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在人類當中地位最低的,沒地位,沒有財富,到最低的這個階層就是乞丐。你看看他,他還是有傲慢。富貴人家,那個時候還沒有汽車,我們小時候抗戰期間,沒有叁輪車,有黃包車,人力車。那個拉車的也很可憐,比乞丐好一點。主人有財富,他那個黃包車裏面裝飾就很美。乞丐看到這個富人從他面前過,他什麼態度?哼一聲:有什麼了不起,不過是有幾個臭銅錢而已!你看,他還是傲慢,他不平。所以,我慢是俱生煩惱。只要有我,總覺得自己還不錯,還覺得別人比不上自己,連乞丐都有這種心態。這是大障礙,一定要把它轉過來。
怎麼轉?無我,無貪,愛沒有了,貪愛沒有了;無瞋,傲慢、嫉妒沒有了;無癡,愚癡、疑惑沒有了。疑是癡的核心,慢是憎恨的核心,所以五毒把這兩個又拈出來。從瞋恚裏面把傲慢提出來,從愚癡裏面把懷疑提出來,貪瞋癡慢疑,叁毒說成五毒。其實叁個就夠了,統統都包了,懷疑在愚癡裏頭,傲慢在瞋恚裏頭。所以,說叁、說五都是一個意思。我們能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,平等性智則現前。我們常說平等對待,下面是和睦相處。平等從哪裏來?轉末那就平等現前,就真平等,轉不過來就沒有平等。平等性智現前了,你看到一切法都是一體、一如,真正入不二法門。
第叁,「妙觀察智,轉第六識。妙觀察諸法之相,而施說法斷疑之用之智也」。這個就非常明顯,妙觀察是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,平等性是大師所說的放下。你看得破你才能放得下,你放得下你才能看得破,不在這上下功夫,你怎麼能轉?相宗,凡夫成佛就是轉識成智,而且告訴我們,轉從哪裏轉?從六、七轉,六、七是因,五、八果上轉。所以五跟八,就是大圓鏡跟成所作,不要去理它,六、七轉了,自然跟著轉了;六、七不轉,你想轉它轉不動,它在哪裏你也不知道。所以八識,六、七是因,從這開始,五、八是果,修因證果。
妙觀察,觀一切法皆無所有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」,有爲,有造作的,有生滅的,「如夢幻泡影」,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的。說「如露亦如電」,這是講存在的時間很短,像閃電,一下就沒有了;像露水,露水是比喻相續相。電是表示它的真相,真相我們知道,真相它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我們沒辦法覺察到,那叫無常,那叫如電。我們看到現前這個現象,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相似相續相,這叫如露,像露水一樣。存在時間不長,太陽出來就沒有了,露水就沒有了。太陽比喻什麼?智慧,智慧一開,這境界相沒有了。
阿羅漢放下見思煩惱,六道輪回沒有了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四聖菩薩,四聖法界,把起心動念放下,十法界沒有了,他往生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裏頭,無始無明的習氣斷幹淨了,實報土也不見了,回歸常寂光。常寂光什麼都沒有,叁種現象都不存在,所以告訴你萬法皆空,這是事實真相。但這個空不是講無,不能當無說,如果把空當什麼都沒有,這個解錯了。它是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什麼都能現,能生、能現、能變,真的沒有。可是你要知道,它所生、所現、所變的也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你把它當真,全錯了。這才叫回歸大圓鏡。
「成所作智」,你看,「轉眼等五識」,眼耳鼻舌身,「爲利一切凡夫二乘類」,這一類的衆生,「成種種變化事之智」。千變萬化,真有能力隨衆生心,衆生想什麼,就能現什麼,就能變什麼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《楞嚴經》上講隨心應量,衆生心有感,佛菩薩自然就現,從常寂光裏現。常寂光在哪裏?就在面前。所以它所現的這些現象,《楞嚴》說得好,叫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從哪裏現的?就在現前。爲什麼?現前是常寂光。常寂光裏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它是本體,真正是宇宙萬有的本體。這個本體,科學沒有辦法,哲學也沒有辦法,決定達不到。佛說唯證方知,這個證就是放下,放下你就證得,你就見到了。科學、哲學沒放下,他一放下,立刻就證得。所以,如來能夠現化身,能夠現化土,就是境界,「及諸神通所作,皆智之作用」,就是成所作智的起用。
下面,「不思議智者,是成所作智。此智能作不思議事」,這成所作智。把第六、第七轉了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,那就是如來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的工具,我們說神通妙用。這裏舉幾個例子,譬如「一念稱名」,這是要變個身體,衆生能看見。這個身體是佛身、菩薩身,不定是什麼身,肯定是隨著衆生善根福德因緣而現的身,因爲佛菩薩現身沒有起心動念。如果衆生有感,佛菩薩收到這個感應,收到這個信息,馬上想想我要現什麼身,那他是凡夫,他墮落了,爲什麼?他起心動念了。你要記住,法身菩薩證得叁不退,他永遠不會退,永遠不會退也就是說他永遠不會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就不在常寂光了,就在實報土。如果他還有分別,他就到十法界裏面,十法界的菩薩、佛,他退到這兒去了。如果再有執著的話,他就變成凡夫了,那又回到六道來了,沒有這個道理。他決定叁不退,換句話說,現身說法沒有起心動念,這一點一定要知道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,住世八十年,示現的八相成道。這八十年,從入胎到圓寂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給諸位說,沒有。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做這麼多的事情,妙,叫妙用,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說的「隨緣妙用」。世尊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,沒有起心動念,怎麼說出來的?衆生有感,佛從自性裏頭自然流出來的。所以,願解如來真實義,靠我們頭腦去想,能不能解?不能。你用思惟想像這個怎麼講,是你自己解釋的,不是佛的解釋,你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什麼時候知道佛的意思?其實,佛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意思,到你也不起心不動念,佛證的是個自性清淨心,你證的還是這個自性清淨心;這個自性清淨心流出來的功德,佛流出來的跟你自己流出來的是一不是二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,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古佛所說的,他沒有在古佛上面多加一個字,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佛法真正的終極目標是什麼?就是明心見性。
我早年離開臺中到圓山去出家,老師大概在講經上提到,說你們跟我十年,什麼都沒學到,學到的人走了。老師說這個話,所以有幾個同學就到臺北來找我,他說只有你走了,你學到什麼?來問我。我說我學跟你們都在一起,老師沒有特別教我,老師教學大家都在場。我說也許有一點可能,那就是你們都是臺中人,今年學不會還有明年,明年學不會還有後年。我跟你們的心態不一樣,我到臺中來做客的,我離開可能不會再到臺中來。所以我用的精神跟你們不一樣,心態不相同,這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原因。我是真聽、真學,不敢懈怠,聽經的時候專注。既然大家問,我也做個報告,我記得我畫了一張圖,這些資料不曉得能不能再找到。我那個圖就是畫往生極樂世界,送給老師看,老師把我畫了一個箭頭,那個箭頭指到什麼?明心見性。淨宗是到達極樂世界之後,求證明心見性,這才是真正圓滿的目標。往生不能見性不行,那最後的目標沒達到。
所以,成就所作的智慧,不是煩惱,這個智慧能做不思議的事,就是真正幫助一個人覺悟,這叫不思議的事。幫助一個人明白、回頭了,轉惡爲善,轉迷爲悟,轉凡成聖,這叫不思議。最低的層次是轉惡爲善,最高的是轉凡成聖。佛教人教什麼?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太難了,這個世間障緣太多,步步都是陷阱,能不墮落嗎?我們沒有能力在這個世間成就,也就是說,這些障礙我們沒有能力不受它幹擾。所以只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到極樂世界,那邊什麼障礙都沒有,這經上給你講得清清楚楚,決定沒有一句話是妄語。換一個環境,那個地方阿彌陀佛親自教學。阿彌陀佛我們認識他,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,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我們要親近一尊佛陀,能夠親近佛中之王的這樣一個佛陀、一個老師,到哪裏去找?這個機會多難。
還要記住,就在這一生,這一生你要去不了,又完了,來生後世,是的,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。李老師說了一句話說得好,這一生不能成就,下輩子是長劫輪回。不知道多少劫的輪回,你才有機會再碰到一次。如果你有這種警覺心,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會把這次的機會抓緊,絕對不放松,我這一生決定成就。自己一定要想定著,這一生不成就,就沒有機會了。機會不是真的沒有,後頭還有,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,你在輪回、叁途不曉得要受多少苦難,這是事實真相。
這部經、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,這是究竟圓滿的四種智,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每一句都達到究竟圓滿。所以「一念稱名,永滅多劫重罪」。過去、現前造很多罪業,不要害怕。你害怕,不知道名號功德你害怕,你要明了,你一點都不怕。爲什麼?至誠心一念佛名,就能夠滅經上講的「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,這佛說的。問題,得相信,你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。所以前面這麼長一大段的經文,都在講信心,這個信真難!信爲道元功德母,你有一點點懷疑,功德就摧毀了。
現在科學家對於地質調查提出很多報告,我們看了這些報告。科學家認爲,現在地質會有産生變化,好像松散了,板塊松散了。板塊松散就有可能山會倒下來,地會陷下去。這個原因,在經上所講的就是懷疑。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大家信心失掉了。信心對自己是免疫能力,我們一般人講的是抵抗,抵抗疾病的能力。信心沒有了,我們的抵抗力沒有了,免疫系統消失了,你就很容易感染疾病。我們居住的地方,如果我們的信心沒有了,這個地就不堅固了。你看,《地藏經》上講堅牢地神,地是堅牢的,我們因爲懷疑,這個地不堅固了,也不牢靠了,地會沈到海底,山會倒下來。五種煩惱貪瞋癡慢疑,最可怕的還是懷疑,人要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