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0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地方的经文是《唐译》的,但是意思相同。所以开合不同,文笔有异,於是智名乃有出入。而两种翻译所指的诸智,实际上是相同的,没有两样,这翻译的人不一样。「於上诸智,能知信求」,所以他希求佛智。他的问题在哪里?下面说,「疑自善根」。

  【於自善根。不能生信。】

  你看注解里说,「能信他佛,但於自佛,不能生信」。这什么自佛?自己是佛。《华严经》上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你不敢承当。我业障深重,我怎么敢成佛?这个不行。业障再重,要知道都不是真的,你只一回头、一忏悔,就没有了。你要不回头、不忏悔,那业障就是真的,会招来果报。一回头、一忏悔,我那个心转了个方向,转到西方极乐世界,业障就没有了,要有自信心。所以蕅益大师讲六信,第一个相信自己,这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。你信心具不具足,这第一个是根,你有没有自信,特别是学圣贤、学佛菩萨。圣人也说,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」,尧舜是圣人,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。所以古人讲「人性本善」,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,那个善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本来是佛,具足自性圆满的德行。自性,就是说你自己有圆满的智慧、有圆满的德能、有圆满的相好,这个叫善,你没有一样欠缺,你只要把本性找回来,你全都具足了。

  所以中国的教学跟佛陀的教学目标非常纯正。中国古人教学就是让你从习性回归到本性,习性不善,本性本善,从不善回归到本善,教育就成功了。佛法的教育,你现在是凡夫,你本来是圣人,转凡成圣,佛法的教学就圆满了。这不是普通教学,这不是求知识,不是求技能,不是的。所以中国的教育是成圣、成贤、成君子,它也有三个学位,圣、贤、君子。佛教的教学,成佛、成菩萨、成阿罗汉,跟中国讲圣贤君子的意思相彷佛,不过境界不一样。中国圣贤君子没有佛法里头讲得那么严,佛法这个佛、菩萨、阿罗汉,它是完全讲修行的功夫,断证功夫上说的,与学多少不相干,也就是去掉自性上的障碍,从这说的。

  佛告诉我们,我们迷了之后起了三种烦恼,三类的,第一个是无明烦恼,第二个是尘沙烦恼,第三个是见思烦恼,一个比一个严重。见思烦恼断了,证阿罗汉果,只要断见思,学行,不学也行,第二个要断尘沙烦恼,第三个要断无明烦恼,叫不起心不动念。我们看到中国惠能大师,这个人有本事,在一句,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话里头,他就有本事把无明、尘沙、见思烦恼一下就断了,这叫顿断、叫顿舍,放下了,同时,立刻放下。顿舍、顿悟、顿超、顿证,那是什么?他证到什么?他证到是佛的位次。所以《坛经》上说,这个与读书不读书没关系,这是中国跟外国学习概念不一样。佛法不重视广学多闻,广学多闻是什么时候?开悟之后,没有开悟之前不重视,开悟之后。开悟之后为什么广学多闻?因为你要度化众生,众生根性不相同,千差万别,你都必须要知道,你才能契机。这个顿悟是契理,理,心性决定讲得不错,但是众生不能接受,他没有这个程度,这个时候广学多闻。

  你看四弘誓愿那个顺序就很清楚。四弘誓愿第一个是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我们在阿弥陀佛的因地法藏比丘就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法藏比丘发愿度一切众生,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,这是最苦的,最值得人同情的,发这么大的愿。要怎么度他?度他要先度自己,自己没有度你怎么能度人?自己要度全在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不断烦恼怎么行?烦恼就是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统统要断。如果你只断见思烦恼,证阿罗汉,你只能教小学,中学、大学你就教不了。你能够再进一步,把尘沙烦恼断掉,你可以教中学,你还教不了大学。必须把无明烦恼也断了,这明心见性,你才能教大学,教菩萨。没有说学法门,只学断烦恼。烦恼断了是你真的成就,你开悟了。烦恼怎么断法?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慧一开,烦恼就断了。所以它重视戒定慧,这是佛法专有的。

 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成佛都是走这条路子,没有例外的,全是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没有例外的。这也就是学佛以及学中国传统文化,持戒重要。持戒就是守规矩,持戒的目的是让你心清净。我们这个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,就是这三种人的果德,阿罗汉的果德是清净心,他真得到了,菩萨的果德是平等心,不平等不是菩萨,不清净不是阿罗汉。佛的果德是大彻大悟,就是觉,用一个字做代表,觉就是佛,佛的意思就是觉,就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所以求这个。

  许许多多人不晓得,批评中国从前童蒙教学,说小孩什么事都不懂,你给他念那些经叫他背,有什么用?教他学得痴痴呆呆,像个小大人一样,一点活泼都没有了,这是现在人批评古人教学。其实古人教小孩,目的不是叫他背东西,不是叫他懂这个东西,是用这个做一种手段,叫他不要胡思乱想。小孩也会胡思乱想,天天叫他背书,他就不会胡思乱想,保护他什么?保护他的天真烂漫,那才叫真的天真,心地清净,保护这个。至於他背的那些东西能够记下来,这是附带的不是主目标,不是主目的是附带的。附带这个东西也很好,小时候念熟了,记在心上,读的遍数多了,读了几百遍,一辈子都不会忘记,到老年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不需要查资料。小的时候念不懂,到以后智慧开了,全懂了。

  所以智慧没有开不要求懂,那个不要紧,要紧的是用这个方法把你的妄想杂念打掉,保持你的清净心、平等心,这个东西重要。清净平等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悟了,开悟才是真正目的。这种经验、学问现在人没有,拿著西方价值观去批评中国古人,中国古人冤枉,中国古人这一套比西方人高明太多了,中国世世代代出圣贤君子,这个方法教出来的。今天把这个方法丢掉,圣贤君子没有了,也就是说社会上没有明白人了,乱了。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好,子不教,人心坏了,为什么?全变成习性,本性没有了,完全被障碍住了;家不齐,社会乱了,现在没有家了,我把它改了一下,人不学,社会就乱了。古时候这学是家教出来的,现在家没有了,没人教了。学校里面教的东西跟从前家教的不一样,目的不相同,方法不一样,所以教学的效果跟古时候差别就很大。

  这些点点滴滴都要知道、都要明了,才能坚定我们自己的信心。要承认自己有善根,要承认本性本善,要承认释迦牟尼佛所说的,本来是佛。知道这桩事实真相,我们惭愧心会生起来,忏悔心会生起来,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!这是什么?对不起自己。不能说对不起父母,父母不知道。所以这个经上讲得好,「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」。不能怪他们,这已两百年下来了,两百年至少七、八代,一代不如一代,这历史演变的。我们知道,要回头,要发愤,希望我们的习性年年能够减少,我们的本性年年能够增长,这就好事情。佛家所说的,烦恼轻,智慧长。智慧是性德,烦恼一年比一年轻,智慧一年比一年长,从一个地方能够觉察到,你一年比一年快乐,你是真乐。

  这个乐不是外面的刺激,与名利不相干,这种乐,《论语》所说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佛法里面所说的,「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」,这个乐!与贫富贵贱没有关系。真正享受到了,对世间这种富贵不去追求,只求什么?只求生活满意就够了,能吃饱穿得暖,有房子遮蔽风雨,快乐无比。出家人如是,古时候在家人亦如是,不求闻达於诸侯,自己生活很简单,种一点田地,种一点蔬菜。一家人有五亩地就能养家,他的生活就能过得去,虽不富裕过得很舒服,自给自足,过的一生非常充实。他的收获是道德、是学问,是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有缘教化众生,没有缘著书立说,流传给后世,希望后世能遇到知己,所以他真乐。

  因此,我们於自佛不能不信。这个地方讲,他们这些人,「但於自佛,不能生信」。我们今天要於自佛不能不信,学圣贤要这个学法,学佛菩萨也得这个学法,首先要建立强烈的自信心。自信心要谦虚不能傲慢,自信心要老实,自信心要真干。「於是心是佛之旨」,他还有疑情,「是为大失」。我们看了这一句,现在学佛的人,学圣贤教育的人,这一句应该多读读,三遍不够。佛说「是心是佛」,我们老祖宗说「人性本善」,这个意思是相通的,本善就是佛。我们没有怀疑,我们努力去求恢复,从我们的习染,染是染污,习气、染污回过头来,把这种染污、习气淘汰干净,佛家讲一切放下。大智慧、大福德怎么具体落实?我们现在终於明白了,就在这一句佛号。你每天念这句佛号,不知不觉,这叫潜通道妙,自然大智慧、大福德会现前。

  现在我们相信了,我们学了这么多年,我们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名号功德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第一殊胜,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。你学《华严》、学《法华》、学《瑜伽师地论》、学《大智度论》,你一生未必能开悟。你要专心念这句佛号,心里头什么都掏得干干净净,只装一尊阿弥陀佛,一般来讲,三年、五年你就开悟了。人家开悟了,看看跟这个众生没有缘分,什么叫没有缘分?你讲他不听,他不能接受,那他们就先到极乐世界去证得究竟圆满,然后再到这个世间来,教化众生方便了。他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变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再来教化众生,他不是不慈悲,那是真正慈悲。能力没有具足,智慧没有具足,教不好,我先到极乐世界成就自己,等於说到极乐世界去拿学位去。这个学位,阿弥陀佛授给你。凡圣同居土里头没有学位,方便有余土里头有阿罗汉的学位,实报庄严土里头有菩萨学位,到等觉的时候,会授给你佛陀的学位。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去拿学位的,拿学位的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,圆满我们当初的愿望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所以这是不能怀疑,怀疑对我们的损失太大太大了。

  下面经文,这科题「意志犹豫」。因为他信心不足,他有犹豫。

  【故於往生清净佛国。意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