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二一集) 2012/9/18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52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千零二十二页,我们从倒数第四行念起:
「《无量寿起信论》论此甚详。论曰:须了佛智乃至胜智,方名真信。以一切智不离自心。无我,无我所。凡圣一如,共同此智。全信自心具一切智,本来成佛」,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我们接著再看下面,「不於心外,别有信佛之心,如是回向,是名唯心净土,疾得见佛」。彭居士这个地方的说法说得非常之好。念佛求生净土,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,完全相信自心本具一切智慧,本来成佛,佛在一切经上讲得很多,不止一次。所以不於心外,别有信佛之心,心是佛,佛是心,心佛是一,不是二。我与我所也是一,不是二,万法一如,用这个心来信净土、信弥陀、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如是回向,是名唯心净土,很快就能够见佛了。到极乐世界,确实没有这些障碍,生到极乐世界,花开见佛。
「若於自心诸智,犹滞疑情,不免心外见佛,虽修诸善,乘愿往生,不得见佛」,往生花不开,「以不契佛智故」,跟佛智不相应。这就说明什么?我们跟佛的关系要搞清楚、跟众生的关系要搞清楚,正报跟依报的关系也得搞清楚,这里头感应就不可思议了。我们今天处在这个世间,这样的境界里头,这段议论是非常重要。这个论完全根据经上来的,没有一句是情见,都是诸佛所说的意思。这个环境里头,人心都疑虑、都不安,这是一桩很痛苦的事情。如何化解疑虑,让我们心安定下来,古人说「心安理得」,道理搞明白,心就安了,理得心就安,这给我们讲理。
一定要知道,自性本具一切智慧,圆满的智慧。我与我所,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一个假相,不要去执著、不要去分别,这些幻相千变万化,就像万花筒一样,怎么变都不是真的。不变就是真的,不变,相就没有了。所以这个万花筒还是没有办法比喻到,万花筒不转它,它还是有相,因为它里头有。法界虚空界这个跟万花筒不一样地方就是,它动就有,它不动就没有。没有,那叫真相大白,没有是什么?没有就是常寂光现前了。常寂光确实不生不灭,常寂光就是我、就是我所,我跟我所都化成常寂光,统统回归自性了。
所以要晓得凡圣一如,我们确实是一体的,这个观念要把它养成,这是佛法的人生宇宙观。人生宇宙是一体,这才真正是事实真相,大乘教常说,「诸法实相」。共同此智,前面说的五种智,佛有,一切众生全都有。这五种智就是全知全能,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只是有迷悟产生差别。这个差别不是真的,迷情放下,智慧就现前。其实,迷了,智也起作用,那个作用,作用是烦恼。所以,大经上佛常说「烦恼即菩提」,菩提就是这五种智,迷了的时候,智变成烦恼,悟了的时候,烦恼变成菩提。烦恼有三大类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。智慧也有,智慧这里讲的是五大类,唐译本里面讲四大类,开合不同。在凡圣面前那就是迷悟不同,这些道理我们都懂,我们都承认,佛说得对,只是我们现在转不过来。转不过来,我们晓得,我们的五种智慧变成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变成这个东西。要恢复智,那一定要把烦恼放下,断烦恼,转烦恼为菩提,放下烦恼,智慧就现前。
所以,我们於自心本具的智慧,无量的智慧,归纳为五种,决定不能再有疑情。如果还疑惑,这就错了,疑惑之后,变成心外见佛。其实是不是?不是,自以为是的。疑情不断,我们通常用情执这个名词来代表,疑情属於情执里面的一种,有这个东西,乘愿往生,生在边地。在边地里面慢慢让你觉悟,让你放下,不再疑虑,自己敢承当了,这就见佛了。
所以《如来不思议境界经》,这部经是《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》的略称,把「大方广」省掉了,经题上面有,有大方广。实叉难陀翻译的,八十卷《华严经》也是他翻译的。这里面大致上的内容,是「佛於菩提树下示现成正觉,十方诸佛现菩萨之形」,像这些大菩萨,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统统都是古佛再来的。「无量菩萨现声闻之身」,经上常常提到的声闻众,就是佛的常随众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些人是菩萨示现的。「佛入三昧」,这入定,这个定叫「如来不思议境界」,其实就是华严三昧。「於诸相中,现十方之佛刹」,《华严经》里面给我们讲的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,包括一切众生的依正庄严。「於诸好中,现往昔之行门」,在佛的境界里面,你什么都看到,看到宇宙万法的源起、看到生命的起源、看到自性怎么迷的,看到这些迷惑的众生如何回头再修行,回归自性,这个你统统都看到了。这是现代许多科学、哲学、宗教、学术所研究的命题,统统看到。这就是今天科学发现宇宙源起,跟佛所讲的一样,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就说明了。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三十岁,菩提树下大彻大悟,将他觉悟的境界详详细细说出来,这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入的三昧就是如来不思议境界,如来不思议境界就是《华严经》,这个里面把整个宇宙性相、因果、理事,统统说清楚、说明白。
这个时候德藏菩萨问普贤,这个三昧的名称。普贤菩萨说这个三昧的名、义,以及证得三昧的福德因缘,怎么证得的?也就是菩萨怎么成佛的?这些,佛说得很多,菩萨成佛,端在放下。我们学佛成不了佛,甚至於都不能往生,什么原因?不肯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我与我所,这两样东西就把整个宇宙全都包括了,我是正报,我所是依报。为什么要放下?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心掺杂著假的东西,它的作用就不圆满、不灵活了,所以不能明心见性,甚至於不能脱离六道轮回。这是大事,这不是小事。在轮回里头受苦受难受折磨,无量劫到今天。今天所受的这种苦难是史无前例,从来没有受过像现在这样的苦难。对修大乘的人来说,这个苦难是好事不是坏事,为什么?它能帮助你真放下,因为你不能不放下。只要放下就能往生,只要往生就能成佛,这是净宗法门的不可思议。
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,这里头节录的这是经文,「三世一切诸佛,皆无所有,唯依自心」。这个我们要学,不仅是过去、现在诸佛,包括将来一切诸佛,你要想成佛,你就得用这个方法。你要知道皆无所有,这个皆无所有,就是无我、无我所。我与我所放下,你就见性了,就明心见性。见性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就现前。智慧是前面所讲的五种,五大类,真智,真实智慧。德相就是大光明藏,就是常寂光,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。一切万法都在常寂光里面,诸佛刹土不离常寂光,三途地狱也不离常寂光,统统在常寂光中。常寂光没有迷悟、常寂光没有对立,为什么会有这些假相?众生心念不相同,所以变幻这些东西不一样。譬如,我们这些人坐在这个房间里头,眼睛都得了病,眼虽然得病,各人得的病不一样。我们看这个空中,有很多现象出现,我能看到我的,看不到你的;你的眼睛看的相,你看到,我看不到。我们各人看各人自己的,说出来,有相似的,有不相似的。这就是这个世间,出生无尽,无量无边差别的现象。但是这些现象没事,你可别放心上,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有病了,健康就丧失掉了;不放在心上,没事。相与相不相妨碍,叫事事无碍;相与性不相妨碍,叫理事无碍,这是华严境界。所以唯依自心,全是自心在起用。
「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,皆唯心量」。诸佛是心量,一切法是心量,都是从心量这里出现的,从心量而生、从心量而现。「得随顺忍」,了解事实真相了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叫随顺忍。你不受它的影响,也不必排除这些幻相,没有这个必要。「或入初地」,入初地就是明心见性。「舍身速生妙喜世界,或生极乐净佛土中」。这个地方说舍身有两个去处,一个是妙喜世界,一个是极乐世界。
「妙喜世界」,我们这个参考资料里头有简单的说明,这是世界的名称,「维摩居士之国土」。《维摩经.见阿閦佛国品》有这一句经文,「佛告舍利弗:有国名妙喜,佛号无动,是维摩诘於彼国没而来生此」。维摩诘菩萨是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化身到我们世界来的,这个经文,释迦牟尼佛将维摩居士的本迹为我们显示出来。所以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成佛,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成佛,都是佛。我们相信这两尊佛的果报,就是释迦跟维摩居士。妙喜世界的这尊佛怎么成佛的?他名号叫无动,无动就成佛了,动就是凡夫,不动就是佛了。六祖能大师见性,他的报告第四句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。那说明你的自性本来没有动摇,没有动摇的就是自性,动摇那就是阿赖耶,叫妄心。大乘佛法,不仅是释迦牟尼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讲大乘,都是讲自性,都是讲真心,都是讲诸法实相,一切法的真相。真相是什么?真相就是不动。换句话说,大乘就是不动,动就不是大乘;清净就是不动,动就不清净;平等是不动,动就不平等;有我、我所是动,无我、无我所是不动。
我们在大乘教修学,总的纲领、总的原则,这就明白了。什么叫修行?修行就是修不动心,不动心就是不起心、不执著。不起心、不执著就是常寂光,就是真如自性,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。不动遍法界虚空界,动虽然也遍,不是本来遍,不动是本来就遍。因为本来是遍,所以动也能够达到本来遍的氛围。周遍法界,这是周遍法界的理。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,我们一定要知道,诸佛及一切法全是心量,跟智者大师《止观》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同。智者大师在《止观》里面说,「色由心生,全体是心」,不就是此地说的,诸佛及一切法,皆唯心量,全体是心。
我们现在还没有回头,还在迷惑当中,对於如来这些教诲我们仰信,因为我们没有证得,我们听话、我们老实、我们真干。怎么真干?得随顺忍就是真干。随顺忍是什么意思?就是《还源观》上讲的四德。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