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主伴,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」。極樂世界有相,有國土,有依報的相;有佛、有菩薩,有正報的相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也不能說法性身例外,經上沒有這個說法。極樂世界是不是虛妄的?是的,所以那也是個夢境。到什麼時候醒過來?無明習氣斷幹淨了,等覺菩薩再向上提升一級,妙覺,妙覺果位上,極樂世界不見了。才曉得這個相是假的,也是一場夢。這個覺悟之後,他到哪裏去?融入常寂光,身心變成一片光明,光光互融。佛是常寂光,我們自己也是常寂光,就像燈光一樣,這幾十盞燈光打開,光跟光融在一起,分不出誰是誰的光。但是實際上有沒有誰是誰的光存在?有。這麼多燈光,我關掉一盞,這盞燈光沒有了。我打開的時候,它融成一起,不打開的時候,它跟大家不相融。打開是覺悟,不打開是迷惑,是迷悟不二。我們迷了,慢慢把這個光開啓,最後完全融入常寂光,這叫真正成佛。

  我們沒有開悟之前,沒有開悟之前,我們在不在常寂光裏頭?在,常寂光照到我們,只是我們自己沒有感受。真照到了,我們真接收到了,接收到了不起作用,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。爲什麼不起作用?迷了,迷於無明,迷於分別執著,這是原理。這些原理原則,我們都得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因爲不了解真相,所以我們不肯放下。真相大白之後,我們就很歡喜放下,不必要人教我們,也用不著別人勸我們,自然放下。爲什麼?放下是正確的,不放下是錯誤的;放下就見性,不放下就沒有見性。所以說,不能放下就是沒有明了,這過去章嘉大師常常提到的,我們得用這個標准檢驗自己有沒有契入境界,有沒有真的看破。看破是智慧,都看你有沒有放下,你放下多少。

  放下八十八品見惑,你入門了,小乘須陀洹,這證果了,大乘十信位菩薩初信位。雖然是最低的階層,但是他是聖人,轉凡成聖。雖然還沒有能力脫離六道輪回,這我們大家都知道,他在六道當中決定不墮叁惡道,他在六道當中,他絕不會退轉,他都往上提升。人間壽命到了他生天,天上壽命到了,他又到人間來,就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,證阿羅漢。證阿羅漢,六道輪回就不見了,這夢醒了。夢醒之後是什麼境界?四聖法界,四聖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,嚴重染汙。四聖不染汙,清淨得到了,永遠往上升。

  沒有放下就是沒有看破,沒有看破就是智慧沒有現前,你學得再多,古人所說的「記問之學」,你學了一輩子,是記問之學。你記得很多,你向別人請教,別人給你講的你都記住了,這什麼東西?這叫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,知識不需要放下,智慧需要放下。知識你是學來的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你從這兒得來的;智慧不是的,智慧是自性裏頭本自具足的,你把煩惱習氣放下了,它就現前。智慧是沒有窮盡的,從四無礙辯才裏面可以看到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人家問你,你都能解答,你永遠不會被人難倒。爲什麼?智慧現前了。知識會被人難倒,智慧不會。所以,四無礙辯也叫四無礙智,從理上講是智,從事上講是辯才。

  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己一念心中所現影,現前你所接觸的全是,全是自己一念心中所現影,你一念不現了,這全沒有了。什麼時候一念不現?晚上睡覺不現了,全沒有了,你睡著眼睛閉了,全沒有了。你跟這個世界完全脫離關系,你入到另一個境界,夢中境界去了。夢醒了,這個境界又現前,這個常識我們能理解。到我們證到阿羅漢果的時候,六道輪回不見了,就像我們現在作夢一樣醒過來。醒過來是什麼?四聖法界,也挺熟悉的,不會陌生。我們從夢中醒過來,對現在世界一點都不陌生。我們從六道輪回,這個滅掉之後,那個夢醒過來,四聖法界一點不陌生。最後一層就是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,那還是個夢,總要記住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我們知道,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習氣所現的,他沒有阿賴耶識,就是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全是無明習氣。無明習氣斷盡了,沒有了,常寂光現前,這個時候完全融入常寂光。常寂光裏頭沒有分別,四土、叁輩、九品沒有,常寂光沒有。這個是到究竟果位,這叫做無上菩提,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底下這兩句話要記住,「全事即理」,所有的事,無論是什麼事,事就是理。理是什麼?理是性,本性。明心見性,性在哪裏?事即是性。宗門祖師大德測驗學生,學生見性了,老師問他,性在哪裏?隨拈一法,老師點頭,就通過了。一個動作、一個表示,祖師認可。這些公案都記在典籍裏頭,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五燈會元》、宗門祖師的著述裏面很多。後人,靈巧的人依樣畫葫蘆,樣子是有了,實質沒有。一指禅,別人來問,什麼是性?自性也好,法性也好,他回答,不說話,豎一個指頭。小和尚學會了,人家問他也豎個指頭。老和尚問他,什麼禅?他也豎個指頭。老和尚拔了,帶的有戒刀,一下把他指頭砍掉了,他開悟了。每個人開悟的緣分不一樣。

  所以法是活的,不是死的,於經本真不相幹。經本是對,用現在的話來說,專對知識分子的,不是知識分子不需要用經典,惠能大師就不要經典。所以宗門不要經典,悟了以後再讀經。宗門先叫你參,參究,參究提起疑情,但是沒有答案,你不要去找答案,你找答案你就錯了。只許你疑,不可以有答案,爲什麼?疑才能開悟,那個疑就是甚深禅定。他心裏老想著一樁事情,這樁事情想不通,不定什麼時候緣一觸,他通了,那就大徹大悟了。教學方法不一樣,衆生根性不相同。教下用講學這個方法,這是大多數人管用,特別是在這個世界。這個世界的人,六根耳根最利,他看不懂,他會聽得懂,聽的能力比看的能力強。但是也不是全如此,也有少數看的能力很強,他聽不懂,他看得懂,少數。佛是依多數,少數,用他的方法來教他。所以遇到佛好,無論什麼人遇到佛,沒有不開悟的,這就是佛的教學善巧方便多。佛有智慧,佛有神通,佛能看到學生過去生生世世他學些什麼,宿世這個根很深厚,就用他過去這個方法,他熟了,很容易把他點破。教這個方法,他過去沒學過,他就很生疏,就很難,很困難。這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天賦,佛家不講天賦,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個方法,他阿賴耶識裏頭有種子。

  由此我們也能夠見得到,一切衆生在佛的緣裏頭,念佛是非常普遍的。凡是學佛的人,都有念佛的經曆,善根厚薄是另外一樁事情,他統統都有。換句話說,總而言之,我們與極樂世界、與阿彌陀佛有很深的緣分。善根雖然不足,有辦法把它補足,那就在這一生當中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快的,叁年五載補足了,慢的,十年、二十年補足了,補足才能往生,沒有補足不能往生。薰習就非常重要,一門深入,長時薰習。

  全事就是理,全妄就是真,妄是什麼?妄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全體虛妄就是真如,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把金比作真,把器比作妄。妄是什麼?有生有滅,這是妄。金,金是它的體,沒有生滅。我用一塊黃金,我拜佛,把它塑成一個佛像。那個人不學佛,把這個金重新熔解掉,鑄成一個,他喜歡小貓、小狗。還是那個金,相不一樣,金還是那塊金,器改變樣子了,金沒有改變。把金比作真如、比作本性,把器比作十法界依正莊嚴,所有這些相從哪來的?全是自性變的。以金作器我們很容易懂,爲什麼?金是物質,我看得見,我摸得著。性不行,性不是物質,摸不到它、看不到它。性也不是念頭,所以你也想不到它,但是它真存在,它真有。怎麼知道真有?這些物質現象有,它就真有。

  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夢從哪來的?夢是心變現的。心在哪裏找不到,作夢的時候找到了,夢境就是心,心就是夢境。你的心是染是淨、是善是惡,在夢中全出現了。善念善行,你真心裏頭的一分善,惡念惡行是你自性裏頭的惡,全是自性,自性雖然什麼都沒有,但是自性什麼都會變。知道統統是自性,自性所變現的一切萬物,你可以受用它,你不能執著它,不能占有它,你就自在了。不執著、不占有,用得自在,全不放在心上,這是諸佛菩薩在世間的心態,不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就錯了,放在心上就變成業,業就有報;不放在心上,沒有業,清淨不染。佛跟衆生的差別,其實就在這個地方。衆生在一切妄相裏頭,他起心動念,他有分別,他有執著,他想控製,他占有。他喜歡的境界,他希望得到,不喜歡的他希望把它遠離,這就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是凡夫,這叫造業。業不能解決問題,業製造了問題。製造什麼問題?製造六道輪回,善業製造叁善道,惡業製造叁惡道。如果不覺悟,不放下,不回頭,在六道時間就長了,叫長劫輪回。愈迷愈深,愈迷愈苦,你出不來。佛菩薩慈悲,幫助這些苦難衆生脫離苦海,苦海就是六道輪回。

  佛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脫離?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。可是事實真相有一定的難度,初學的人不相信,說你騙他,他不能接受。這個我們從宗教裏頭非常明顯看出來,有些宗教教義很淺,我們就知道它度衆生的對象程度不高,很適合他,他學了有好處。這個好處,最低的標准保住人身,在六道輪回裏頭不墮叁惡道,這真實利益。程度高的,經典裏面的義趣就深了。在一切教裏頭,大乘經最深,講到宇宙的源起、萬物的由來、我的真相,我是什麼?從哪裏來的?把這些真相都講清楚、都講明白。這些真相就是哲學跟科學所探討的,大乘經裏頭全有。

  所以佛法我們肯定它,它不是宗教。宗教教學確實不是這種最高的境界,它在這個以下。都告訴人,宇宙從哪裏來?有一個造物主,有一個真神。但是對真神不能懷疑,你不能問真神從哪來的。凡是真神所說的話,你只有信仰,不能懷疑,有問題也不能疑問,你信就好了,這是宗教。佛教裏頭這個沒有,佛教什麼問題都可以問,打破砂鍋問到底,不禁止。佛從哪裏來的?佛法講到最後全是自己。這個全是自己,很難相信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