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第一個,「隨緣妙用」,隨緣就是此地講的隨順,妙用就是忍。什麼叫忍?不起心、不動念。真妙!不起心不動念是如來境界,不是凡夫境界。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他會起心動念,他會分別執著,這就不妙了。這就是凡夫起的作用,叫生煩惱。你看,凡夫遇到生煩惱,諸佛如來他不動,不起心不動念。大乘學人他還是生心,他生菩提,生菩提也是動,不是不動。爲什麼生菩提?他隨順如來教誨,所以他起心動念跟性德相應。凡夫起心動念是貪瞋癡慢疑、是自私自利、是名聞利養,他起這種念頭。總的來說,他生起的念頭是有我跟有我所,這個意思很深、很廣,所以它跟性德是相違背。相違背的果報就是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心念跟自性相違相悖出現的幻相。如果與自性相應,叫生菩提。
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裏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什麼?生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生這個。學習大乘的人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生這個。這個好,這是菩提道,果報成佛。違背了,果報是惡道,是地獄,無間地獄。最高明的是什麼?高明是不動。維摩居士的本身是不動佛,這佛國品裏頭說的。不動,不動什麼都沒有,沒有煩惱也沒有菩提,那是究竟圓滿的自性呈現在面前,這是最高的境界、最圓滿的境界。
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無所住就是不動,不住我,也不住我所。這是個什麼樣的境界?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的境界,他確確實實自住於不動地,不動地的菩薩是八地菩薩,八地以上都不動了。所以用不動心去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諸佛如來。要相信這是我們每個人本有,佛有,我們都有。我們會動就是我們忍不過,爲什麼忍不過?這個不能忍的習氣太重了。一接觸就起心動念,眼看到了起心動念,耳聽到了起心動念,接觸到了立刻就起心動念,這就是凡夫。所以我們長時間的修行得不到一個結果。原因?我們沒有辦法把這個心控製住、起心動念控製住。控製不住,這就叫沒功夫,一點定力都沒有。
初學佛的時候,是用戒律規範住,不動,實際上還是動,動的時候他有戒律規範住,你不能越這個界限,這個界限就是戒律。如果這個戒律規範不了你了,那你就是個普通的衆生,就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」,你在造業、你在造罪。造業,這是叁善道,善業;造罪,果報在叁惡道。你是在搞輪回,你沒有出離輪回,這就錯了,大錯特錯!所以這些經教來教導我們,我們要怎樣去修、怎樣去學,才能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超越六道輪回、超越十法界。我們做得到,要有信心,爲什麼?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,哪有不能成就的!
有生妙喜世界,有生極樂世界,各人的本願,這兩個世界都好。「是則了知心量,不涉程途」,程途是遠近。經上所說的,十萬億佛國土,於這個不相幹。十萬億佛國土,是你有分別、有執著說的。如果你把分別執著放下,時間、空間沒有了,十萬億佛國土在哪裏?都在面前,全在當下。空間沒有,距離沒有了;時間沒有,先後沒有了。所以佛說即在當下,就在眼前。「一切功德,具足成就」,你就證得大圓滿,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同時圓滿、同處圓滿。這是什麼原因?這是自性本自具足,自性法爾如是。
「故知有決定智,方能決定信」,這關鍵在此地,我們要有決定信,決定信從哪裏來?決定智來的。智是什麼?不疑惑。你有疑惑,你就沒有決定信;你沒有決定信,你就對往生沒把握。我們年輕學佛的時候遇到一些老和尚,修持都很不錯,名氣很高,令人敬仰。我們見面的時候向老和尚請教,老和尚對於往生有沒有把握?老和尚說實話,沒有把握。我問了好幾位,沒有一個說我有把握的。我知道他說的是真話,他不是假話。什麼原因?就是沒有決定信。爲什麼沒有決定信?沒有決定智,也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。最麻煩的是,總以爲現前境界是真的,好像我們看電影,把電影銀幕當作真的,不知道它是假的,當真的,病根在此地。
所以這個地方講的,無我、無我所,好!這兩句話實在講得太好了。這兩句不是我們頭一次看到,我們學佛不曉得看多少遍,可是從前就沒有這麼深刻的了解。什麼叫無我、什麼叫無我所,查查辭典,找找資料,就這麼含糊籠統講過去了。真沒有搞清楚,那就叫道聽塗說,人雲亦雲。搞這麼多年,慢慢有一點契入了,一看,這個裏頭境界太大了,無盡的深廣。五個字,把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統統包括在裏頭,一個都不漏。慢慢這才體會到古大德所說,佛經的義趣不可窮盡,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,我們能體會多少?一定要把體會得的變成我們生活當中的概念,它就起作用了。我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我、無我所,真正知道無我、無我所了,還會跟人爭嗎?沒有了。還會有傲慢嗎?沒有了。還會有嫉妒嗎?沒有了。還會有喜愛嗎?沒有了。平等心、慈悲心對一切衆生、對一切萬物,一片慈悲,一片真誠。我與我所有是一不是二,這個裏頭沒有自他,迷的人有自他,悟的人沒有。
我們今天難得,從迷惑顛倒走上覺悟的道路,從不平的道路走上平坦的道路。這是佛教導我們的,我們沒有佛這麼好的老師,我們怎麼會覺悟?根性鈍一點沒有關系,只要跟著佛陀,不離開他,锲而不舍,十年、二十年、叁十年、五十年,慢慢就入境界了。凡事欲速則不達,急躁不能成功。動作太快了顯得浮躁,浮躁什麼?你思考不周到,所謂挂一漏萬。要長時間慎密的去思考,這是說世間人做學問、辦大事。古人批評諸葛亮他一生的成就,謹慎、小心。謹慎小心是接近禅定,一絲毫浮躁的習氣都沒有。所以各方面信息來的時候,不動心,才能判定信息的真妄,用智慧來處理,真能化解問題。
這裏說,「有決定信,方能決定生」。決定智,上上根人,有決定信,有決定智。還有一種善根非常深厚的人,沒有決定智,他有決定信。你問他,他講不出這些道理,他就是信老師,老師教他這句佛號,他就堅固執著,一時一刻都不放棄。谛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就這個例子,他有決定信,他沒有決定智。這樣的人不少,這樣的人決定得生。底下這一句勸我們,「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」,這是一句金玉良言。我們要謹慎,千萬不要有疑惑心,把這個利益喪失掉,連鍋漏匠都不如。黃忠昌居士聽講經,他做試驗,看看是不是真的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所以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閉關叁年,向小莉居士給他護關。還差兩個月圓滿,也就是兩年十個月,他預知時至,往生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這也是菩薩來做給我們看的,爲我們大家作證轉,給我們做證明,真的不是假的。
下面,念老做了個結論,「是知信他不信自,仍是智短」,信自不信他不行,信他不信自也不行,都是智短。「既無決定智,即無決定信,是以意志猶豫,無所專據」。學佛的人學了多年,十幾年了,意志猶豫、無所專據的人很多。他想專據,他沒有辦法。怎麼樣才能專據?實際上他知道,他迷了,他做不到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他就成了。我們想想這個世間有沒有真正修行人?我的看法是決定是有。這些真正修行人都隱居起來了,決定不會被外面人知道,你看到他,他是個很平常的人,一絲毫奇特都沒有。這種人一定是非常慈悲、非常柔和,顯示他無能、無智。他在那裏等待機緣,機緣成熟了他出來,出來的時候確實一鳴驚人。
我們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就是一個榜樣,自己真修真幹,幾十年沒有人知道。到七十歲被人發現了,也是偶然的機會。有些居士,這些居士是學習經教的,懂,他不是迷信,到普陀山去遊覽觀光,無意當中在藏經樓遇到印光大師。在談話之間,發現這個老法師有學問、有道德,人很慈祥、很誠懇。當然這些人有問題提出來向他請教,老法師一樁一樁爲他解答,他們非常滿意。回去之後,寫文章在報紙、雜志裏發表,說到普陀山的奇遇,遇到這樣的高人,這出名了,七十歲。印祖八十歲圓寂的,所以他弘法利生十年。你看,七十年的累積,德行、學問,一天不懈怠,正是古人所謂「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」。
由於老法師方言太重,他說的話聽得懂的人不多,所以他就不講經,講經還得找翻譯。完全用文字弘法,有人寫信提問題,他答覆他,用這個方法。一生參加弘法只有一次,上海舉行護國息災法會,請他老人家去主持。他在法會講開示講了七天,最後一天給大家做叁皈,傳授五戒,叁皈五戒。有這個小冊子,護國息災法會的法語,這是他在公共場所弘法的唯一的這麼一次,其他都是書信文字往來。你從這些去看,能看到老和尚真實學問博大精深,字字句句都能感動人。現在《文鈔全集》出版了,依照這部《文鈔》修行,決定得生淨土。
所以我們要知道,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,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,爲的是什麼?爲的就是叫人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,你要真正相信這句話,就是相信自己。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相信發願求生決定得生,往生決定成佛。佛講的四十九年一切經教,目的就是這個,很單純。爲什麼講那麼多?衆生根性太複雜了,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講法。可是終極的目標一定要知道。只有這個方法能幫助你很快成佛。煩惱不容易斷,業障很難化解,但是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功德太不可思議了。老實念佛的人、常常念佛的人會開智慧,爲什麼?煩惱、業障不斷、不消,自己沒有了,這佛號的功德。愈是真誠心去念,就是沒有疑惑、沒有夾雜、沒有間斷,這個力量太大了,一心專念。學佛不麻煩,愈是大道愈容易。
我們看底下這一小段,「續念得生」。
【然猶續念不絕。結其善願爲本。續得往生。】
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了,念老的注解說,「信願不堅,依據不專」,但是怎麼樣?他能念佛相續,他求生的願沒間斷,念佛功夫不間斷。你看,「以念佛力及發願力,仍得往生」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