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九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一九集)  2012/9/17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1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二十一頁倒數第五行:

  「六信」,我們有一份參考資料,節錄《阿彌陀經要解》。前面我們學到第四信果,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,後面還有兩條,信事、信理。我們看信事,「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,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」,我們先看這一句。每一句裏頭都要求我們深信,這個深信非常重要。深信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的信不夠深,深是要見性,沒有見性都不能算深信,明心見性的人他知道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,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萬法都是自性所生的,自性所現的,自性能生能現。萬法,大的講十方世界,小的是芸芸衆生,這個衆生,上面包括諸佛如來,下面包括了地獄衆生,全都包括在其中,都是心現的,都是識變的。一切法不離心性,這個事一定要相信。說通達明了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因爲我們煩惱習氣很重,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了;放下煩惱習氣,事實真相我們就見到了。

  在六道、在十法界裏頭,甚至於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,雖然明心見性,無明習氣沒有斷盡,依舊是教學爲先。所以我們看到諸佛國土裏面,佛菩薩教學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學。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,我們得到一個結論,無論是世出世間一切事理,只有教學能解決。教學能幫助我們放下煩惱習氣,幫助我們斷惡修善,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幫助我們轉凡成聖。世出世間聖人不但深信、明了,他真做到。特別是在初學這個階段,世尊開悟之後,前面二十年特重教學。後面那叫深入,深入要靠自己行證,佛還是加持,依舊不離大衆,一直到衆生圓滿成佛。成佛,跟諸佛如來融成一體,這叫大圓滿,這個事要相信。

 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現前的社會,我們現前的狀況,無論是順境、是逆境,是善緣還是惡緣,也是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,依心所現,真正是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,所以在心現識變的境界裏面生起妄想。這個妄想包括分別、執著,有分別就迷惑,有執著就造業,業有善惡。如果不覺悟,如果不放下,這個業決定有報,業因果報。有現世報,現前被大家看到的,報得快,爲什麼?緣成熟了。有些現前沒有報,叫生報,生報就是來生果報現前。一個好人積德行善,被人殺了,在我們看到,這是行好事得了惡報。爲什麼會有這個事情?過去他殺別人,這一生人殺他,一報還一報。如果你要曉得,你就點頭,原來如此。這好人被人殺了,怨不怨恨?不怨恨。他心地善良慈悲,順境沒有貪戀,逆境沒有瞋恚,他生天了。殺他的人殺得好,幫他生天了,要不然他生天還要多過幾年,你看,現在馬上就生天了。你統統看清楚了,你就明白了。造惡的人享福,做大官,發大財,在那裏享受,這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他修了大福報,他現在享福是享他過去生中修的。他現在所造的這個罪業沒報,余福享盡了,這個報就現前。你真正前因後果統統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你心平氣和,你能把這個世界上一切人事物看得清清楚楚,你會深信不疑。

  念佛人一心求生淨土,別無二念,無論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樣的緣,走了,遇到善緣走了很好,遇到惡緣走的也不少,災難現前他死了。到哪裏去了?到極樂世界去了,他沒有白修。他往生極樂世界,有緣的人或許看到瑞相,看到他坐著蓮花走了,沒有這個緣分的人他看不到,看不到他也走了。所謂有緣人,都是心地清淨的人、明白道理的人,他保持心平氣和,所以這個感應容易現前,感應增長他的信心。其實這些事情千差萬別都在我們面前,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就很清楚,一點不會差錯。

  所以,在日常生活當中說修行,修什麼?一定要記住,我們所修的就是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的感應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。但是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如如不動,了了分明,是看破,如如不動是功夫、是叁昧。愈清楚、愈明白,心裏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,什麼都沒有,這叫得念佛叁昧。得叁昧你就會落實,落實什麼?落實念佛人的好榜樣。好榜樣我們找到最低的標准,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,決定遵守淨業叁福、六和(六和敬)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決定相應,決定不違背。放下萬緣,信願持名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這是彌陀弟子的形象,彌陀弟子的好樣子。古人稱君子,說「進則兼善天下,退則獨善其身」,這就是緣分。遇到緣我們就進,一定要進,菩薩戒,菩薩戒是舍己爲人,得有緣;比丘戒著重在自利,就是退,退,守住比丘戒。現在也沒有人傳授比丘戒,可以真正自己學。真正學,做到一條,這一條就受持了;沒有做到的,受了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叁皈五戒是基礎,基礎守不住,不能向上提升,這個都在淨業叁福裏頭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多災多難,衆生特別苦,菩薩也特別發心。沒有緣,自己認真修學,給大家做個榜樣,《還源觀》裏面所說的,「威儀有則」,這就是做榜樣。我們把賢首國師所說的四德做出來,「隨緣妙用」,恒順衆生而不著相。見、相統統放下,這就隨緣妙用了。威儀有則,做出好樣子,好樣子一定有標准,標准一定是經律,這才是真正標准。不能自己標新立異,自己造一個標准那就錯了。開悟的人可以,不開悟的人不可以。但是開悟的人,他也不會標新立異,他一定用諸佛傳統的方法,讓我們對佛菩薩增長信心,這就是他的大慈大悲,這個意思我們要能體會到。跟人相處,世出世法裏頭比什麼都重要,成就事業全靠這個基礎。不能跟人相處的人,不會成就事業,既然成就事業,後遺症難以想像。我們細心觀察,冷靜的去思惟,你全都明白了。所以,四德裏頭要求我們「柔和質直」,形象要柔和,心地要真誠,質直就是真誠心。最後一條,總原則,就是「代衆生苦」。我們所作所爲要求自己很嚴格,爲什麼?給衆生做榜樣,代衆生苦。《還源觀》簡單,就說這四樣,這四樣包括菩薩戒本裏頭的威儀,戒律、威儀都在其中。通達明了,心是定的,所有一切的演變,清清楚楚而不著相。爲什麼?一切法皆了不可得,前面所說的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所以他心是定的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。

  再講到西方淨土,「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」。釋迦牟尼佛說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隨便說的,不是假設的,真有。我們世間人真有,說真有,天空當中真有個太陽,八月十五到了,真有月亮。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真有,也在太虛空當中,距離我們很遙遠。這是唯識所變的,我們要相信,在十萬億土之外。「最極清淨莊嚴」,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上跟我們講的、介紹的西方世界,確實最極清淨莊嚴。《往生論》,天親菩薩給我們說了,居住環境有十七種莊嚴,無比的稀有。阿彌陀佛有八種莊嚴。往生到極樂世界所有的衆生,上面到等覺菩薩,下面真的是無間地獄衆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具足四種莊嚴。總共二十九種莊嚴。「不同莊生寓言」,莊是莊子。莊子教學,喜歡跟大家講故事,有不少故事是自己編的,不是事實,但是都能教人啓發。釋迦佛說的這個,跟莊子的寓言不一樣,它是真事,莊子寓言未必是真事。「是名信事」,信事是大學問,一定心有主宰,才能真正相信。這個主宰在佛法裏面就是講叁昧,在世法裏面講,他對於學問有功夫、有深入,才生智慧,才有這種觀察的能力。

  末後這一條,「信理」。事,有事一定有道理,沒有道理,這個事不能建立。事相上千差萬別,理只有一個,永恒不變,這就是我們一念的真心,真心是理。「深信十萬億土」,這是講距離。世尊爲我們介紹,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,這當中多遠?十萬億個佛國土。一個佛國土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,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小千世界;一千乘一千,中千世界;中千世界再乘一千,叫大千世界。一尊佛的教化區,叫一個佛國土。有多少個銀河系?十萬億,這個距離真是遙遠。銀河系從東邊到西邊,直徑大概是多遠?用光這個速度叫光速,光年,光一年走的距離,叫光年,大概要二十多個光年,銀河系從東到西。現在十萬億個銀河系,十萬後頭是億,十萬億,這個距離太遠了。換句話說,用光的速度來走要多久?要十萬億年,從我們這邊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真的是太遠了,可是它沒有離開自性。

  「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」。我們的心起一個念頭,佛問彌勒菩薩,這一念裏頭有多少念?彌勒菩薩說一彈指,一彈指裏頭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也就是說,有叁百二十兆個微細念頭。這個地方一念,就是叁百二十兆分之一彈指,不是秒。要用秒算,就得乘五倍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這叫一念心。十萬億佛國土不出我們一念心,我們念頭才動周遍法界了,比十萬億土還大,十萬億土太小了。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,這是說明什麼?極樂世界距離我們不遠,十萬億土很近,一彈指早就到達了,這是理。

  所以念頭,想哪裏它就到達哪裏,我們想太陽,太陽這個相,立刻就在我們八識田中這個相就現出來了。所以想,中國文字會意,你看,心裏頭有個相出來,這叫想。心裏頭有分別,叫思,思,那個田一格一格的有分別。想是相出現了。思想兩個字連起來,你心裏頭有分別、有相現出來了,想什麼就現什麼相,太快了。想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立刻現前。所以,一切法不離自性,佛說得非常好,心外沒有法,法外沒有心。心現的相就叫法,不現相的時候叫無爲法,現相的時候叫有爲法。「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」。心性沒有內外,心性沒有遠近,沒有遠近是沒有空間,沒有內外它沒有空間,心性沒有時間。時間跟空間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,這都是理,我們的一念心性沒有內外,沒有先後。

  「又深信西方依正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