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意念在起变化,它是无常的,它不定的。居住的众生念头善,这个地方好,念头不善,这个星球慢慢的它就产生变化。这个变化,大地松散,地壳起大变化,最严重的,这星球爆炸了,这个星球没有了。这个事情几乎每天都有,在天文望远镜里头每天能看到,太空当中很多星球没有了,消失掉;也有很多地方新的星球生出来,出现了。这叫成住坏空。所以成住坏空,在天文里面,天文望远镜里面能看到。这个天空这一块从来没有星星的,突然发现一颗星星,那就是一个新的世界成立了。成、住,坏的时候产生变化,到最后爆炸没有了,就灭了,空了。佛说成住坏空,在今天天文望远镜上证实了,看到了。人有生老病死,跟成住坏空很相应,这个人出生就是成,在这个世间住几十年那是住,到最后生病的时候就坏了,死亡就空了。一个道理,换个名称,对於星球叫成住坏空,对我们人叫生老病死,对於植物叫生住异灭。统统叫无常,无常就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
只有诸佛菩萨他能够知道当体即空,不要等它成住坏空才知道它是空的,现在面对著目前也知道它是空的。知道空的有什么好处?不起心不动念了,起心动念不空。所以为什么把假东西当作真的,道理就在此地,我起心动念了,就把假的当真的,把假的当真就叫做造业。业有三类,有善业、有恶业、有无记业,无记业是说不到善恶,他造了,不能说善,也不能说恶。造作不外乎这三种,我们天天都在干。现在人所做的,不善的业多,不善的业重,善业很少。诸佛刹土,特别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有善、有恶,全都是念头善、不善所变现的。所以,起心动念太重要了。所有一切果报全都是自作自受,这个地方公平到极处。你看,你如果能够知道事实真相,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这就成佛,你在世间过的是佛的生活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,过的是诸佛的生活,我们看不出来。
六祖惠能大师过的也是诸佛的生活,中国历代祖师当中,真正开悟了的,见性了的,没有一个不是过佛的生活。所以他自在,他没有烦恼,他没有业障,他住在世间,充满了智慧。德行、相好,有时候我们粗心大意看不出来,细心观察慢慢就发现了。这个细心,就是清净心、平等心,用佛法的术语来说就是禅定。禅定,大家一定要记住,不是盘腿面壁闭著眼睛那叫禅定。那也是禅定,那初级禅定,刚刚学是要从这地方开始。真正禅定功夫成就了,行住坐卧都是禅定,他坐在这个地方是禅定,走著路也是禅定,跟你说了话还是在禅定。就像释迦牟尼佛,为我们讲经教学四十九年,他在禅定当中。怎么叫禅定?他没有起心动念,他没有分别执著,无论干什么事情,都是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,而做得非常圆满,做得一点缺陷都没有。这是我们讲自性流露,性德现前,没有一点造作,所以他不造业;起心动念就造业了,分别执著就造重业。
於是我们就明白,什么叫修行?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,先学不执著,是真修行;不执著学成功了,再进一步学不分别。不执著是阿罗汉的定,阿罗汉、辟支佛;不分别是菩萨的定,比阿罗汉高。阿罗汉不执著,有分别,菩萨不分别,当然没有执著,再提升,如来的定,就是不起心不动念。我们修行地方叫道场,我曾经问过大家,电视是不是道场?里面所演的五花八门,你面对著它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,电视就是道场。你修什么?你修如来行,修一乘法。天天看电视,看个一年半载你成佛了。这就是说明,无有一法不是佛法,没有说不包括电视。你要不会修的,那个庄严的大庙,大寺庙,大雄宝殿里面塑造的佛菩萨形像,那地方也不是道场。为什么?你在里头分别执著。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这句话说得好,我没有听别人给我讲过。
可是我住在新加坡,新加坡的纳丹总统跟我说过,我跟他很熟,我们很多次见面。这第一次见面,第一次见面他没当总统,那个时候他是新加坡驻美国大使,刚刚从美国调回来。回来的时候竞选总统,还没当总统,跟我在一起吃饭,我们两个人坐在一起。他告诉我,他是印度教,他说我最佩服的是佛教,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。他说出这句话,跟章嘉大师讲的一样,这个人是内行人,不是简单人物。他做总统时间做得很长,前两年才退下来。做总统期间,我们曾经有很多活动,他都参与。像这些重要的开示,我们要掌握住,重实质不重形式。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形式都变质了,学不到东西。所以我非常感激方东美先生,告诉我,佛法在经典里面,不在寺庙。为什么?寺庙的人不学了,只搞形式,没有实质。实质是什么?实质是放下、是看破。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,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实质。你能这样做,你没有离开佛的大道场,这是究竟了义一乘道场。有小乘道场,有三乘道场,这是究竟了义一乘道场。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是一乘了义大道场,这我们要知道。
这是讲到法门,「知之穷尽,故名大乘广智。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」,感是感应。大乘广智能感,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能应,感应道交。「疑是故」,因为你怀疑它,这就叫「不了大乘广智」,你对於大乘广智不了解,你迷了。「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,位分高出」,这是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的意思,这到究竟圆满,所以最上胜智。「今此念佛往生,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」,发是什么?发明,显现出来。「疑是故」,你对它怀疑,这就叫「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」。到这个地方,这都是《会疏》里头所说的。
「上之三说互相发挥」,上面讲的三种说法,「《净影疏》简述其要」,它讲得简单扼要;「《宗要》广演其义」,把这五种智的意思都说出来;《会疏》里面不但把意思说出来,最后会归净土。所以,念老把这三个说法统统抄在此地,给我们做参考,这三个说法我们统统看了之后,解释就清楚了。我们自己要到这些书里头去查,难!得费多少时间你才能找到。他不容易,他花了六年时间,每本书对照来查,再把它抄起来放在一起,成为集注。提供这么多参考资料给我们,对於我们理解《无量寿经》做出最大的贡献。
「经云:以疑惑心者,以不能信了佛智,故生疑惑。疑有四意,以下广摄昙鸾、元晓、峻谛,并兼取憬兴等诸师精意,简化其文字而综述之」。这一段尤其是难,难能可贵,难,他能做到,就变成非常的可贵。我们能不读它吗?能不要它吗?不要它的时候,如何能把我们的疑断除?我们能把这些人东西废弃掉,这是学习的好态度吗?佛门里有,哪一派?禅宗。禅宗主张,初学主张不立文字,不准你看经,不准你听讲,让你参究;等到你大彻大悟之后再看经,再去研究教理。我们有没有能力大彻大悟?没有能力,不能走禅这条路,得走教下。教我的三个老师,他们没见过面,可是三个老师都用同样一句话、同样一桩事情警告我,不能学禅,肯定我不是禅宗的根性。禅是上上根人,我们的根性大约是中下,上都够不到,上上那更遥远了,不是上上根人不适宜学禅。这是早年,我喜欢读《六祖坛经》,看禅宗的语录,三个老师提出同样警告,叫我不要看这个东西。李老师教我学教,方老师教我学法相,就是唯识。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学净土,教我学印光大师;章嘉大师教我出家,学释迦牟尼佛。所以大乘里头,禅难,密也难,密是三密相应,真正清净平等觉,那不是假的。
我们看下面念老所做的综合开示,或者今天一般学术上,他做的报告,佛法有恭敬心,称为开示。他有四段,第一,「一者不信不思议智,故疑但念阿弥陀佛,未必得生极乐」。这个疑惑的人很多,所以念佛人还要加上经、加上咒、加上密,要加上一大堆。为什么?怕单念阿弥陀佛靠不住,这就是怀疑。你看,一句话就点破了。「不知不思议智有大威力,非思量所能及」,这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「一切万法无非自力他力,自摄他摄,千变万化,无量无边」。这是事实真相,《华严经》上一句话,念老说了这么多,《华严经》上说,一切万法无量因缘成就。这个地方也是说无量因缘,说得更清楚,无非自力、他力。自力是因,他力是缘,没有自力,他力帮不上忙,你自力强,他力也强,自力弱,他力也弱。坚强信心念佛求生净土,我们那个心坚强,佛加的力量也坚强。不但阿弥陀佛加持你,一切诸佛都加持你,为什么?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我们发心成佛,一切诸佛都欢喜,一切诸佛都来帮助我们,一点都不假。
自摄,自己摄取,摄取的是法门。我们今天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,我们摄取净土宗的持名念佛。一切经教,我们摄取净宗的《无量寿经》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这样的心是定的,完全符合世尊在大小乘经里头都说,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我们要把心放在一处,这个力量就大了。心要分散了,又想学这个、又想学那个,这心力分散,分散就差很远。老成决定有大成就,从近代的这些大德我们能看到,印光大师的成就。老一代的,我们上一代,无论是学哪个宗派、哪个法门的这些大德,出家、在家,提起印光法师没有不尊敬的。而都会称赞,近百年来,最近这一百年当中,在佛法里头成就的,他是第一人。可是我们知道,印光法师七十岁之前没人知道他。他住在普陀山藏经楼,常住分给他的工作,他管理藏经楼,也就是寺院里面的图书馆,他管这个。所以他有时间念佛,他有时间看经,在藏经楼三十年,不出门,真的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专修念佛法门,求生净土,没有人知道。
到七十岁这一年,有一些学者、大学教授到普陀山去游览,现在讲的观光旅游,遇到他。跟他一交谈,觉得这个和尚跟一般和尚不一样,他什么都通,无论是佛法、儒家、道家,你去问他,他都能够给你解决问题。这些人遇到之后非常欢喜,把遇到这个事情写成文章,在杂志、报纸上发表,他的名出去了。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这么一个高人,到普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