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棄惡向善、改邪歸正,這叫真善知識。如果你不幸被他們同流合汙了,那你不是度他,是被他們度了,度去了。

  我出家,給我剃度的這個法師,年歲很輕,小我一歲,他已經過世多年了。當時是臺北圓山臨濟寺的住持,知道我有出家的這個意願,兩個月當中派人來找我找了九次。我看他很誠懇,我答應了,禮請他做和尚給我剃度。我提的條件,我要走講經這條道路,這寺廟裏面,寺廟的法會我不參與,經忏佛事我不參與。我在寺廟只參與早晚殿,其他的我統統不參與,我學經教、學講經。他統統答應我,這個難得。所以一個人成就,沒有護法的緣就完了。你想我這個條件,哪個寺廟收?沒有一個寺廟會收的,就是他收了。可是到第二年怎麼樣?他還俗了。常常跟他貼近的一個信徒,女衆,他是福州人,那個女孩子也是福州人,太親密了,第二年結婚去了,還俗了,不可思議的因緣。他一還俗,我在這個廟裏就住不成了,廟裏換了住持。住持對我也很好,他就是勸我放棄學經教,希望我做經忏佛事,學著主持法會,就搞這個,他非常喜歡,對我也很照顧。可這不是我出家的目的,我怎麼去搞這個東西?我出家是章嘉大師決策的,而且教我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,沒有做過法會,也沒有做過經忏佛事,這經典上找不到。這些東西,後來祖師大德們搞的,佛那個時代沒有,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也沒有。

  經忏佛事從哪裏興起?以前有個老和尚,道安老和尚,臺灣的,也是長我一輩的,高僧大德。我向他請教,這經忏佛事怎麼來的?什麼人搞出來的?他想了想告訴我,應該是唐明皇。爲什麼?唐明皇寵愛楊貴妃,幾乎亡國,引起安祿山的造反,郭子儀這批將軍把這個動亂平定了。每一個戰役,軍民死傷都很多,所以平定之後,唐明皇就在每一個戰場都建個寺廟,叫開元寺。這個寺廟做什麼?就是追悼、超拔這些死難的軍民,他帶頭幹的。這個頭一帶,在當時這達官貴人、大富長者,他們家有人過世,就請和尚去念經,就這麼來的。但那是少數,附帶的,也不是普通人,都是有地位這些長者才能夠邀請。應該就這樣演變下來的,道安法師說得很有道理。

  以前沒曾聽說過,現在喧賓奪主了,把這種超度法會做寺廟主修的,經教沒有了,這就使佛陀教育變成了宗教。佛教本來是佛陀的教育,不是宗教,中國古時候稱爲佛家、儒家、道家,這樣稱的。佛教稱宗教,宗是禅宗,宗門,其他的九個宗派都叫教下,宗門、教下,簡稱宗教,跟我們現在宗教的這個意思完全不一樣。宗門、教下教學的方式完全不一樣,宗門是開了悟之後才學習經典,教下不講開悟,一入門就學經典,由淺而深,像現在一樣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。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是這個方式,你看,阿含就是小學,方等就是中學,般若就是大學,法華是研究所。確實是由淺而深,一步一步向上帶上去的。禅宗是特別法門,對什麼?上上根器的人,他不需要學這些東西,他一下就學到最高的。但是,不是上上根人,佛是不許可你躐等,你要按次第;你要是躐等的話,佛不教你。真正上上根人那是例外的,那特殊的,這就是特別天才,天才學生,開特別班。

  淨宗這是了不起,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,什麼樣根機都能攝受。方法極其簡單,但是道理很深,所以這個法門易修難信。學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原因在哪裏?信心不足,信心不清淨,百分之九十九的信,還有一分懷疑,那就是障礙。實在講,修淨土的人,半信半疑是一半以上,但是他有好處,跟淨宗結了善緣,種了善根。來生後世有緣遇到,善根成熟,一定繼續修行,也許就成就了。你問什麼時候成就?什麼時候不懷疑,就成就了。完全相信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放下名位,放下財富,放下美色,你決定得生,決定成就。這叁樣有一樣放不下,還是要墮叁途,這個沒有辦法。叁途沒有人設計,沒有人打造,完全是自己業力變現的。

  所以妙觀察智知道衆生根性樂欲,「以無礙辯才,說諸妙法,令其開悟,獲大安樂」。這是菩薩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。平等性智,是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。末那識是染汙識,非常嚴重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我見,就是有我,執著有個我;我愛,這是末那識的,我愛是貪;我癡是愚癡;我慢,傲慢是瞋恨的核心。所以,貪瞋癡是跟我同時來的,叫俱生煩惱。迷了之後,從自性裏變成一個妄心,就是阿賴耶。阿賴耶的叁細相,就是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這裏面的根就是我見。所以大乘法裏頭,諸法無我,連小乘叁法印都講,講無常、無我、涅槃。

  末後一個「成所作智,謂如來爲欲利樂諸衆生故,普於十方世界,示現種種神通變化,引諸衆生,令入聖道,成本願力所應作事」,這叫成所作。成所作是前五識,眼耳鼻舌身,你看凡夫用這個造業,這是造業的工具,後面的指揮官是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的妄想,前五識的造作,造善業,叁善道受報,造惡業是叁惡道受報。前五識它是聽指揮的,它自己沒主意,完全聽命於第六跟第七。第六的造作,第七的執著,第七是自私自利,第六的主意多、妄想多。第七識的執著很單純,就是執著我,一切都能放下,我不能放下。這一段,《叁藏法數》,《成唯識論》裏所說的。

  後面還有一段,都值得參考,這是法相宗的,是《佛學大辭典》裏面節錄的,講得也很好,可以合起來看。「法相宗所立如來之四智。凡夫有八識」,到成佛了,轉八識爲四智,這裏頭這個轉講得很清楚。第一個,「大圓鏡智,轉第八識者。如有漏之第八識」,這個漏是煩惱的代名詞,就是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就叫有漏。這古人的比喻,譬如一個器皿,我們這個杯子,茶杯,如果它漏,破損了,有漏,裝水進去它就漏掉了。這些祖師大德就用這個做比喻。這是什麼?這是自性,裏面裝的是什麼?無量的智慧、功德、相好,都裝在裏頭。因爲有煩惱,全漏掉了、漏失了,取這個意思。所以,漏是煩惱的總代名詞。我們把智慧漏掉了,把德能漏掉了,把相好漏掉了,這些都不能現前,這自性本有的。其實漏是個比喻,不是真漏掉了,是比喻。你有了這些東西,自己的性德不起作用了,我們叫迷了自性。迷了自性,四智就變成八識,它還是起作用,起的作用是八識。如果無漏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,統統放下,沒有了,它起的作用就這四種智慧,大圓鏡、平等性、妙觀察、成所作,跟諸佛如來果地沒有兩樣。

  所以學佛,連這些東西不是真正懂得,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,剛才,這是祖師說的,這叁樣東西,高名、厚利、美色,這叁關你過不去。你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曉得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這些名聞利養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而且時間非常短暫,你一生能活多少年?你得到這些享受,認爲不可一世。唐太宗是個最好的例子,享受多少年?二十叁年,貞觀只有二十叁年,他是二十七歲做皇帝,五十歲走的。這叁樣東西他都得到,地位得到了,皇上;財富得到了,富有四海;美色得到了,享受不過二十幾年。最後到哪裏去?地獄去了,你說多可怕!這是個好皇帝,在曆史上非常有名的,大家尊敬的。前年年尾他離開地獄,把這個消息透出來,要不然我們怎麼會知道?告訴我們地獄苦,告訴我們他所造的罪業,爲什麼墮地獄?殺人太多。奪取政權的時候,那是隋朝滅亡,群雄起義,他也是其中一個,把別人都打敗、都消滅,再統一國家。他十六歲帶兵打仗,打了十幾年,因爲這個罪業,殺人罪業,墮地獄了。爲國家民族做了一樁好事,就是編《群書治要》,這是他一生當中第一樁好事,最輝煌的好事。也是因爲這個書,我們現在重印,他離開地獄。好事不是白做,他沒有其他功德能幫他離開地獄,只有這一樁。這是什麼?教育,教育的大根大本,「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」。

  有漏的第八識「變依正二報而持有情之身」。這就說明了,我們今天講宇宙從哪來的?萬物從哪裏來的?人從哪裏來的?第八識變的。第八識變依報,依報是環境,就是宇宙、萬物,正報就是自己的身體。能變,它還能持,能持是讓這個假相延續若幹年。雖然這個相刹那刹那在變化,是無常的,但是有個相似相續相,它存在。到覺悟了,這個相就沒有了,迷的時候有。「此智變如來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,猶如大圓鏡中現一切之色像,故名大圓鏡智」。這個大圓鏡智名從這來的。「緣境無邊,照法界之事理,故又名一切種智」,大圓鏡智就是一切種智,「即如來萬德之總本也」。一切種智、大圓鏡智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圓滿現前,迷的時候叫做阿賴耶識,覺悟的時候就叫大圓鏡智,或者叫一切種智。這是自性,如來是從性上講的,自性本具萬德的根本,大根大本。後面叁個是它起作用,從本起用。

  第二個,「平等性智,是轉第七識者」。要跟第七識相反,你看,第七識第一個我見,你把我見放下去,我見沒有了,「無我平等之理」就現前,「於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之智」,大慈大悲就生出來,自然生的。只要你有我,大慈大悲你永遠不會生,爲什麼?那是個障礙,真正無我。什麼是我?遍法界虛空界是我,要懂這個意思。好比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,我們人的身體什麼東西組成的?細胞。一個人的身上大概有多少細胞?科學家告訴我們,大概是五十兆,單位是兆。有五十兆的細胞,這五十兆的細胞個個都是我,平等的。不能說,我這腦細胞是我,其他都不是我,腦最重要;或者是心,我說心細胞是我,其他都不是我,那就壞了。要知道全體是我,這就對了。這跟大乘經教佛所說的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個話說得好,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。

  平等智現前就把第七識打破了,第七識是自私,不平等,有我,我總比別人強一點。早年老師講經,講到這些話的時候,老師舉例子說,他說你看街頭乞丐,那個時代還有乞丐,在街上討飯的。這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