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臺灣的讀書人,心裏頭都有這個牽挂。臺灣有一套,想印,成本太高。一部,在那個時候要一百多萬,將近兩百萬,不是普通人能買得起的。學校裏面,學校有圖書舘,一年買書的費用大概就這麼多錢,要買這部書,買其他的書就沒有錢了。真難!所以商務印書館只印了叁百套。世界書局印《荟要》,只印兩百套。它印要花成本,怕賣不掉,這些都是事實。但是印出來總比不印好,不印的時候,只有一套,現在印的時候,總有二、叁百套。前年,紀念中山先生革命一百周年,這個書局發起再版,做爲慶祝百年,通知我。我希望它多印,所以我買了一百套《全書》、兩百套《荟要》,分散在不同的國家大學圖書館,讓他們收藏。我知道災難是全球性的,但總不至於完全毀掉,總會有幾套留下來。我們的目的留個幾套,將來再翻印都有辦法。如果一套都沒有了,那是人類的悲哀!我們今天只能做到這個。
那個書,第二個我們就想到,要有人去學!上一次我到馬來西亞,爲什麼?就爲這個事情,我去勸學。勸誰?勸馬來西亞華校的老師、校長。他們是讀書人,他們知道怎麼樣去讀、怎麼去研究、怎麼樣去教學,這些都是他們拿手的。我去這一次,反應很好,希望每個人一生專攻一部經,一定要遵守老祖宗的教誨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不要學太多,不要學太雜。一部,就有開悟的可能。爲什麼?你用心專一,你不雜不亂,這個你心是定的,你的思惟想像就在這個範圍,這就入定。定久了,他就開悟。開悟的條件,你能夠降低欲望,把學這一門東西當作自己一生第一個欲望,其他的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這種欲望放下不要了,你的心清淨,清淨到平等就會開悟。
開悟,要知道,不一定要佛經。你在禅宗裏去看看語錄,很多開悟的與佛經毫不相關,這什麼?定到一定的程度,不一定什麼東西敲一下,就把他敲通了,就開悟了。雨打芭蕉,他在聽,開悟了。這不是讀書。心地真正淨到的時候,聽人家唱一首歌,開悟了。這個《禅宗集》裏都有。我們明白這些事實,就體會到佛經上所說的,開悟是要心清淨平等,不是說你讀很多東西,不是的,與這個不相幹。所以讀書是什麼?讀書修清淨心,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。如果不讀書,一個小時,你想有多少個雜念?有多少個妄想?一個小時在讀書,這一個小時不打妄想、不起雜念,修定!這些道理只有中國人懂,中國人會用。讀古書是高聲朗誦,確實像念佛一樣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功夫用得純,時間用得長,不定什麼時候豁然開悟。這一開悟,世出世間法全明白了。
禅宗的教學,開的是天才班,上上根人。上上根人不一定要念很多書,這個什麼?講悟性。他聽東西是舉一反叁,聞一知十,這講悟性。有很好的悟性,可以修這個法門。給你講一樣,就知道一樣,甚至於一樣都搞不清楚,這就不能學這個法門。所以一生專攻一門。真正悟了,悟了一切都通了。一切通了,他還是專門這一門。這什麼意思?這是慈悲,這是教學,給初學的人做出榜樣,讓他真正相信,沒有懷疑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麼個道理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所以智慧開了,無法不知,無煩惱不斷,這裏頭再加上無業障不消,統統消掉;無善不備,無衆生不度,能普度衆生。但是衆生得度要有緣分,沒有緣分,菩薩度不了他,爲什麼?他不聽。他跟你學,陽奉陰違,不肯認真去做,這就是沒有緣。所以經教裏常說,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你在佛門皈依了、出家了、受戒了,不一定就是有緣。你沒有受戒、沒有出家,你不是佛門弟子,但是看到佛經這個好處,你依教奉行,真佛弟子,你得受用。
真正得圓滿的受用,古德說得很好,只要具足六個字,你就能得圓滿受用,這六個字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老實人就不會自作聰明,他不會想東想西,你教他怎樣,他就怎樣,老老實實,他不會轉變的,真聽話,真幹。谛閑老和尚的鍋漏匠,他的成就就這六個字。具足這六個字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遇到真正善知識,不肯幹,不聽話,喜歡東西很多,樣樣都想學,學了一輩子,一樣都不通,每一樣學一點皮毛,就是常識。在世間管用,爲什麼?廣學多聞。他的記憶力好,能言善道,甚至於著作等身,這我們都看見過的,現在什麼?學者專家,與了生死出叁界毫不相關。來生?來生肯定還是搞六道輪回。如果心行不善,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還得墮叁途,決定比不上一個老實、聽話、真幹的人,那一種人決定有成就,念佛一定往生成佛,而且往生的品位很高。
我們接著往下面看,「欲明佛智,無不運載」,這個運載就是普度。「運載一切,皆入無余」,就悟入無余涅槃,慈航普度,這叫「大乘」。特別是淨土,淨土叫蓮宗,蓮花化生。蓮花像一只船一樣,你坐在這個蓮花上就走了。那個動力從哪裏來的?從阿彌陀佛來的。阿彌陀佛以他的神力,讓這一朵蓮花落在七寶池裏面。這個七寶池與往生的人有緣,真正發願往生,七寶池就長一朵蓮花,蓮花上刻的有你名字,一點都不會錯。臨終的時候,佛拿這個花來接引你。佛的神力,把這朵花還送到原來蓮花出生的地方,七寶池中。沒有疑慮的,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。如果有疑惑的,對這五種智有疑惑,雖然這個花落在七寶池裏頭,花不開;什麼時候你的疑情斷掉了,花就開了。有開得很快的,明朝的袁宏道,他是生邊地的,但是沒有多久,花就開了,因爲他自己知道,知道自己的毛病,改過、忏悔,花就開了。
「其所運載,無限無際,故名廣智」,大乘廣智,佛用這個智慧能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。無限的,沒有邊際的,叫廣。「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」,這就是大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全知道。他怎麼學的?他開悟了,就從一門學的。古德有說,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。因爲佛法跟世法不同,佛法是一個理,你在一部經上把這個理明透了,一切經都是這一個理,所以一通一切通。一個法門明了了,一切法門統統明了,沒有障礙,包括所有的世間法,你問他,他沒有不知道的,這叫神通;其實不是神通,是自性本具的能量,這個能量非常非常大。
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,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。念力是什麼?起心動念,這是講的阿賴耶識裏面的第六意識、第七識。實際上這個能量是有限的、有邊際的,不是無限無際。科學家今天發現的念力,說念力不可思議,是不可思議,它什麼都知道,佛說它有限。它的局限,宇宙大,局限在虛空法界,虛空法界之外,它不知道;對內,局限在阿賴耶,阿賴耶之外,它也不知道。阿賴耶之外的是性德。所以他不能明心見性,他們所知道的確實是知識,實際上比個須陀洹都比不上。須陀洹可能沒有他們這樣的智慧,但是須陀洹決定不墮叁惡道。雖然他在六道裏頭,沒有出六道,他只是天上人間。人間壽命盡了,生天;天上壽命盡了,到人間來。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就證阿羅漢,他就脫離六道輪回了。所以哲學家、科學家不如須陀洹。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佛經裏頭有哲學、有科學,一定要用戒定慧的方法去修,它真管用;用科學的理論、用科學的方法,不管用,你能夠見到這個現象,但是自己得不到受用。
下面說,「故能廣契群機,悉皆度脫」,這是我們必須要相信的。「如來大悲大智,於諸有緣,無不運載而入涅槃」。一切衆生跟佛菩薩都是有緣人,都是佛度脫的對象。那哪些人叫無緣?不是真的無緣,他迷得太重了,執著太深了,他不相信,這就叫無緣;什麼時候斷疑生信,這個緣就現前。所謂無緣是暫時的,不是真的。當你在迷得重的時候,佛菩薩回避你,不來;你覺悟了,你知道苦了,你想離苦得樂,佛菩薩就來了,緣就成熟了。一切法不離自性,心現識變,哪能說沒有緣?我們跟佛菩薩緣都是平等的,佛菩薩沒有待這個人厚、待那個人薄,沒有。佛菩薩對衆生平等,但是衆生根性有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對上根講大乘,對中根講中乘,對下根講小乘,應機說教。看你的程度,你是小學程度,他就教小學,小學課程教你,你是中學程度他就教中學,你是大學程度他就教大學,完全看衆生程度。這個程度,不像現在學校,你讀多少書、學多少年,不是的,實際上用這個是做比喻,衆生,就是看你的煩惱習氣,很薄,上根人;很濃,下根人,從這裏分的,完全是煩惱習氣。這叁種煩惱,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,這是自性裏頭沒有,全是習性。
根利的人聽到這個,他真放下了,那就是上上根人,知道這個東西不好,不去想它,不再執著了。對另一類衆生,有善根也有習氣,他能夠相信淨土,這個根器是一切諸佛如來最喜歡的,爲什麼?容易得度。勸導他,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。生淨土就得度了,不但得度,圓滿得度,佛歡喜。那你要問,他爲什麼會圓滿得度?到極樂世界,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,不中斷,真叫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你哪有不開悟的道理!你在這個世間喜歡什麼經論,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就是教這個經論。佛不會給你換樣子的,總是教你一門深入。這個一門,沒有期限長短的,一直到你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你就畢業了。這一畢業的時候,所有一切法全通了。這是極樂世界的教學。所以你不要害怕,我程度不夠,到極樂世界,佛講的甚深經典我聽不懂,不要操這個心。佛很清楚,所教給你的,恰好適合你的程度,而且你非常歡喜。
極樂世界,法性身、法性土,永恒不變,這個不可思議。無量壽,人永遠年輕,他也不要飲食、也不要睡眠,這就不可思議,所以他的學習不中斷。你在極樂世界,妄念不會有,雜念不會有,懷疑不會有,又不間斷,怎麼會不成就?而且成就非常快速。極樂世界的人成就了,全都到常寂光去了。常寂光就是自性,回歸自性,與一切諸佛的寂光融成一體。這個時候,你的身、你的心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這才叫真解脫,叫大自在。
「開演是心作佛,是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