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二一集) 2012/9/18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2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二十二頁,我們從倒數第四行念起:
「《無量壽起信論》論此甚詳。論曰:須了佛智乃至勝智,方名真信。以一切智不離自心。無我,無我所。凡聖一如,共同此智。全信自心具一切智,本來成佛」,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我們接著再看下面,「不於心外,別有信佛之心,如是回向,是名唯心淨土,疾得見佛」。彭居士這個地方的說法說得非常之好。念佛求生淨土,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,完全相信自心本具一切智慧,本來成佛,佛在一切經上講得很多,不止一次。所以不於心外,別有信佛之心,心是佛,佛是心,心佛是一,不是二。我與我所也是一,不是二,萬法一如,用這個心來信淨土、信彌陀、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如是回向,是名唯心淨土,很快就能夠見佛了。到極樂世界,確實沒有這些障礙,生到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。
「若於自心諸智,猶滯疑情,不免心外見佛,雖修諸善,乘願往生,不得見佛」,往生花不開,「以不契佛智故」,跟佛智不相應。這就說明什麼?我們跟佛的關系要搞清楚、跟衆生的關系要搞清楚,正報跟依報的關系也得搞清楚,這裏頭感應就不可思議了。我們今天處在這個世間,這樣的境界裏頭,這段議論是非常重要。這個論完全根據經上來的,沒有一句是情見,都是諸佛所說的意思。這個環境裏頭,人心都疑慮、都不安,這是一樁很痛苦的事情。如何化解疑慮,讓我們心安定下來,古人說「心安理得」,道理搞明白,心就安了,理得心就安,這給我們講理。
一定要知道,自性本具一切智慧,圓滿的智慧。我與我所,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一個假相,不要去執著、不要去分別,這些幻相千變萬化,就像萬花筒一樣,怎麼變都不是真的。不變就是真的,不變,相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萬花筒還是沒有辦法比喻到,萬花筒不轉它,它還是有相,因爲它裏頭有。法界虛空界這個跟萬花筒不一樣地方就是,它動就有,它不動就沒有。沒有,那叫真相大白,沒有是什麼?沒有就是常寂光現前了。常寂光確實不生不滅,常寂光就是我、就是我所,我跟我所都化成常寂光,統統回歸自性了。
所以要曉得凡聖一如,我們確實是一體的,這個觀念要把它養成,這是佛法的人生宇宙觀。人生宇宙是一體,這才真正是事實真相,大乘教常說,「諸法實相」。共同此智,前面說的五種智,佛有,一切衆生全都有。這五種智就是全知全能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只是有迷悟産生差別。這個差別不是真的,迷情放下,智慧就現前。其實,迷了,智也起作用,那個作用,作用是煩惱。所以,大經上佛常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菩提就是這五種智,迷了的時候,智變成煩惱,悟了的時候,煩惱變成菩提。煩惱有叁大類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。智慧也有,智慧這裏講的是五大類,唐譯本裏面講四大類,開合不同。在凡聖面前那就是迷悟不同,這些道理我們都懂,我們都承認,佛說得對,只是我們現在轉不過來。轉不過來,我們曉得,我們的五種智慧變成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變成這個東西。要恢複智,那一定要把煩惱放下,斷煩惱,轉煩惱爲菩提,放下煩惱,智慧就現前。
所以,我們於自心本具的智慧,無量的智慧,歸納爲五種,決定不能再有疑情。如果還疑惑,這就錯了,疑惑之後,變成心外見佛。其實是不是?不是,自以爲是的。疑情不斷,我們通常用情執這個名詞來代表,疑情屬於情執裏面的一種,有這個東西,乘願往生,生在邊地。在邊地裏面慢慢讓你覺悟,讓你放下,不再疑慮,自己敢承當了,這就見佛了。
所以《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,這部經是《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的略稱,把「大方廣」省掉了,經題上面有,有大方廣。實叉難陀翻譯的,八十卷《華嚴經》也是他翻譯的。這裏面大致上的內容,是「佛於菩提樹下示現成正覺,十方諸佛現菩薩之形」,像這些大菩薩,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,統統都是古佛再來的。「無量菩薩現聲聞之身」,經上常常提到的聲聞衆,就是佛的常隨衆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些人是菩薩示現的。「佛入叁昧」,這入定,這個定叫「如來不思議境界」,其實就是華嚴叁昧。「於諸相中,現十方之佛刹」,《華嚴經》裏面給我們講的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刹土,包括一切衆生的依正莊嚴。「於諸好中,現往昔之行門」,在佛的境界裏面,你什麼都看到,看到宇宙萬法的源起、看到生命的起源、看到自性怎麼迷的,看到這些迷惑的衆生如何回頭再修行,回歸自性,這個你統統都看到了。這是現代許多科學、哲學、宗教、學術所研究的命題,統統看到。這就是今天科學發現宇宙源起,跟佛所講的一樣,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就說明了。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叁十歲,菩提樹下大徹大悟,將他覺悟的境界詳詳細細說出來,這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入的叁昧就是如來不思議境界,如來不思議境界就是《華嚴經》,這個裏面把整個宇宙性相、因果、理事,統統說清楚、說明白。
這個時候德藏菩薩問普賢,這個叁昧的名稱。普賢菩薩說這個叁昧的名、義,以及證得叁昧的福德因緣,怎麼證得的?也就是菩薩怎麼成佛的?這些,佛說得很多,菩薩成佛,端在放下。我們學佛成不了佛,甚至於都不能往生,什麼原因?不肯放下。放下什麼?放下我與我所,這兩樣東西就把整個宇宙全都包括了,我是正報,我所是依報。爲什麼要放下?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心摻雜著假的東西,它的作用就不圓滿、不靈活了,所以不能明心見性,甚至於不能脫離六道輪回。這是大事,這不是小事。在輪回裏頭受苦受難受折磨,無量劫到今天。今天所受的這種苦難是史無前例,從來沒有受過像現在這樣的苦難。對修大乘的人來說,這個苦難是好事不是壞事,爲什麼?它能幫助你真放下,因爲你不能不放下。只要放下就能往生,只要往生就能成佛,這是淨宗法門的不可思議。
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這裏頭節錄的這是經文,「叁世一切諸佛,皆無所有,唯依自心」。這個我們要學,不僅是過去、現在諸佛,包括將來一切諸佛,你要想成佛,你就得用這個方法。你要知道皆無所有,這個皆無所有,就是無我、無我所。我與我所放下,你就見性了,就明心見性。見性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就現前。智慧是前面所講的五種,五大類,真智,真實智慧。德相就是大光明藏,就是常寂光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。一切萬法都在常寂光裏面,諸佛刹土不離常寂光,叁途地獄也不離常寂光,統統在常寂光中。常寂光沒有迷悟、常寂光沒有對立,爲什麼會有這些假相?衆生心念不相同,所以變幻這些東西不一樣。譬如,我們這些人坐在這個房間裏頭,眼睛都得了病,眼雖然得病,各人得的病不一樣。我們看這個空中,有很多現象出現,我能看到我的,看不到你的;你的眼睛看的相,你看到,我看不到。我們各人看各人自己的,說出來,有相似的,有不相似的。這就是這個世間,出生無盡,無量無邊差別的現象。但是這些現象沒事,你可別放心上,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有病了,健康就喪失掉了;不放在心上,沒事。相與相不相妨礙,叫事事無礙;相與性不相妨礙,叫理事無礙,這是華嚴境界。所以唯依自心,全是自心在起用。
「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,皆唯心量」。諸佛是心量,一切法是心量,都是從心量這裏出現的,從心量而生、從心量而現。「得隨順忍」,了解事實真相了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這叫隨順忍。你不受它的影響,也不必排除這些幻相,沒有這個必要。「或入初地」,入初地就是明心見性。「舍身速生妙喜世界,或生極樂淨佛土中」。這個地方說舍身有兩個去處,一個是妙喜世界,一個是極樂世界。
「妙喜世界」,我們這個參考資料裏頭有簡單的說明,這是世界的名稱,「維摩居士之國土」。《維摩經.見阿閦佛國品》有這一句經文,「佛告舍利弗:有國名妙喜,佛號無動,是維摩诘於彼國沒而來生此」。維摩诘菩薩是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化身到我們世界來的,這個經文,釋迦牟尼佛將維摩居士的本迹爲我們顯示出來。所以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成佛,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成佛,都是佛。我們相信這兩尊佛的果報,就是釋迦跟維摩居士。妙喜世界的這尊佛怎麼成佛的?他名號叫無動,無動就成佛了,動就是凡夫,不動就是佛了。六祖能大師見性,他的報告第四句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。那說明你的自性本來沒有動搖,沒有動搖的就是自性,動搖那就是阿賴耶,叫妄心。大乘佛法,不僅是釋迦牟尼佛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講大乘,都是講自性,都是講真心,都是講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真相就是不動。換句話說,大乘就是不動,動就不是大乘;清淨就是不動,動就不清淨;平等是不動,動就不平等;有我、我所是動,無我、無我所是不動。
我們在大乘教修學,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,這就明白了。什麼叫修行?修行就是修不動心,不動心就是不起心、不執著。不起心、不執著就是常寂光,就是真如自性,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。不動遍法界虛空界,動雖然也遍,不是本來遍,不動是本來就遍。因爲本來是遍,所以動也能夠達到本來遍的氛圍。周遍法界,這是周遍法界的理。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,我們一定要知道,諸佛及一切法全是心量,跟智者大師《止觀》裏面所說的完全相同。智者大師在《止觀》裏面說,「色由心生,全體是心」,不就是此地說的,諸佛及一切法,皆唯心量,全體是心。
我們現在還沒有回頭,還在迷惑當中,對於如來這些教誨我們仰信,因爲我們沒有證得,我們聽話、我們老實、我們真幹。怎麼真幹?得隨順忍就是真幹。隨順忍是什麼意思?就是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四德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