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0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地方的經文是《唐譯》的,但是意思相同。所以開合不同,文筆有異,於是智名乃有出入。而兩種翻譯所指的諸智,實際上是相同的,沒有兩樣,這翻譯的人不一樣。「於上諸智,能知信求」,所以他希求佛智。他的問題在哪裏?下面說,「疑自善根」。

  【於自善根。不能生信。】

  你看注解裏說,「能信他佛,但於自佛,不能生信」。這什麼自佛?自己是佛。《華嚴經》上佛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你不敢承當。我業障深重,我怎麼敢成佛?這個不行。業障再重,要知道都不是真的,你只一回頭、一忏悔,就沒有了。你要不回頭、不忏悔,那業障就是真的,會招來果報。一回頭、一忏悔,我那個心轉了個方向,轉到西方極樂世界,業障就沒有了,要有自信心。所以蕅益大師講六信,第一個相信自己,這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。你信心具不具足,這第一個是根,你有沒有自信,特別是學聖賢、學佛菩薩。聖人也說,「人人皆可以爲堯舜」,堯舜是聖人,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。所以古人講「人性本善」,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那個善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本來是佛,具足自性圓滿的德行。自性,就是說你自己有圓滿的智慧、有圓滿的德能、有圓滿的相好,這個叫善,你沒有一樣欠缺,你只要把本性找回來,你全都具足了。

  所以中國的教學跟佛陀的教學目標非常純正。中國古人教學就是讓你從習性回歸到本性,習性不善,本性本善,從不善回歸到本善,教育就成功了。佛法的教育,你現在是凡夫,你本來是聖人,轉凡成聖,佛法的教學就圓滿了。這不是普通教學,這不是求知識,不是求技能,不是的。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成聖、成賢、成君子,它也有叁個學位,聖、賢、君子。佛教的教學,成佛、成菩薩、成阿羅漢,跟中國講聖賢君子的意思相彷佛,不過境界不一樣。中國聖賢君子沒有佛法裏頭講得那麼嚴,佛法這個佛、菩薩、阿羅漢,它是完全講修行的功夫,斷證功夫上說的,與學多少不相幹,也就是去掉自性上的障礙,從這說的。

  佛告訴我們,我們迷了之後起了叁種煩惱,叁類的,第一個是無明煩惱,第二個是塵沙煩惱,第叁個是見思煩惱,一個比一個嚴重。見思煩惱斷了,證阿羅漢果,只要斷見思,學行,不學也行,第二個要斷塵沙煩惱,第叁個要斷無明煩惱,叫不起心不動念。我們看到中國惠能大師,這個人有本事,在一句,《金剛經》上一句話裏頭,他就有本事把無明、塵沙、見思煩惱一下就斷了,這叫頓斷、叫頓舍,放下了,同時,立刻放下。頓舍、頓悟、頓超、頓證,那是什麼?他證到什麼?他證到是佛的位次。所以《壇經》上說,這個與讀書不讀書沒關系,這是中國跟外國學習概念不一樣。佛法不重視廣學多聞,廣學多聞是什麼時候?開悟之後,沒有開悟之前不重視,開悟之後。開悟之後爲什麼廣學多聞?因爲你要度化衆生,衆生根性不相同,千差萬別,你都必須要知道,你才能契機。這個頓悟是契理,理,心性決定講得不錯,但是衆生不能接受,他沒有這個程度,這個時候廣學多聞。

  你看四弘誓願那個順序就很清楚。四弘誓願第一個是願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我們在阿彌陀佛的因地法藏比丘就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法藏比丘發願度一切衆生,十方世界諸佛刹土裏面的六道衆生,這是最苦的,最值得人同情的,發這麼大的願。要怎麼度他?度他要先度自己,自己沒有度你怎麼能度人?自己要度全在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不斷煩惱怎麼行?煩惱就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統統要斷。如果你只斷見思煩惱,證阿羅漢,你只能教小學,中學、大學你就教不了。你能夠再進一步,把塵沙煩惱斷掉,你可以教中學,你還教不了大學。必須把無明煩惱也斷了,這明心見性,你才能教大學,教菩薩。沒有說學法門,只學斷煩惱。煩惱斷了是你真的成就,你開悟了。煩惱怎麼斷法?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慧一開,煩惱就斷了。所以它重視戒定慧,這是佛法專有的。

 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成佛都是走這條路子,沒有例外的,全是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沒有例外的。這也就是學佛以及學中國傳統文化,持戒重要。持戒就是守規矩,持戒的目的是讓你心清淨。我們這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是這叁種人的果德,阿羅漢的果德是清淨心,他真得到了,菩薩的果德是平等心,不平等不是菩薩,不清淨不是阿羅漢。佛的果德是大徹大悟,就是覺,用一個字做代表,覺就是佛,佛的意思就是覺,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所以求這個。

  許許多多人不曉得,批評中國從前童蒙教學,說小孩什麼事都不懂,你給他念那些經叫他背,有什麼用?教他學得癡癡呆呆,像個小大人一樣,一點活潑都沒有了,這是現在人批評古人教學。其實古人教小孩,目的不是叫他背東西,不是叫他懂這個東西,是用這個做一種手段,叫他不要胡思亂想。小孩也會胡思亂想,天天叫他背書,他就不會胡思亂想,保護他什麼?保護他的天真爛漫,那才叫真的天真,心地清淨,保護這個。至於他背的那些東西能夠記下來,這是附帶的不是主目標,不是主目的是附帶的。附帶這個東西也很好,小時候念熟了,記在心上,讀的遍數多了,讀了幾百遍,一輩子都不會忘記,到老年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需要查資料。小的時候念不懂,到以後智慧開了,全懂了。

  所以智慧沒有開不要求懂,那個不要緊,要緊的是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妄想雜念打掉,保持你的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個東西重要。清淨平等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了,開悟才是真正目的。這種經驗、學問現在人沒有,拿著西方價值觀去批評中國古人,中國古人冤枉,中國古人這一套比西方人高明太多了,中國世世代代出聖賢君子,這個方法教出來的。今天把這個方法丟掉,聖賢君子沒有了,也就是說社會上沒有明白人了,亂了。古人有兩句話說得好,子不教,人心壞了,爲什麼?全變成習性,本性沒有了,完全被障礙住了;家不齊,社會亂了,現在沒有家了,我把它改了一下,人不學,社會就亂了。古時候這學是家教出來的,現在家沒有了,沒人教了。學校裏面教的東西跟從前家教的不一樣,目的不相同,方法不一樣,所以教學的效果跟古時候差別就很大。

  這些點點滴滴都要知道、都要明了,才能堅定我們自己的信心。要承認自己有善根,要承認本性本善,要承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本來是佛。知道這樁事實真相,我們慚愧心會生起來,忏悔心會生起來,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!這是什麼?對不起自己。不能說對不起父母,父母不知道。所以這個經上講得好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不能怪他們,這已兩百年下來了,兩百年至少七、八代,一代不如一代,這曆史演變的。我們知道,要回頭,要發憤,希望我們的習性年年能夠減少,我們的本性年年能夠增長,這就好事情。佛家所說的,煩惱輕,智慧長。智慧是性德,煩惱一年比一年輕,智慧一年比一年長,從一個地方能夠覺察到,你一年比一年快樂,你是真樂。

  這個樂不是外面的刺激,與名利不相幹,這種樂,《論語》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佛法裏面所說的,「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」,這個樂!與貧富貴賤沒有關系。真正享受到了,對世間這種富貴不去追求,只求什麼?只求生活滿意就夠了,能吃飽穿得暖,有房子遮蔽風雨,快樂無比。出家人如是,古時候在家人亦如是,不求聞達於諸侯,自己生活很簡單,種一點田地,種一點蔬菜。一家人有五畝地就能養家,他的生活就能過得去,雖不富裕過得很舒服,自給自足,過的一生非常充實。他的收獲是道德、是學問,是境界不斷向上提升。有緣教化衆生,沒有緣著書立說,流傳給後世,希望後世能遇到知己,所以他真樂。

  因此,我們於自佛不能不信。這個地方講,他們這些人,「但於自佛,不能生信」。我們今天要於自佛不能不信,學聖賢要這個學法,學佛菩薩也得這個學法,首先要建立強烈的自信心。自信心要謙虛不能傲慢,自信心要老實,自信心要真幹。「於是心是佛之旨」,他還有疑情,「是爲大失」。我們看了這一句,現在學佛的人,學聖賢教育的人,這一句應該多讀讀,叁遍不夠。佛說「是心是佛」,我們老祖宗說「人性本善」,這個意思是相通的,本善就是佛。我們沒有懷疑,我們努力去求恢複,從我們的習染,染是染汙,習氣、染汙回過頭來,把這種染汙、習氣淘汰幹淨,佛家講一切放下。大智慧、大福德怎麼具體落實?我們現在終於明白了,就在這一句佛號。你每天念這句佛號,不知不覺,這叫潛通道妙,自然大智慧、大福德會現前。

  現在我們相信了,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我們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名號功德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頭第一殊勝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。你學《華嚴》、學《法華》、學《瑜伽師地論》、學《大智度論》,你一生未必能開悟。你要專心念這句佛號,心裏頭什麼都掏得幹幹淨淨,只裝一尊阿彌陀佛,一般來講,叁年、五年你就開悟了。人家開悟了,看看跟這個衆生沒有緣分,什麼叫沒有緣分?你講他不聽,他不能接受,那他們就先到極樂世界去證得究竟圓滿,然後再到這個世間來,教化衆生方便了。他有種種不可思議的神變,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。再來教化衆生,他不是不慈悲,那是真正慈悲。能力沒有具足,智慧沒有具足,教不好,我先到極樂世界成就自己,等於說到極樂世界去拿學位去。這個學位,阿彌陀佛授給你。凡聖同居土裏頭沒有學位,方便有余土裏頭有阿羅漢的學位,實報莊嚴土裏頭有菩薩學位,到等覺的時候,會授給你佛陀的學位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去拿學位的,拿學位的目的是爲了普度衆生,圓滿我們當初的願望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所以這是不能懷疑,懷疑對我們的損失太大太大了。

  下面經文,這科題「意志猶豫」。因爲他信心不足,他有猶豫。

  【故於往生清淨佛國。意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