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二0集) 2012/9/17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20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二十一頁,我們從倒數第六行,從解這裏看起:
「以上爲另一類生邊地行人,信他不信自者也。與上一類,同是信未具足」,重要是這一句,信未具足。「蓋信有六信:信事、信理、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。具足六信,方名具信也」,具信兩個字很重要。「本類行人知求佛智。下文普遍智等叁智」,相當於前面所講的四智。「勉強言之,威德廣大不思議智」,相當於前面所說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。「普遍智相當於大乘廣智。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,鹹至無上菩提也」。無等智應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稱。「前之諸智見《魏譯》。今之普遍智等見於《唐譯》」,這個交代得很清楚,經文從哪個本子裏頭節錄出來的,都交代清楚。「譯者開合不同,文筆有異,於是智名乃有出入。而兩譯所指之諸智實無有異。於上諸智,能知信求,故雲希求佛智等」。這是講這段經文出處,從《唐譯》本裏頭節選出來的。這一類人他求智,你看希求佛智,他對佛智沒有疑問,但是他對自己沒有信心,這個都是信心不足,信心不圓滿,都是生到邊地疑城的原因。
六種智,我們從蕅益大師《彌陀經要解》裏面節錄出來,我們學習了。信太重要了,《華嚴》是大經,《大智度論》稱爲大論,大經大論上都說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。這個道是成佛之道,成佛要具足一切圓滿功德,成佛之道、圓滿功德從哪裏來的?都從信心生出來的,所以信爲道元功德之母,能生一切功德,信心要失掉了就一事無成。我們要有真正的信心,不怕艱難、不怕挫折、不怕失敗,只要有堅定的信心,最後一定成就。又何況佛法教學當中,決定沒有自私、沒有自利,我們一無所求。爲什麼還要這樣幹?完全是爲衆生好,爲衆生得利益,我們自己明白了,有義務、有使命要幫助一切衆生覺悟,就這麼個道理。一直做下去肯定有叁寶加持,祖宗福佑。
中國傳統文化過去禁得起五千年的曆史考驗,如果有問題早就會被淘汰掉了,爲什麼還能傳承到今天,今天人爲什麼也不信?這些理事因果,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然後我們的信心就堅定。中國文化承傳所以不衰,是有曆代主持國政的人,他們認識、他們支持、他們擁護,他們不但推廣而且自己認真學習,這個原因才能不至於衰滅。最近兩百年來,我們國家遇了很不幸的事情,慈禧太後做了國家統治者。慈禧太後是怎麼做的?這是因果報應。葉赫那拉氏是東北一個很小的族群,不大。那個時候就是清最早的祖先們,他們興起來之後把這個小族滅掉了。應該手段是很殘酷,他們的酋長對天發誓,我族裏頭剩一個女人也要報仇。這個在清宮裏面有記載,只要是葉赫那拉族的人,決定不能夠進入宮廷。清朝每個帝王都遵守,到鹹豐,兩百年過去了,沒事。這個女孩子是葉赫那拉氏,但是因爲兩百年都沒事,不至於出什麼問題,鹹豐就讓她進宮。真的,你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,清朝斷送在慈禧手上,慈禧進宮就是要把清朝滅亡,這是他們報仇。
但是很不幸,慈禧沒有武則天高明,武則天文化水平比她高,武則天沒有輕視傳統文化、更沒有輕視佛法,她的文化水平一定不高,對於傳統文化不尊重,對於佛也不尊重,自稱爲老佛爺,把佛菩薩、把聖賢擺在兩邊。中國人的個性是上行下效,看到國家領導人這樣子,於是過去對於傳統文化、對於佛法那種尊重的心態就受到打擊、就衰退了,正好又遇到外國西方文化侵入中國。西方文化到中國,不是中國請它來的,是在那個時候外國的軍艦,所謂洋槍大炮,把他們文化帶到這來的。中國人一看到這些新武器,自己沒辦法抵抗,覺得自己的東西不行,外國的好,這些讀書人對於西方的東西逐漸重視、仰慕了,對中國傳統的東西,信心逐漸逐漸喪失,造成今天的後果。
到外國留學的人,沒有一個能像孫中山先生,中山先生也在外國留學的。我們在「民族主義」第四講裏面,裏頭有幾句話。孫先生說,西方的科學技術不過是最近兩百年興起的事情,就是時間很短,他們比我們長處的地方只有一樣,就是機器,機器我們不如外國人,除機器製造之外,其他的他們都不行,像政治、哲學這些東西,還得要向中國學習。這種留學生,中國自己傳統的底蘊深厚,到外面去一看,哪些人家好,哪些別人不如我們,我們學人之長,不學人之短。可是很多留學生不如是,對自己東西排斥,對外國東西仰慕,實際上也沒學好,學得個四不像,回國來把國家搞得這麼糟。所以因、緣、果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這兩百年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,清朝末年傳統東西還有人講,沒有人做了;滿清滅亡之後,民國建立,講的人都沒有了。民國成立之後,軍閥割據,一直都在動亂,才安定,日本人侵略中國。八年抗戰,雖然勝利了,最後勝利了,我們的文化受到重大的打擊,對我深深感觸的印象,就是我們的家沒有了。抗戰之前有家,就是大家庭,兄弟衆多不分家的,這個家有。抗戰勝利之後沒有了,一個都看不到。中國的家非常重要!所以在《大學》八目裏頭有齊家,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那家重要。現在沒有家了,所以現在講家沒人懂,以爲現在小家庭是家,不是,家亡了,國破家亡。從前家至少五代同堂,自己上頭,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,往下有兒子、有孫子、有重孫(曾孫)、玄孫。這個家族的人就多了,都生活在一起,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。現在家沒有了,但是在中國地圖上還有這個遺迹,我們展開地圖,鄉下這個地方王村,那個地方李村,那就是從前的一家,現在沒有了。
家是個社會組織,它要沒有規矩,這家就亂了,就會滅亡了,所以家庭教育比什麼都重要。家教跟現在學校教育不一樣,家教因爲什麼?關系他這個家的興衰,所以家裏面父親、祖父輩對於教育就特別重視,人人都知道重要。現在學校沒有這個概念,沒有這種使命感。所以家一定要把兒孫教好,這個家才會興旺,家要出人才。人人都教好了,所以社會安定。中國古時候各種行業,只有做官這個行業最令人羨慕。爲什麼?清閑,工作量很少,現在講是沒有案子可辦,社會上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一個月有叁、五件案子就很多了,跟現在不一樣。現在最困難的是做官,辦不完的案件,操不完的心,在各行各業裏頭是最辛苦的一個行業。從前不是的,從前是最快樂的行業。我們展開《四庫全書》,你看集部,這裏面的文章、詩詞都是這些官員寫的。這官員讀書有學問,沒有事做,寫文章消遣。這個東西留下來了,這他們的著作,非常豐富。你從這些著作裏頭,你就能看到當時社會狀況,叫國泰民安。真是名符其實稱得上盛世,中國人信心特別強。
這還有個小故事,我跟方老師學的時候,老師給我講佛經哲學。我曾經提出一個疑問,我說佛經既然這麼好,傳到中國來了,從梵文翻成中文,爲什麼這些梵文原本不見了?傳到中國來是大量不是少量,被譯出來之後,爲什麼沒有保存下來?方老師聽到我的話就笑起來了,我也不知道他是笑什麼。笑了之後他告訴我,他說你不知道,你年輕不曉得,這是中國人充滿了強烈的自信心,哪像現在中國人。翻譯的人自己認爲翻的意思決定沒有翻錯,確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意思,而且翻的這個文章、文字比梵文還要優美;換句話說,用中文經典就夠了,不必再用梵文了,這是什麼樣的氣概!哪像現在中國人?我相信方老師這個話不是偶然說的,這個人是一生做學問,一生讀書,真讀萬卷書。他的大兒子到香港來看我,他住在洛杉矶,告訴我老師留下來的書還有一萬多冊,保存在臺灣,他希望交給我,讓我找一個妥當地方來保存,我答應他了。我在安徽大學設立一個方東美先生研究所,老師是桐城人,桐城距離合肥很近,我的建議是,老師這些書籍統統送到安徽大學方老師的研究所,由它那邊去保存,給學校、學生做爲研究的參考資料。這是一樁好事情。
所以信心重要!今天我們沒有別的,把信心喪失掉了,認爲什麼都不如別人。中國古人在這個世界上,別人不如我們;現在我們這一代是,我們不如別人。這麼多的寶藏,把它冰凍了,把它塵封了,多麼可惜!塵封這兩個字,看到古人寫的時候,我不懂意思。當我們看到滿清亡國之後,國民黨政府到清朝皇宮裏面去看,看到了幹隆的書房放的一套《四庫荟要》,《四庫荟要》本子上面的塵土大概有一寸多,那叫塵封。灰塵統統把它蓋起來了,就表示沒有人看了,大家把灰塵撣一撣,發現是《荟要》,從來沒有人聽說過,只知道有《四庫全書》,不知道有《四庫荟要》。再一調查才曉得,原來《荟要》是幹隆下令,紀曉岚特別選編出來給他看的,不是給外人看的,分量是全書叁分之一,原文,一個字沒有改動。《四庫》改動了,《四庫》裏面有不利於清朝的這些字,他都把它刪掉了。但是這套東西一個字沒有改,所以它的價值就很高。只有兩套,一套,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,圓明園一套被燒掉了,圓明園有一套《荟要》、一套《四庫》,這被燒掉了。《四庫》當時寫了七套,《荟要》只有兩套,那一套燒掉,這一套變成孤本,放在幹隆的書房,摛藻堂,書房。
這是說到古人有信心,像康熙、幹隆,到嘉慶還算不錯,盛世之余晖。嘉慶以後,真的清朝就沒落了,一代不如一代,葬送在慈禧手上,慈禧影響到我們現在的衰微。這是說信心,我們讀了蕅益大師這六信,才知道什麼叫圓滿的信心,六種都具足,這叫圓滿的信心,叫真信。
本類行人,就是指這段經文,『複有衆生,積集善根,希求佛智,普遍智,無等智,威德廣大不思議智』,就是這一類的修行人,知道求佛智。把這叁種智跟前面所說的四種智對照一下,意思完全相同。翻譯的人不一樣,前面是《魏譯》的,這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