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叫羊毛塵,羊毛細。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,兔毛塵,兔毛更細。兔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水塵,這肉眼看不見了。水有密度,但是它的密度不很大,在顯微鏡下看這個水的時候,能夠看得出來有很多空隙。這一粒微塵在那空隙可以自在的往來,沒有障礙。水塵還能分,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。金是金屬,金銀銅鐵,這個密度雖然很大,還是有空隙,這一粒微塵自由通過,它沒有障礙。那金塵還能分,金塵再分七分之一,叫微塵,佛經上講的微塵,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。佛這個說法,這個微就是佛家講的微塵,可能是現在我們講的原子。原子,肉眼看不見,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,看到這麼小的東西,看得清清楚楚。
八十年前發現原子,當時的科學家以爲這是物質最小的單位。可是這八十年來,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,儀器日新月異,最先進的儀器出現了,原子也能夠分裂,把它打碎看看是什麼,看到裏頭有原子核、有電子、有中子,這樣組成的。把這個東西統統分開,再各個擊破,發現粒子,基本粒子,誇克。這就是佛經上講的色聚極微,色是物質,物質聚集在一起,但是它很小,叫色聚極微,它能分。再分就分成極微之微,就不能分了。再分什麼?物質沒有了。這個東西被科學家找到了,佛叫極微之微,科學叫微中子。這最小的,它不能分了,再分沒有了,微中子。微中子多大?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,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,這麼小,也就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,這麼小的東西發現了。他們還是把它分裂、分開了,統統沒有了,跟佛所說的,物質沒有了。物質沒有,是什麼東西?看到什麼?看到是意念波動的現象。科學家這就明白了,物質是什麼?物質是意念波動産生的現象。所以他們的結論,說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是假的,是意念産生的幻相,它存在的時間,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
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實際上就像看電影一樣,它單獨一個決定看不見,許許多多幻相重疊在一起,讓我們産生幻覺,以爲它真的存在,殊不知全是假的,沒有一個是真的。這個就是什麼?非有非無,你不能說它有,不能說它沒有。你說它有,根本不存在,它那個時間太短了,我們眼睛看不到,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辦法接觸到。意是想,你想都想不出來,六根緣不到,它速度太快了。我們舉個比喻,譬如我們看電影,現在電影用數碼,對我們講有困難,它太快了,老式的電影對我們很合適,老式電影是用幻燈片。我這個是從前電影的幻燈片,這幻燈片裏頭每一張都是獨立的,沒有相同的。在電影放映機裏面,鏡頭打開把這一張照片照到銀幕上,再關起來,再打開換第二張。速度多快?一秒鍾二十四張。就是說一秒鍾二十四張幻燈片重疊在一起,我們看到了。如果單單它一張,我們能感覺到有個光亮一下就沒有了,這光裏頭什麼東西不知道,只看到一閃就沒有了。
現在佛告訴我們,我們現實的環境裏面,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,不是二十四,二十四,我們就沒有辦法了,我們就應付不了。現在事實真相擺在面前,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,你怎麼會知道它是假的?佛菩薩厲害,他們知道。大乘經上有,什麼人知道這個現象?佛說八地以上。那這就是一個鐵的證據。八地以上菩薩有多少,他們統統見到了。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把佛也算進去,總共五十二個階級,這五十二個階級就是禅定淺深不同。十住菩薩,禅定功夫淺;十地,禅定功夫深。你想想修行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到十地。十地裏面第八地,第八地上去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五個位次。五十二個層次,最高的五個層次都看到,甚深定功!他們的眼睛能夠捕捉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,他能捕捉到。這是科學!說明大乘經是什麼?最高的科學、最高的哲學。他不是用今天這些機械、儀器的方式,他不用這個東西,完全用內證。我們就相信了。
佛怎麼知道的?佛那時候沒有科學,沒有這些儀器。這是科學家所說的,人類古時候有一種本能、有一種智慧,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現在我們這個本能失掉了。沒錯,本能就是自性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性本善,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這善是贊美。這個本善裏頭包括佛經上所說的智慧德相,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,這善!善是這個意思。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人類有一種本能,人本來是成佛,只要你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就全都知道了,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統統現前。整個宇宙所有現象心現的,真心能現。惠能大師開悟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全是自性所生所現,一點都沒錯。凡夫因爲一念不覺,從真起妄,妄就是阿賴耶,阿賴耶叫妄心。妄不離真,妄是依真而起,但是這個妄,它就能變,所以識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。這變就是什麼?就變成幻、變成夢境了。真心所現的不是夢也不是幻,那是一真法界,諸佛實報莊嚴土。這總得要知道、要明白。所以妙觀察智能觀察到這個境界。八地菩薩的妙觀察,對宇宙的源起、萬法的出生、我從哪裏來的,看得清清楚楚。你怎麼迷的,佛菩薩知道如何幫助你慢慢回頭、慢慢放下,完全回歸自性,那你就成佛了。這不可稱,它太深了。
底下,『大乘廣智』,「大乘廣智者,是平等性智」。轉末那識,就是第七識,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。「此智廣度」,廣度衆生,「不同小乘。謂遊無我,故無不我。無不我,故無不等攝」。這個無不等攝的意思,是悉皆平等攝受,這就是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。末那是執著,不執著了,是一體。一體,這就廣大!從一體裏面就生慈悲心。這個慈悲心,中國五倫裏頭講的父子有親,這種親愛是自性的性德,一切衆生真心裏頭本有的。如果明心見性,大慈悲心現前,這個大慈悲心普度一切衆生。一切衆生是自己真心所現,就是心性變現的,他全知道了,度衆生原來就是度自己,害衆生原來就是害自己;害衆生永遠迷惑,度衆生永遠覺悟。現在的人迷而不覺,他心目當中分自分他,所以,他做出來的事情,損人利己,不擇手段。他錯了,完全錯了,跟性德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。所以,這個智是廣度,平等廣度,不同小乘。小乘只度自己,不度別人,沒有慈悲心、沒有菩提心。謂遊無我,因爲轉識成智的菩薩,也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在相宗叫轉識成智,在性宗叫明心見性。同一個階級、同一個層次,名詞不一樣,事實完全相同。明心見性,心量拓開了,知道什麼?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。所以無我,故無不我。無不我,沒有一樣不是我,遍法界虛空界大到虛空法界小到微塵都是我,是一體。無二無別,故無不等攝。一切法,一切衆生平等攝受。
「以此同體智力」,到這個時候真正承認了是一體,真正是入不二法門。宇宙之間沒有二只有一,只有同沒有異。「普載無邊有情」,這個載是比喻,像車一樣,普載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統統都載。無量無邊無數的有情衆生,「皆令同至無上菩提」。沒有一點私心,大公無私,都幫助一切衆生個個成就無上菩提。這就是佛度衆生一定是圓滿的,不會把你帶到中途他就不管你了,不是的,一定幫助你成妙覺如來。你做到、你修到等覺菩薩,他還是照顧你。到妙覺就圓滿,到妙覺回歸自性。自性在哪裏?自性看不見,科學儀器也偵測不到,它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就在當下。因爲它不是物質、它也不是精神,所以科學儀器再靈敏的電腦都偵測不到,它沒有這個現象;它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這些儀器對它束手無策。「是故名爲大乘廣智」,這廣大沒有邊際,智慧。
最後,「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,正是如來大圓鏡智。始轉本識,方歸心原」。本識,《佛學大辭典》有這個術語,阿賴耶識有十八個名字,本識是十八個名字之一。爲什麼叫它本識?「是爲有爲無爲一切法之根本」,所以叫它做本識,一切有爲無爲法的根本。這樣子,方歸心原,就回到自性,這心原就是自性。「一切種境,無不圓照」。世出世間一切法圓滿照見,現在講所有一切空間維次都化解了。科學家現在承認,確實有空間維次的存在。就好像我們現在電視的頻道一樣,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頻道,不是在同一個頻道,你見不到,同一個頻道你見到,不同頻道你見不到。我們在不同維次的空間,見不到的。如果空間維次突破,統統見到了,這世界不是這個樣子。佛菩薩心目當中沒有空間維次,那空間維次怎麼來的?應該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裏頭産生的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放下了,空間維次就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從這裏細心去體會就明白了,回歸到本源,就是明心見性、就是成佛,成究竟圓滿的如來。一定要把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,你本來是佛,你無所不知,你無所不能。你能放下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放不下,也不錯了,你是大菩薩;還有分別,不錯了,距離佛不遠了。如果還有執著,那你就是凡夫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六道很苦,真苦。
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時代,可以說吃盡了苦頭,在曆史上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苦。什麼原因?造的業太重了,全是迷惑。以中國古人的標准來說,中國在幾千年一直到滿清,到滿清末年,沒有不教仁義禮智信。仁義禮智信就是佛法的五戒,這是屬於道德,做人沒有不遵守的。所以社會怎麼樣亂,它不離譜,還像個樣子。今天這五個字全沒有了,全沒有是大亂,那就苦不堪言,社會動亂、居住的環境地球災變異常,很可怕,地球會毀滅。怎麼毀滅的?是我們不善念頭所感的。你以這五個字來說,現在的社會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這五個字全沒有了。這五個字在佛法裏頭是五戒,仁是不殺生,義是不偷盜,不占人小便宜,禮是不邪淫,智是不飲酒,信是不妄語,五戒。現在社會五戒全沒有了。過去不管怎麼樣,心裏頭沒有,表面還維持住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