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二0集) 2012/9/17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52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千零二十一页,我们从倒数第六行,从解这里看起:
「以上为另一类生边地行人,信他不信自者也。与上一类,同是信未具足」,重要是这一句,信未具足。「盖信有六信:信事、信理、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。具足六信,方名具信也」,具信两个字很重要。「本类行人知求佛智。下文普遍智等三智」,相当於前面所讲的四智。「勉强言之,威德广大不思议智」,相当於前面所说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。「普遍智相当於大乘广智。平等普遍运载一切有情,咸至无上菩提也」。无等智应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简称。「前之诸智见《魏译》。今之普遍智等见於《唐译》」,这个交代得很清楚,经文从哪个本子里头节录出来的,都交代清楚。「译者开合不同,文笔有异,於是智名乃有出入。而两译所指之诸智实无有异。於上诸智,能知信求,故云希求佛智等」。这是讲这段经文出处,从《唐译》本里头节选出来的。这一类人他求智,你看希求佛智,他对佛智没有疑问,但是他对自己没有信心,这个都是信心不足,信心不圆满,都是生到边地疑城的原因。
六种智,我们从蕅益大师《弥陀经要解》里面节录出来,我们学习了。信太重要了,《华严》是大经,《大智度论》称为大论,大经大论上都说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这个道是成佛之道,成佛要具足一切圆满功德,成佛之道、圆满功德从哪里来的?都从信心生出来的,所以信为道元功德之母,能生一切功德,信心要失掉了就一事无成。我们要有真正的信心,不怕艰难、不怕挫折、不怕失败,只要有坚定的信心,最后一定成就。又何况佛法教学当中,决定没有自私、没有自利,我们一无所求。为什么还要这样干?完全是为众生好,为众生得利益,我们自己明白了,有义务、有使命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就这么个道理。一直做下去肯定有三宝加持,祖宗福佑。
中国传统文化过去禁得起五千年的历史考验,如果有问题早就会被淘汰掉了,为什么还能传承到今天,今天人为什么也不信?这些理事因果,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然后我们的信心就坚定。中国文化承传所以不衰,是有历代主持国政的人,他们认识、他们支持、他们拥护,他们不但推广而且自己认真学习,这个原因才能不至於衰灭。最近两百年来,我们国家遇了很不幸的事情,慈禧太后做了国家统治者。慈禧太后是怎么做的?这是因果报应。叶赫那拉氏是东北一个很小的族群,不大。那个时候就是清最早的祖先们,他们兴起来之后把这个小族灭掉了。应该手段是很残酷,他们的酋长对天发誓,我族里头剩一个女人也要报仇。这个在清宫里面有记载,只要是叶赫那拉族的人,决定不能够进入宫廷。清朝每个帝王都遵守,到咸丰,两百年过去了,没事。这个女孩子是叶赫那拉氏,但是因为两百年都没事,不至於出什么问题,咸丰就让她进宫。真的,你看因果报应丝毫不爽,清朝断送在慈禧手上,慈禧进宫就是要把清朝灭亡,这是他们报仇。
但是很不幸,慈禧没有武则天高明,武则天文化水平比她高,武则天没有轻视传统文化、更没有轻视佛法,她的文化水平一定不高,对於传统文化不尊重,对於佛也不尊重,自称为老佛爷,把佛菩萨、把圣贤摆在两边。中国人的个性是上行下效,看到国家领导人这样子,於是过去对於传统文化、对於佛法那种尊重的心态就受到打击、就衰退了,正好又遇到外国西方文化侵入中国。西方文化到中国,不是中国请它来的,是在那个时候外国的军舰,所谓洋枪大炮,把他们文化带到这来的。中国人一看到这些新武器,自己没办法抵抗,觉得自己的东西不行,外国的好,这些读书人对於西方的东西逐渐重视、仰慕了,对中国传统的东西,信心逐渐逐渐丧失,造成今天的后果。
到外国留学的人,没有一个能像孙中山先生,中山先生也在外国留学的。我们在「民族主义」第四讲里面,里头有几句话。孙先生说,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过是最近两百年兴起的事情,就是时间很短,他们比我们长处的地方只有一样,就是机器,机器我们不如外国人,除机器制造之外,其他的他们都不行,像政治、哲学这些东西,还得要向中国学习。这种留学生,中国自己传统的底蕴深厚,到外面去一看,哪些人家好,哪些别人不如我们,我们学人之长,不学人之短。可是很多留学生不如是,对自己东西排斥,对外国东西仰慕,实际上也没学好,学得个四不像,回国来把国家搞得这么糟。所以因、缘、果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这两百年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,清朝末年传统东西还有人讲,没有人做了;满清灭亡之后,民国建立,讲的人都没有了。民国成立之后,军阀割据,一直都在动乱,才安定,日本人侵略中国。八年抗战,虽然胜利了,最后胜利了,我们的文化受到重大的打击,对我深深感触的印象,就是我们的家没有了。抗战之前有家,就是大家庭,兄弟众多不分家的,这个家有。抗战胜利之后没有了,一个都看不到。中国的家非常重要!所以在《大学》八目里头有齐家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那家重要。现在没有家了,所以现在讲家没人懂,以为现在小家庭是家,不是,家亡了,国破家亡。从前家至少五代同堂,自己上头,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,往下有儿子、有孙子、有重孙(曾孙)、玄孙。这个家族的人就多了,都生活在一起,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。现在家没有了,但是在中国地图上还有这个遗迹,我们展开地图,乡下这个地方王村,那个地方李村,那就是从前的一家,现在没有了。
家是个社会组织,它要没有规矩,这家就乱了,就会灭亡了,所以家庭教育比什么都重要。家教跟现在学校教育不一样,家教因为什么?关系他这个家的兴衰,所以家里面父亲、祖父辈对於教育就特别重视,人人都知道重要。现在学校没有这个概念,没有这种使命感。所以家一定要把儿孙教好,这个家才会兴旺,家要出人才。人人都教好了,所以社会安定。中国古时候各种行业,只有做官这个行业最令人羡慕。为什么?清闲,工作量很少,现在讲是没有案子可办,社会上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一个月有三、五件案子就很多了,跟现在不一样。现在最困难的是做官,办不完的案件,操不完的心,在各行各业里头是最辛苦的一个行业。从前不是的,从前是最快乐的行业。我们展开《四库全书》,你看集部,这里面的文章、诗词都是这些官员写的。这官员读书有学问,没有事做,写文章消遣。这个东西留下来了,这他们的著作,非常丰富。你从这些著作里头,你就能看到当时社会状况,叫国泰民安。真是名符其实称得上盛世,中国人信心特别强。
这还有个小故事,我跟方老师学的时候,老师给我讲佛经哲学。我曾经提出一个疑问,我说佛经既然这么好,传到中国来了,从梵文翻成中文,为什么这些梵文原本不见了?传到中国来是大量不是少量,被译出来之后,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?方老师听到我的话就笑起来了,我也不知道他是笑什么。笑了之后他告诉我,他说你不知道,你年轻不晓得,这是中国人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心,哪像现在中国人。翻译的人自己认为翻的意思决定没有翻错,确实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意思,而且翻的这个文章、文字比梵文还要优美;换句话说,用中文经典就够了,不必再用梵文了,这是什么样的气概!哪像现在中国人?我相信方老师这个话不是偶然说的,这个人是一生做学问,一生读书,真读万卷书。他的大儿子到香港来看我,他住在洛杉矶,告诉我老师留下来的书还有一万多册,保存在台湾,他希望交给我,让我找一个妥当地方来保存,我答应他了。我在安徽大学设立一个方东美先生研究所,老师是桐城人,桐城距离合肥很近,我的建议是,老师这些书籍统统送到安徽大学方老师的研究所,由它那边去保存,给学校、学生做为研究的参考资料。这是一桩好事情。
所以信心重要!今天我们没有别的,把信心丧失掉了,认为什么都不如别人。中国古人在这个世界上,别人不如我们;现在我们这一代是,我们不如别人。这么多的宝藏,把它冰冻了,把它尘封了,多么可惜!尘封这两个字,看到古人写的时候,我不懂意思。当我们看到满清亡国之后,国民党政府到清朝皇宫里面去看,看到了干隆的书房放的一套《四库荟要》,《四库荟要》本子上面的尘土大概有一寸多,那叫尘封。灰尘统统把它盖起来了,就表示没有人看了,大家把灰尘掸一掸,发现是《荟要》,从来没有人听说过,只知道有《四库全书》,不知道有《四库荟要》。再一调查才晓得,原来《荟要》是干隆下令,纪晓岚特别选编出来给他看的,不是给外人看的,分量是全书三分之一,原文,一个字没有改动。《四库》改动了,《四库》里面有不利於清朝的这些字,他都把它删掉了。但是这套东西一个字没有改,所以它的价值就很高。只有两套,一套,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,圆明园一套被烧掉了,圆明园有一套《荟要》、一套《四库》,这被烧掉了。《四库》当时写了七套,《荟要》只有两套,那一套烧掉,这一套变成孤本,放在干隆的书房,摛藻堂,书房。
这是说到古人有信心,像康熙、干隆,到嘉庆还算不错,盛世之余晖。嘉庆以后,真的清朝就没落了,一代不如一代,葬送在慈禧手上,慈禧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衰微。这是说信心,我们读了蕅益大师这六信,才知道什么叫圆满的信心,六种都具足,这叫圆满的信心,叫真信。
本类行人,就是指这段经文,『复有众生,积集善根,希求佛智,普遍智,无等智,威德广大不思议智』,就是这一类的修行人,知道求佛智。把这三种智跟前面所说的四种智对照一下,意思完全相同。翻译的人不一样,前面是《魏译》的,这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