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三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弃恶向善、改邪归正,这叫真善知识。如果你不幸被他们同流合污了,那你不是度他,是被他们度了,度去了。

  我出家,给我剃度的这个法师,年岁很轻,小我一岁,他已经过世多年了。当时是台北圆山临济寺的住持,知道我有出家的这个意愿,两个月当中派人来找我找了九次。我看他很诚恳,我答应了,礼请他做和尚给我剃度。我提的条件,我要走讲经这条道路,这寺庙里面,寺庙的法会我不参与,经忏佛事我不参与。我在寺庙只参与早晚殿,其他的我统统不参与,我学经教、学讲经。他统统答应我,这个难得。所以一个人成就,没有护法的缘就完了。你想我这个条件,哪个寺庙收?没有一个寺庙会收的,就是他收了。可是到第二年怎么样?他还俗了。常常跟他贴近的一个信徒,女众,他是福州人,那个女孩子也是福州人,太亲密了,第二年结婚去了,还俗了,不可思议的因缘。他一还俗,我在这个庙里就住不成了,庙里换了住持。住持对我也很好,他就是劝我放弃学经教,希望我做经忏佛事,学著主持法会,就搞这个,他非常喜欢,对我也很照顾。可这不是我出家的目的,我怎么去搞这个东西?我出家是章嘉大师决策的,而且教我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,没有做过法会,也没有做过经忏佛事,这经典上找不到。这些东西,后来祖师大德们搞的,佛那个时代没有,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也没有。

  经忏佛事从哪里兴起?以前有个老和尚,道安老和尚,台湾的,也是长我一辈的,高僧大德。我向他请教,这经忏佛事怎么来的?什么人搞出来的?他想了想告诉我,应该是唐明皇。为什么?唐明皇宠爱杨贵妃,几乎亡国,引起安禄山的造反,郭子仪这批将军把这个动乱平定了。每一个战役,军民死伤都很多,所以平定之后,唐明皇就在每一个战场都建个寺庙,叫开元寺。这个寺庙做什么?就是追悼、超拔这些死难的军民,他带头干的。这个头一带,在当时这达官贵人、大富长者,他们家有人过世,就请和尚去念经,就这么来的。但那是少数,附带的,也不是普通人,都是有地位这些长者才能够邀请。应该就这样演变下来的,道安法师说得很有道理。

  以前没曾听说过,现在喧宾夺主了,把这种超度法会做寺庙主修的,经教没有了,这就使佛陀教育变成了宗教。佛教本来是佛陀的教育,不是宗教,中国古时候称为佛家、儒家、道家,这样称的。佛教称宗教,宗是禅宗,宗门,其他的九个宗派都叫教下,宗门、教下,简称宗教,跟我们现在宗教的这个意思完全不一样。宗门、教下教学的方式完全不一样,宗门是开了悟之后才学习经典,教下不讲开悟,一入门就学经典,由浅而深,像现在一样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。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是这个方式,你看,阿含就是小学,方等就是中学,般若就是大学,法华是研究所。确实是由浅而深,一步一步向上带上去的。禅宗是特别法门,对什么?上上根器的人,他不需要学这些东西,他一下就学到最高的。但是,不是上上根人,佛是不许可你躐等,你要按次第;你要是躐等的话,佛不教你。真正上上根人那是例外的,那特殊的,这就是特别天才,天才学生,开特别班。

  净宗这是了不起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什么样根机都能摄受。方法极其简单,但是道理很深,所以这个法门易修难信。学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原因在哪里?信心不足,信心不清净,百分之九十九的信,还有一分怀疑,那就是障碍。实在讲,修净土的人,半信半疑是一半以上,但是他有好处,跟净宗结了善缘,种了善根。来生后世有缘遇到,善根成熟,一定继续修行,也许就成就了。你问什么时候成就?什么时候不怀疑,就成就了。完全相信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,放下名位,放下财富,放下美色,你决定得生,决定成就。这三样有一样放不下,还是要堕三途,这个没有办法。三途没有人设计,没有人打造,完全是自己业力变现的。

  所以妙观察智知道众生根性乐欲,「以无碍辩才,说诸妙法,令其开悟,获大安乐」。这是菩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。平等性智,是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。末那识是染污识,非常严重,四大烦恼常相随。我见,就是有我,执著有个我;我爱,这是末那识的,我爱是贪;我痴是愚痴;我慢,傲慢是瞋恨的核心。所以,贪瞋痴是跟我同时来的,叫俱生烦恼。迷了之后,从自性里变成一个妄心,就是阿赖耶。阿赖耶的三细相,就是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,这里面的根就是我见。所以大乘法里头,诸法无我,连小乘三法印都讲,讲无常、无我、涅槃。

  末后一个「成所作智,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,普於十方世界,示现种种神通变化,引诸众生,令入圣道,成本愿力所应作事」,这叫成所作。成所作是前五识,眼耳鼻舌身,你看凡夫用这个造业,这是造业的工具,后面的指挥官是第六意识。第六意识的妄想,前五识的造作,造善业,三善道受报,造恶业是三恶道受报。前五识它是听指挥的,它自己没主意,完全听命於第六跟第七。第六的造作,第七的执著,第七是自私自利,第六的主意多、妄想多。第七识的执著很单纯,就是执著我,一切都能放下,我不能放下。这一段,《三藏法数》,《成唯识论》里所说的。

  后面还有一段,都值得参考,这是法相宗的,是《佛学大辞典》里面节录的,讲得也很好,可以合起来看。「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。凡夫有八识」,到成佛了,转八识为四智,这里头这个转讲得很清楚。第一个,「大圆镜智,转第八识者。如有漏之第八识」,这个漏是烦恼的代名词,就是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就叫有漏。这古人的比喻,譬如一个器皿,我们这个杯子,茶杯,如果它漏,破损了,有漏,装水进去它就漏掉了。这些祖师大德就用这个做比喻。这是什么?这是自性,里面装的是什么?无量的智慧、功德、相好,都装在里头。因为有烦恼,全漏掉了、漏失了,取这个意思。所以,漏是烦恼的总代名词。我们把智慧漏掉了,把德能漏掉了,把相好漏掉了,这些都不能现前,这自性本有的。其实漏是个比喻,不是真漏掉了,是比喻。你有了这些东西,自己的性德不起作用了,我们叫迷了自性。迷了自性,四智就变成八识,它还是起作用,起的作用是八识。如果无漏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,统统放下,没有了,它起的作用就这四种智慧,大圆镜、平等性、妙观察、成所作,跟诸佛如来果地没有两样。

  所以学佛,连这些东西不是真正懂得,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,刚才,这是祖师说的,这三样东西,高名、厚利、美色,这三关你过不去。你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晓得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这些名闻利养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而且时间非常短暂,你一生能活多少年?你得到这些享受,认为不可一世。唐太宗是个最好的例子,享受多少年?二十三年,贞观只有二十三年,他是二十七岁做皇帝,五十岁走的。这三样东西他都得到,地位得到了,皇上;财富得到了,富有四海;美色得到了,享受不过二十几年。最后到哪里去?地狱去了,你说多可怕!这是个好皇帝,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,大家尊敬的。前年年尾他离开地狱,把这个消息透出来,要不然我们怎么会知道?告诉我们地狱苦,告诉我们他所造的罪业,为什么堕地狱?杀人太多。夺取政权的时候,那是隋朝灭亡,群雄起义,他也是其中一个,把别人都打败、都消灭,再统一国家。他十六岁带兵打仗,打了十几年,因为这个罪业,杀人罪业,堕地狱了。为国家民族做了一桩好事,就是编《群书治要》,这是他一生当中第一桩好事,最辉煌的好事。也是因为这个书,我们现在重印,他离开地狱。好事不是白做,他没有其他功德能帮他离开地狱,只有这一桩。这是什么?教育,教育的大根大本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

  有漏的第八识「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」。这就说明了,我们今天讲宇宙从哪来的?万物从哪里来的?人从哪里来的?第八识变的。第八识变依报,依报是环境,就是宇宙、万物,正报就是自己的身体。能变,它还能持,能持是让这个假相延续若干年。虽然这个相刹那刹那在变化,是无常的,但是有个相似相续相,它存在。到觉悟了,这个相就没有了,迷的时候有。「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,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,故名大圆镜智」。这个大圆镜智名从这来的。「缘境无边,照法界之事理,故又名一切种智」,大圆镜智就是一切种智,「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」。一切种智、大圆镜智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圆满现前,迷的时候叫做阿赖耶识,觉悟的时候就叫大圆镜智,或者叫一切种智。这是自性,如来是从性上讲的,自性本具万德的根本,大根大本。后面三个是它起作用,从本起用。

  第二个,「平等性智,是转第七识者」。要跟第七识相反,你看,第七识第一个我见,你把我见放下去,我见没有了,「无我平等之理」就现前,「於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」,大慈大悲就生出来,自然生的。只要你有我,大慈大悲你永远不会生,为什么?那是个障碍,真正无我。什么是我?遍法界虚空界是我,要懂这个意思。好比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,我们人的身体什么东西组成的?细胞。一个人的身上大概有多少细胞?科学家告诉我们,大概是五十兆,单位是兆。有五十兆的细胞,这五十兆的细胞个个都是我,平等的。不能说,我这脑细胞是我,其他都不是我,脑最重要;或者是心,我说心细胞是我,其他都不是我,那就坏了。要知道全体是我,这就对了。这跟大乘经教佛所说的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」,这个话说得好,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。

  平等智现前就把第七识打破了,第七识是自私,不平等,有我,我总比别人强一点。早年老师讲经,讲到这些话的时候,老师举例子说,他说你看街头乞丐,那个时代还有乞丐,在街上讨饭的。这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