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会超过一百五十本。这个本子以后他又修改过。当时我看到很喜欢,我问他,你有没有版权?有版权,那我就自己看看,参考参考;如果没有版权,我说我就帮你翻印流通。他说没有版权,还要我写个序,要我题字,我都照办了。在台湾印了一万册,第一版就印了一万册,精装本,他看了很欢喜。现在这个本子在世界上流通的,那就不晓得有多少,到处都有印,发心的人多,印送的人多,读的人多,学习的人多。虽然有这么多批评,但是这些人没有改变,我带头。我要一改那影响太大了,但是我要一改,真的罪名就落实了,净空法师背师叛道,那这是真的罪名。我只要这一个本子,老老实实一生不改变,一遍一遍的学习。现在年岁大了,其他的经不讲了,来不及了,交给后人去讲去。我往后活一年讲一遍,一生就讲这一部经,就念一句阿弥陀佛,目标就求生净土,其他的什么都放下了。这些争议,我都委托韦驮菩萨去处理,我再不管这个事情。
关於《无量寿经》会集的问题,最近国内我看到一份资料,《幻住答问》,解释得非常清楚。也是有一个人对这个会集本听人家批评,他信心动摇了,向这位法师请教。法师详细给他解答,他这个疑虑化解了,真正发心依教奉行,这很难得。如果对这个会集本有疑问,看看这篇东西有好处。所以我们凡夫,真的是有碍的情识,这个东西很麻烦,怀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。
会集是真正求学最好的一种手段,它不是凭自己妄想造成的,不是的。我们看极乐世界,五种原译本里面都有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四十八愿从哪来的?是会集而来的。阿弥陀佛在因地,没成佛之前,在因地是个国王,闻法欢喜,舍弃国王,发心出家,跟著佛出家了。佛给他起了个法号叫法藏,叫法藏比丘,人非常慈悲,有智慧。他看到十方世界一切佛刹里面的六道众生,太苦了、太可怜了,发大誓愿,想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,早日成佛。向老师自在王如来请教,佛并没有教他什么方法,佛只教他到十方诸佛世界去参学。用现在的话说,到十方诸佛国土去考察、去调研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,建设你自己的道场。他听话,用了五劫的时间,这时间长,五劫的时间,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都看过。不好的地方统统不要,好的地方摄取,就是采纳,最后做成一个总结,这个总结就是四十八愿。所以四十八愿是会集的,会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美好、精华。极乐世界的建造就依这个做蓝图,依这个做依据,极乐世界成就之后,超过一切诸佛刹土,当然超过。一切诸佛刹土的好的、长处它那里全有,缺点极乐世界找不到。所以,极乐世界是会集一切诸佛刹土美好之大成。
我们再看《华严》,善财童子一生成就圆满智慧,怎么成就的?五十三参。五十三参就是参学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考察、去调研,调查研究,好的东西都采取,不好东西都不要,成就他究竟圆满的后得智。在文殊菩萨会上,他得到的是根本智,根本智是无知,般若无知,根本智是无知,就是清净平等觉。清净平等觉得到了,你看,文殊菩萨就叫他去参学,五十三参。五十三参代表什么?代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,你统统接触。孔子说「三人行,必有我师」,每个行业、男女老少统统接触,好的地方你学,不好的地方改正。
这都是做集大成的工作,会集是集大成,不会集怎么成就?关著门自己去想,那闭门造车,孤陋寡闻,这不是求学的态度。求学要广学多闻,撷长舍短,撷取人家的长处,舍人家的短处,这才成就真实智慧。所以,对於如来、对於菩萨,他们的参学我们知道太少。如果你真的明白、了解了,你就晓得他们所成就的是真实的,真实的学问,不是自己闭门造车去想像的,真实智慧。方东美先生读到五十三参佩服到极处,告诉我,真正的学问是这样成就的,你读的这些东西一定要证实;没有通过实验,不是真学问,是道听涂说。所以中国古人提倡,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是把所读的书都证实。这是科学精神,通过检验,检验要真实智慧,不是自己随便去批评。
下面举比喻说,「岂知一面之镜,能现万像」,这是举比喻。一面镜子不大,照到外面的现象,现象全都在镜子当中。「千年积薪,一火烧尽」,薪是柴火,堆积在那里,一千年累积的,很多了,可是一把火能烧尽。这个我们能理解,能相信,不怀疑。「故至心一念称名」,关键在至心,至心是真心。什么是真心?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叫至心。一念,本经告诉我们一向专念,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一个方向,西方极乐世界,一个目标,亲近阿弥陀佛。这样的心去念佛,「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」,念一声佛号,就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「十念必生又何足异」,十念必生是阿弥陀佛说的,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报告,释迦牟尼是为我们转述。所以第六品不是释迦说的,是阿弥陀佛说的。临终一念十念必生,跟这个比喻没有两样。劝我们不能怀疑,怀疑对我们自己的损失太大太大了,这一生能不能成佛,完全在信心。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跟我们讲了六个信,第一个就是信自己,信自己什么?信自己本来是佛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,信自己本性本善。这是先决条件,教学,理论的依据就在此地。如果不信,什么都学不到。
剑桥的麦大维教授来香港访问我,我跟他讲,中国古圣先贤有教育最高的指导原则。他问我是什么?在哪里?我问他,《三字经》有没有念过?他是汉学家,四书、《三字经》都能背诵。我说就是《三字经》前面的八句,是我们老祖宗世世代代,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。第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,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。为什么要教育?要不教他,《三字经》上说了,「性相近,习相远」。性相近,善,本性本善,每个人人性都本善,可是习性不善。人随著年龄长大,慢慢习性养成了,习性如果超过本性,麻烦就来了。所以,教学这个动机就生起来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,你要不好好教,愈变愈坏,到今天不可收拾,没人教了。现在也有人教,比过去还厉害,谁在教?电视在教、网路在教,哪个人不接受这个教育,天天都在受这个教育。电视、网路教什么?教杀盗淫妄,完全教习性,不教本性,他回不了头。所以教育的目的没有别的,如何让习性回归到本性,教育目的在此地。不能回归本性,那就全盘失败了,所以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。
我很感谢麦大维教授,他邀请我到伦敦去,干什么?办学。他都给我想好了,办个「大乘书院」,要我去主持,这个书院属於剑桥大学。很诚恳,我们谈了六个小时,我非常感谢他。但年龄大了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再说,你们学校这些制度框架加在我身上,我不能教。所以他才问起,你用什么方法教?我就讲中国有古老的方法,就是《三字经》上八句话,他都搞懂了、搞清楚了。我说教学要一门深入,要长时薰修,中国自古教学,绝对不能让学生同时学两门功课。为什么?学两门功课他分心,时间、精力都不集中。现在你们学很多可以,为什么?你们求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。求知识很多,你一天开十门功课都可以,知识;智慧不行,智慧是清净心。好多门功课,头脑就乱掉了,知识,这一点晓得,那也晓得,心定不下来。
中国这个教育,是要把心定下来,从小就要养成制心一处。所以中国这个教育,小学童蒙启蒙教育,教小朋友念,念这些四书五经经书。所以一般人反对,小孩什么都不懂,你怎么教这些东西给他?殊不知,用这个东西是手段,目的不是教他记的,不是教他懂的。教他干什么?天天念这个,他就不会胡思乱想,修清净心,是这个意思。至於他能够把东西记住,那是第二个,那是副作用,那不是正的。正的是让小孩恢复他的清净平等觉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在童年保持他的天真烂漫,不要学这些歪聪明,那不是好事情。古人想得多周到,看得多深远,现在人比不上,那是真实智慧。所以背书是修定,小孩怎么学?用这个方法,又修定,心又清净了,你看又把东西记住了,一举两得。但是要晓得,两得有宾有主,清净心是主,记住这是副作用,附带的,这不是主。
所以十三、四岁智慧开了,那个时候上学,老师讲解。古人读书乐,不像现在读书好苦,读书快乐。到讲解的时候,不要书本,书本都背出来了,问你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都知道,背得那么熟。中国古人这个书本它是符合科学精神,它一面十行,每一行二十个字,不管哪个地方刻版都一样的,没有标点符号。所以天下不同地方刻的书,问他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,大家都一样,这就是科学。不像现在,版本印出来,不同版本你讲第几行就不一样,这很不方便。老师背过来的,都会背,学生也会背,所以讲学的时候不要书本,你看多自在!你要没有背过的,你就没有资格参加这个讲席,人家讲的时候你听不懂,必须统统背过。讲《论语》,所有听众《论语》都背过,他听得才有味道,那个听了能开悟。看文字分心,他不看文字,叫一心专注,会开悟。五祖忍和尚给惠能大师讲《金刚经》,不要经本,不要经本他专注,要经本,看字分心。只有专注,某个地方一触动,豁然大悟,就开悟了。中国的方法真妙!一般人不知道,这个方法是印度、中国独有。西方没有这个方法,西方确实广学多闻,他只懂这个,其他的他不知道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