有緣的衆生、沒有緣的衆生你全都知道,他們起心動念你知道,他們身體狀況你也知道。爲什麼?起心動念有波動。身體狀況,我們身體是物質,物質是波動現象産生的幻相。波動的頻率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我們用現在的方法,換成現在的方法,一秒鍾一千六百兆,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頻率,這個波動。這個波動才一動,一個波動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它才動,周遍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這個信息都收到,沒有一個沒收到。

  這樁事情我們在《妄盡還源觀》裏面看得很清楚,《妄盡還源觀》給我們講宇宙的源起,這宇宙怎麼來的,比科學家、哲學家都說得好。哲學是有一個本體,能生能現的本體,但是一直到現在都講不清楚;有很多種講法,不能叫人相信。佛講清楚了,佛法講本體就是整個宇宙之由來,佛法講本性、自性,這就是本體。《還源觀》上講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這個名詞真的把自性裏頭的精義全包括在其中,自性是清淨的,自性是圓滿的。賢首國師這一句話,包括了惠能大師開悟的五句話,把五句話濃縮成一句話,真高明!惠能大師講自性是清淨的,何期自性,「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」,說了二十個字。你看惠能大師,自性清淨,賢首國師第一句說的圓,用圓明兩個字把後面的四句全包括了。圓滿,它什麼都沒有欠缺,什麼都有。明,明是特別顯示出智慧,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明是智慧。圓裏面就有德相,把德能相好用一個圓字代表。體,這本體,宇宙從它這裏變現出來,能生能現,這是把體說出來了。第二就是它現相,現相兩大類,現依、現正,這一念不覺。自性清淨圓明體裏頭什麼現象都沒有,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但是它能現,能生萬法,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說的能生萬法。

  萬法兩大類,一個依報,就是宇宙,我們生存的環境叫依報,正報是自己。這個一定要注意到,依正,正報是自己,不是指別人,別人是我的依報,正報是我的身體,這講我從哪裏來的。依報跟正報同時起來的,沒有先後,就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顯現出來的,所生所現。依報是遍法界虛空界,十方諸佛刹土,十法界一切衆生全是我們的依報,所以依報太大了。正報,正報是我們的身,我們這個身跟外面的體,這個依報,這境界是一體的,我們有互動。依報,依報裏頭有人事環境、有物質環境、有自然環境,他們也統統都是高頻率産生的。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