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六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一六集)  2012/9/1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1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十八頁,倒數第四行看起:

  「二者不信不可稱智,不了佛智體絕對待,離過絕非」。前面不思議智是轉前五識所成就的,這個第二是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,就是不可稱智。凡夫、二乘、權教菩薩都不知道,這些是大乘教裏頭的秘藏,甚深深密之法。佛智,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體絕對待,智之體就是性德,性德是絕對的,不是相對的。我們今天講絕對,對面是個相對,還是對待法,換句話說,它這兩者都不是。這就是大經上常講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凡是能夠言說的都是對待的,凡是能夠思惟想像的也是對待的。能思所思,能見所見,能說所說,統有能所。可是自性裏面,這些東西全沒有。全都沒有,怎麼個說法?不但說不出,念頭都達不到,叫無法想像。

  言語沒法子說,叫言語道斷。心思不能想,叫心行處滅。這兩句話說得好,但是沒有人能夠體會得到,只是說這樁事情不能說、不能想。不能說、不能想,我們什麼都不知道,被無明蓋覆住了。實實在在說,我們都是因爲沒放下,起心動念太深了。能夠見到阿賴耶,起心動念放下了,能有幾個人做到?大乘經裏面佛說八地以上;五十一位菩薩,大乘菩薩最高的四個位次,他們知道,他們見到了。他們雖然見到了,也說不出來。如果真說,也就是此地所說的,衆生、凡夫、二乘、叁賢菩薩們都沒有辦法理解。

  下面,「昙鸾師曰」,昙鸾法師講,「不可稱智者,言佛智絕稱謂」,沒有辦法講,說什麼都不是。宗門大德有所謂「說似一法即不中」,說不出來,這就不可稱量。「非相形待」,就是不相對待,也就是說它沒有相對的。我們能體會到的,全是相對的,說大,大的對面有小;說長,長的對面有短;說是,是的對面有非,統統是相對的。不是相對的,你就說不出來,它不相對待。「何以言之」,這沒法子說。「法若是有,必應有知有之智」,法有,一定有個知有的智慧。法要是無,也應該有知無之智。「諸法離於有無」,非有非無,所以沒有知有之智,也沒有知無之智。「故佛冥諸法」,冥是離開,二邊不著,「則智絕對待」。

  「以知取佛,不曰知佛;以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;以非知非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」。換句話說,「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」,你沒有辦法知佛,所以叫不了佛智。「佛智離此四句」。有,是一句;無,是一句;亦有亦無,是一句;非有非無,是一句,佛這四句都沒有,你怎麼知道它?四句推演,推演到百非,就是推演到一百句,「佛智離四句、絕百非,體離對待」,只能夠意會,不能言傳,言語達不到,言語只能描繪一個彷佛,真的達不到。

  惠能大師開悟了,描繪性德、作用,自性的性德,法爾如是,他說出「清淨,不生不滅,本自具足,本不動搖,能生萬法」,他只說這五句。從這五句裏面你去體會真實,我們能不能體會到?不能。爲什麼不能?我們用的是妄心。什麼時候你能體會到?你一說就明白了,必須得不起心不動念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,不起心、不動念是破無明。破無明就見法身,就是這個事實真相,這是一切法的真相,叫諸法實相,是一切法的根,是一切法的本源,是一切法的理體,一切法都從它生、都從它現。它不是一切法,能生一切法,人人都有,個個不無,絕對是平等的。佛有,我們都有,蚊蟲螞蟻也有,花草樹木也有,山河大地也有,虛空也有。沒有它,虛空也就沒有了。

  所以,體離對待,「故曰不可稱智」。不可稱,你沒法子說。「智不可稱,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」。這個地方昙鸾法師統統落實在淨宗,因爲前面說過,念佛法門爲不可稱智所建立的、所成就的。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念佛,人人都知道,但是佛號功德沒有人知道,縱有人知道也講不清楚。我們要不是看這些參考資料,也說不出來,也體會不到。沒搞清楚,當然有疑惑,所以這個疑是正常的。不疑,那你是法身菩薩,八地以上。所以你有疑是正常現象。斷疑生信,這個能夠斷疑,不懷疑,沒搞清楚,不懷疑,那是你的善根,無比殊勝的善根。這個善根從哪裏建立的?對佛的信心建立的。我知道我程度不夠,佛說的,佛決定沒有妄語,我智雖然達不到,但是佛說的,我不懷疑。這個屬於善根。這個善根雖然帶著疑,這善根不可思議,他往生淨土沒有障礙,而且往生淨土很快他就悟入境界。爲什麼能悟入?他沒有懷疑,所以他進步就非常快速。有疑?有疑就沒辦法,不是說你進度慢,不是的,就是障礙你開悟。所以聖教,佛菩薩的教誨決定不能疑惑。「念佛往生爲不可稱智所成。於此有疑」,這叫「不了不可稱智」。

  佛這五種智慧,就是自性性德所流的這五種智慧,五種智慧其實是一種,作用不同,說之爲五種。對這有疑,就是對自己自性有疑,正確的,有疑就是迷。佛說的,一切衆生迷失了自性,所以稱衆生;他要覺悟了,覺悟就是佛。衆生跟佛就是迷悟不同,衆生覺了就成佛,佛要不覺、迷了就叫衆生。衆生修行,修成佛了,修得很辛苦,費了多長的時間,成佛之後會不會再變成衆生?這是個大問題。在楞嚴會上,富樓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,就是剛才說的。世尊爲他開示,有一段很長的經文,最後結論是肯定成佛之後不會再動念頭,不可能再有一念不覺。佛用黃金做比喻,金礦,凡夫現前的狀況像金礦有純金,但是有很多髒東西夾雜在裏頭,修行就等於提煉,黃金經過冶煉變成純金,再不會變成金礦。佛用這個比喻,讓學道的人放心,你成就是永遠的成就、永恒的成就。爲什麼?他融入常寂光了。

  「叁者不了大乘廣智」,這是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。「疑佛不能實度一切衆生」,實度是真實度衆生。「複疑一切念佛衆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」,有這種疑慮的人很多,念佛的人都能生淨土嗎?那淨土能容得下嗎?我們地球就這麼大,現在七十億人口,再來七十億還得了嗎?這地球上人滿爲患。你就想到,極樂世界每天從十方諸佛刹土往生的衆生有多少?不止七十億,真的是無量無邊,淨土容得下嗎?容得下,一點都不顯得擁擠。什麼原因?它是法性土。如果是阿賴耶這個法相土,那就不行。它是法性土,法性沒有大小,不可思議,無法想像,跟此地佛智一樣,智土是一不是二,所以法性也有這個意思。「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」,這是衆生的習氣,在我們這個世間講,這個習氣很正常,甚至於說有科學根據。

  對治這個疑惑,這才說「大乘廣智」。佛的智慧,「無法不知,無煩惱不斷,無善不備,無衆生不度」,這個講得圓滿。這個智不是學來的,沒地方學。惠能大師開悟,第叁句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他沒說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了,佛說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就具足這個。如來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,此地這五種智慧是本具的智慧,誰都有,迷了的時候它不現前,覺悟的時候它現前。實際上,迷了的時候它變質了,還是起作用。我們眼能見、耳能聞,前五識不是起作用嗎?可是範圍太小了,沒有自性本具說得那麼大。第六意識也起作用,分別。第七識也起作用,執著這個身是我。這個作用全都小,小得不能再小,所以造業受報。

  如果這個社會大衆普遍都造業,麻煩大了。爲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?不能怪別人,要怪自己,在這一個階段沒有聖賢到世間來教化。爲什麼聖賢不來?衆生沒修福。你看,說來說去,說到最後還在自己,我們沒有修福,天天在造業。如果我們都肯修福、都肯學好,聖賢就來了。不想學好,聖賢來了都罵他、拒絕他、不接受他,聖賢不來。聖賢不來,爲什麼?他來,你對他侮辱,你對他輕慢,這造罪業,不就加重你的罪業!所以菩薩來,慈悲;不來,還是慈悲。來與不來,不是他那一邊的事情,是我們衆生這一邊的事情。我想學好,他就來了。這個緣所謂是可遇不可求,不必要求,你真想學好,你就會碰到好人,就有好人教你。你不想學好,你就決定遇不到好人,爲什麼?遇到好人,你會罵他,你會輕慢他,造罪業。

  在這整個世界,我們要了解這個地球上的事實真相,我們會對中國充滿了希望。中國人雖然造業,社會搞成這個樣子,他的底蘊厚!過去千萬年老祖宗教得好。只是最近這兩百年,特別是知識分子,被西方科學技術迷惑了,認爲這個東西萬能,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東西沒有用處,對於老祖宗喪失信心、失去信心,起了懷疑,這就是現前災難的根源。沒有人教他,教他,他也不接受,他不相信。科學,要拿證據來,拿不出證據,沒人相信。說古時候怎麼怎麼好,不相信,那是人家寫出來的,不是真的,未必是真的,依舊把它看成人類的一種希求、一種幻想,不承認它是事實,那這就是災難來了。必須經過災難的洗刷,讓他頭腦再恢複清醒,真正想求聖賢、求佛菩薩來救他,這個時候來了。這個完全也是性德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的演變,不是沒有原因。

  明白這些,知道人生在世,求什麼?求智慧,這個重要!智慧從哪裏求?智慧跟聖人學習。我們自己具備的條件是真誠清淨心,這就能成就。心不真誠、不清淨,得不到,聖賢佛菩薩來教你都沒有用處。這也就說明現在聖賢爲什麼不出世,人不能接受。不能接受,我們不知道,那就不談了;知道這些事情,不能救也得救,不能幫也得幫,幫得很辛苦,還非幫不可。那我們得掌握住這個緣分,我們能夠做的,盡心盡力,我們就做圓滿了。

  古籍幸虧還好,還沒有完全喪失掉。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最嚴重的浩劫,在曆史上前所未有的,但是祖宗有德,重要的東西還是保存下來了。幹隆做了一樁好事,編了這一套《四庫全書》。我們在文革期間,心裏面最擔心的,就怕這個東西毀掉了。這個毀掉了,我們民族智慧的根拔掉了,那可不得了。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