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五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陀山参访的人就多了。以后他离开普陀山,到苏州灵岩山寺去闭关。因为他乡音很重,他是陕西人,在南方说话很多人不懂,所以他不能讲经,讲经人听不懂。一生大概只讲过一次开示,护国息灾法会,在上海,一共八天。他的讲演有七天,最后一天给大家做三皈依,三皈五戒的开示。有一个小册子,老和尚一生,公开就这么一次。多半书信往来,学佛无论在家、出家,你有疑难杂症,你写信提问题向他请教,他给你解答。这些书信就是今天的《文钞》,印光大师的文钞。这《文钞》是什么?「大乘广智」,真正显示了印祖智慧现前,没有问题把他难倒的,有问必答。

  我们读了《文钞》之后,此地讲的五种智,你看印光大师都有,主张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印祖一生的为人,表现出榜样,实际上就他老人家讲的十六个字,四句,那就是印光大师。他说,「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」,这两句是世间法,教你怎么样做人,后面两句,「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」,这是出世间法,劝你作佛去。这个四句话能救世界。敦伦,伦是什么?五伦,敦是敦睦,我们要用真诚的爱心,睦是有亲爱的意思,真诚的亲爱把五伦做好。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,这五样事情做好了,家齐、国治、天下太平。尽分是人在世间尽自己的本分,就是圆满功德。我在哪一个行业,尽自己的本分,不要干涉别人,各人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,互助合作,社会和谐,天下太平。

  我们今天这个行业是教学,释迦牟尼佛,一定要知道他是教育。开悟之后,这三十岁,一生教学,从来没有哪一天缺课的,一方面教学,一方面接受别人来提问,帮助大家解决困难。所以经典,特别小乘,许许多多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琐事。遇到困难向他请教,佛都教他,好像他什么都懂。包括治病,《大藏经》里头有,得病了怎么办?佛教他念咒,你好好的去念,你的病就好了,真好了。这不是什么神奇,不是神通,佛懂得一个人身体,整个身体的结构。病是什么?你这个器官血脉不通了,有障碍,病从这里起来的。所以中国古老的用推拿、用针灸,把你障碍地方打通,恢复正常,你问题解决了。而佛有办法用音声,所以那个咒一定要亲自传,你照他那个念,用音声振动那个部位,把那个地方的障碍让它通达。那个咒是什么意思都没有的,就是那种声音它到哪一个部位,发这个声音是让它振动。这是医术里头非常高明的,都记载在《大藏经》里。我们现在念不管用,念的声音不对,一定要口传。所以,这种用音声治病,就是用咒语治病的,唐朝还有,历史上有记载,唐朝这些密宗大师给人治病用这个方法,它有道理的。用音声,自己发的音声振动某个部位,让它恢复正常,不是迷信,现在的话说有科学根据。释迦牟尼佛都知道,所以智慧是真实的。

  我们要以真诚心在佛法当中去学,最重要的,自己学到之后要真干,要用在生活上。你看五伦,印光大师这个五伦,「敦伦尽分」,尽自己的本分,把它做到尽善尽美,你的功德就具足了。「闲邪存诚」,这是做人基本态度,无论世法、佛法,这四个字做不到,你会失败,你不会成功。闲邪,邪是什么?邪知邪见,最怕的是邪行。闲是防止,就是防非止过,防非止过就是戒律的精神。闲邪存诚,心里头要存真诚心,真诚心是菩提心。无论在家、出家,不管学不学佛,对人都要真诚,要真诚、要恭敬。印光大师他做到了,他一生真的是,这十六个字很像他。这是世间法。出世间法,「信愿持名」,不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八个字浓缩成四个字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真信、真愿就是信愿,这就是无上菩提心。信愿持名,持名就是这个经上讲的一向专念,这往生净土条件具足了。末后「求生净土」。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传心法要,真了不起,这是末法九千年修行的指南针,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学,你绝对不会走错路。

  二十多年前,一九八0年代,我在美国,跟黄念老见了面之后,他劝我在国外建立净宗学会,告诉我这是夏老的意思。夏莲老居士提出净宗学会这个构想,实际上就是过去的莲社,莲社一般人都说那是宗教、迷信,改个名字叫学会。我听了这个很有道理,在美国许多城市讲经,劝大家组成净宗学会,所以在美国跟加拿大,那时有三十多个会。我给净宗学会写了个缘起,缘起里面提出修行五桩事情。不要搞多,多了大家记不住,愈简单愈好,我们修行修什么?就修这五样东西。第一个,最高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佛说的,三条。第一条四句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这是人天法,这不是佛法,做人要做到这样子;人做好了才能学佛,人没有做好,不能学佛,所以这第一条。第一条我们就落实到三个根,这是最近十年,落实到三个根。孝亲尊师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落实在《感应篇》,后面修十善业,叫儒释道的三个根,从这儿来的。

  有这个根才可以学佛,所以第二条是佛法,小乘。第二条只有三句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你看,你要不是具足十善,你没有条件去接受三皈。现在的三皈都是名字三皈、结缘三皈,三皈传授你做不到,没人做到。结个缘吧,阿赖耶识落个种子,什么时候发芽那难说了,可能不在这一生。第三条是大乘,菩萨,四句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劝进行者是化他。你看一共十一句,前面十句都是自度,最后自己成就了要教别人,劝进行者是要教别人。这是我们最高指导原则,得真干才行,不真干没用。

  真正将儒释道三个根落实,从哪里做起?从六和做起,修六和敬。六和敬里头的见和同解,这就是建立共识,共识就是用净业三福,净业三福是我们的共识。换句话说,共识落实在生活,一定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做到。真正做到了就是戒和同修,这个戒就是六和敬,这个六条,见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同住、口无诤、意同悦、利同均,统统可以做到。所以要懂得跟大众相处,跟大众相处不和,这不是佛法,你纵然学得再多,所学非所用,你没用上。和,要记住,我跟别人和,不要求别人跟我和,六和敬慢慢能感化别人,要用时间、要用真诚心去感化。如果要求别人,强别人的时候这做不到的,别人起反感。

  再就三学,三学是修学佛法的最高指导原则,决定不能疏忽,「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」,不能躐等。所有不能成就的,都是没有按照这个顺序,把戒律丢掉了,专门去学习经典。经典讲得天花乱坠,著作等身,自己没做到。变成什么?变成学术,就是佛学。本来学佛,最后走上佛学的道路,偏差了,这一偏差,跟名利挂勾了。这种修学,学得再好出不了六道轮回,行善积德也是人天福报,不能往生,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。所以三学绝对不可以疏忽。

  再提升,六度。最后六度都能做到了,学普贤菩萨十愿,把自己的心量拓开,跟极乐世界完全相应。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浓缩就是十大愿王,展开,十大愿王展开就是四十八愿。净宗跟普贤关系非常密切,本经第二品「德遵普贤」,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。我还听到有人说,夏莲居老居士普贤菩萨再来,不是佛菩萨再来,不可能会集成这样圆满的一个经本。这是末法众生还是有福,才能得到这个本子,没有福得不到。

  净宗学会成立,这个缘起大家都看到,希望我们认真努力,用这五条规范我们行为、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我们决定不违犯。从什么地方开始?从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一定从这儿开始,这就是持戒,逐步再向上提升。如果基础没有,提不起来,决定是假的,往上升只是知识,知识不能算是学问。不可以把佛法变成世间法,这是错误的。

  所以,自摄他摄,首先要讲自摄,我们自己摄取才能够得到诸佛菩萨加持,千变万化,无量无边。「安得以凡夫有碍之情识,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」。这句话语重心长,为什么?现在就有不少凡夫,用他的情识来批评佛法,来批评别人修行。特别是这个会集本,古时候有批评的,没有看到像现在这么严重、这么普遍。这些批评的文字,有人送给我看,我没有看完全,看了一看我就晓得。我统统放在韦驮菩萨面前,韦驮菩萨是贤劫第一护法神,请韦驮菩萨处理,我不问这些事情。我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,全世界的人反对会集本,我受持,我不反对,我受持。为什么?我学佛这么多年,而且一直都在讲经,我对这个本子有认识,这是自力。第二,这个本子是老师交给我的,交给我的时候,当时我就想讲这部经典,还印了三千本。那一年正好韩馆长五十岁生日,我说你发心印三千本,我讲一遍给你祝寿。书本印好了,到台中去见李老师,把这桩事情向老师报告。这是老师在世,我们有任何的想法、做法都要报告老师,徵求老师的指示。

  老师一看说不行。我说为什么?这书都印出来了。他说这个本子议论的人很多,尤其是这些老法师,你年岁太轻,学佛的时间很短,恐怕人家一批评你招架不住,你还是讲别的。所以我们就改讲《楞严经》,这个就没有讲,把这个本子收起来。一直到李老师往生,那时候我在美国,这本子又翻到了,所以印了一万本。因为这个本子很多人没见过,老师眉注的本子,纪念老师,把这个功德回向给老师。这个本子在海外流通,每个人看到都欢喜,找我讲。所以我们讲这个本子,第一次是在美国,在温哥华、在旧金山,这两个地方讲的。可是听的人,那时候有录音带流通,大家都欢喜。所以老师往生之后,这个本子我讲了十遍。

  遇到黄念老之后,他把这个注解送给我,送给我是原始的本子,油印的,油印打字。字都不很清楚,但是能看得出来,很难得,很不容易。油印,我们知道分量不会多,因为蜡纸,一百张之后,蜡纸就模糊了,就不能用了。所以我估计他顶多只有一百多本,不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