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尽、行阴现,坚凝正心。上面说凝明,现在说坚凝,是表示现在定力更深,不易为境所动。于想阴十境,始终不起贪爱之心,叫做正心。因此魔王都没有办法飞精或附人来扰乱他,可是外尘不扰,而心魔又生。因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,观察行阴幽微轻清,常扰动元之相,遂于自他依正二报没有决定性,而妄起计度,致堕入四种颠倒邪见。于我计常、他计无常;于国土计一半常、一半无常;于心计常、身计无常;于色受想阴计无常,于行阴计常。这叫做一分无常、一分常论。
一者。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。湛然以为究竟神我。从是则计我遍十方。凝明不动。一切众生。于我心中自生自死。则我心性。名之为常。彼生灭者。真无常性。
第一种是计我常他无常论。
这个修定人以为行阴便是妙明真心,遍满十方世界,澄澄湛湛,犹如止水,便认为这是最胜究竟之神我,从此便执神我能遍满十方广大周圆,凝明不动,无生无灭,故叫做常。而一切众生,于我心中又生又灭,叫做无常。这是外道二十五谛中,最后一谛。四种我见之中,属广大我。
二者。是人不观其心。遍观十方恒沙国土。见劫坏处。名为究竟无常种性。劫不坏处。名究竟常。
第二种是计国土,一半常、一半无常。
这个人以前是观自心,以为是常,观察众生认为无常。现在不观自心,只观察十方世界的无数国土,成坏不一。见劫坏时,认为是究竟的无常种性,见劫不坏时,是究竟真常。殊不知成住坏空,是世界的劫运。如果因世界坏而执为无常,世界不坏而执为真常,那真是邪见误人。
三者。是人别观我心。精细微密。犹如微尘。流转十方。性无移改。能令此身即生即灭。其不坏性。名我性常。一切死生。从我流出。名无常性。
第三种是计心常、身无常。
这个人现在不观其他,只个别观察自心,见自己心性精细微密,犹如微尘能于刹那间,流转十方而无迁移变易。就认心为身主,能使身有生灭,叫做我性常。而一切有生死的身体,是从我性流出,故没有常性,叫做无常。这是外道所计,四种我中之微细我。
四者。是人知想阴尽。见行阴流。行阴常流。计为常性。色受想等。今已灭尽。名为无常。
第四种是计行阴常、色受想阴无常。
这个人于想阴已尽时,见行阴之相迁流不息,便妄认常流之性为常,而色受想等三阴,现在既已灭尽,当然是无常。实则行阴只是第七识的种子,迁流不息正是无常。现在反计无常为真常,所以佛斥之为颠倒论。
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。堕落外道。惑菩提性。是则名为第三外道。一分常论。
由于这种虚妄计度,一分常、一分无常,成为四种颠倒妄执,而堕落外道邪见,迷惑菩提真性,断灭成佛种子。这就是第三种外道,立一分常、一分无常论。
又三摩中。诸善男子。坚凝正心。魔不得便。穷生类本。观彼幽清常扰动元。于分位中生计度者。是人坠入四有边论。
在修反闻闻自性,耳根圆通的善男子,已破色受想三阴,行阴现前,亦得到坚凝正定,故魔王无机可乘,他才可以穷究二十类众生的生灭根本,观察行阴幽清,常扰动元的相状,而生出计度心,妄计四种分位。第一是三际分位即过去际、现在际与未来际。所谓“三际求心心不有”,有三际来求心,都不可得,过去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不可得。过去已成过去,当然不可得,现在不停又过去了,现在心在何处呢?未来心还未来,哪里有心?所以说:“三际求心心不有,心不有处妄元无。”心既然没有,哪里还有妄想呢?在如来藏里,根本什么都没有。此计分位有四:(一)三际分位;(二)见闻分位;(三)彼我分位;(四)生灭分位。这人在这四种分位中,生起计度,就堕入外道四有边论。所谓“有边”就是有尽,“无边”就是无尽。
一者。是人心计生元。流用不息。计过未者。名为有边。计相续心。名为无边。
第一种是三世分位。这修定人以为行阴是十二类众生生灭之根元。所以现在见到迁流业用,循环不息,以为过去心已灭,未来心未至,就是有边。现在心则相续不断,便是无边。
二者。是人观八万劫。则见众生。八万劫前。寂无闻见。无闻见处。名为无边。有众生处。名为有边。
第二种是见闻分位。修定人在定中,只能见八万劫内的众生,生灭不息。八万劫前的事,则寂然无所见,便妄执无见闻处为无边,有众生处为有边。殊不知众生生灭相续,只是业缘虚妄所见,如以有见闻处为有边,无见闻处为无边,又落二边,不是中道了义。外道著有著无,著有就落色,著无就落空,都是著相。
三者。是人计我遍知。得无边性。彼一切人现我知中。我曾不知彼之知性。名彼不得无边之心。但有边性。
第三种是自他分位。修定人观察自己的行阴,执为真我,以为我能周遍了知,于一切法之中,得到无边之性。而那些众生,虽然显现在我所知性之中,但彼究竟不能知道我的知性,遂认为那些众生不能得到无边之性,只可叫做有边的心性。
经文“我曾不知,彼之知性”恐为倒置,应作“彼不曾知,我之知性”。
四者。是人穷行阴空。以其所见心路筹度。一切众生一身之中。计其咸皆半生半灭。明其世界一切所有。一半有边。一半无边。
第四种是生灭分位。修定人欲穷究行阴,一心想把行阴灭除。故在定时,觉得行阴已灭,而出定后觉得行阴又生。就用妄心来筹度,以为一切众生,于一身中,都是半生半灭,众生既然如此,则世界所有的一切,亦皆是一半有边,一半无边。生时执为有边,灭时执为无边。
由此计度有边无边。堕落外道。惑菩提性。是则名为第四外道。立有边论。
由于这种妄计有边无边,致堕落外道邪见,迷惑菩提真性,这是第四种外道所立的有边无边论。
修行就要修中道了义不落于空,不著于有,偏空偏有都是落于二边外道邪论。
又三摩中。诸善男子。坚凝正心。魔不得便。穷生类本。观彼幽清常扰动元。于知见中生计度者。是人坠入四种颠倒。不死矫乱。遍计虚论。
又修正定的人,已有坚凝不动的定力,魔不能扰。可是,外魔不生,而心魔生。这人一心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变化的根本,当观察行阴扰动元性时,若能不动心不生念,就没有妄想。一生心一动念,就发生毛病。所谓“开口便错,举念既乖”。因他妄生计较之心念,便堕入外道四种颠倒,不死矫乱,遍计执性,虚妄戏论。
一者。是人观变化元。见迁流处。名之为变。见相续处。名之为恒。见所见处。名之为生。不见见处。名之为灭。相续之因。性不断处。名之为增。正相续中。中所离处。名之为减。各各生处。名之为有。互互亡处。名之为无。以理都观。用心别见。有求法人。来问其义。答言。我今亦生亦灭。亦有亦无。亦增亦减。于一切时皆乱其语。令彼前人遗失章句。
第一种于行阴生灭相中,分别而成八种邪见。修定人观察行阴为一切变化根元,见行阴迁变流转处,就叫做“变”;见行阴前后相续处叫做“常”。见八万劫内,有众生生叫做“生”;见八万劫外,无众生生叫做“灭”。见到前阴灭,后阴还未起时,中间必有一相续之因,这是阿赖耶识,“去后来先作主翁”,亦即舍生趣生之中阴身。行者不识,因见其性相续不断,便叫做“增”;见到行阴正在生灭相续中,好像前后际断,中间有所离处,就叫做“减”。见到各各众生的生处,叫做“有”;见到各各众生的亡处,叫做“无”。虽然都是依行阴之理而观察,但因用心不同,所见有别,因此没有正知正见。若遇到有求法的人,来问佛教义理,就答以两可之词,好像说:“我现在亦生亦灭,亦有亦无,亦增亦减。”不论什么时候,都乱语连篇,满口矛盾。令求法的人,亦糊里糊涂,无从捉摸,还失去他要问的问题,章句大乱。
二者。是人谛观其心。互互无处。因无得证。有人来问。唯答一字。但言其无。除无之余。无所言说。
第二种于行阴生住二相,妄计一切都无。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,见到行阴生住二相都灭时,便以为一切都无。既无所见,认为已证一切法皆无之理。假使有人来问法,他只答一个“无”字,叫“一字禅”。无论什么道理都答“无!”除无之外什么都不说,令人摸不到头绪,譬如有人问:“我应该如何修行?”他答言:“无!”若问:“应该念佛吗?”答言:“无!”若问:“你说我修持戒法门好不好?”又答言:“无!”如是者,百问千问都是答一个“无”字,还以为自己开了悟。真是自误误人!
三者。是人谛观其心。各各有处。因有得证。有人来问。唯答一字。但言其是。除是之余。无所言说。
第三种于行阴生灭相,妄计一切都有。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,各各生处,便以为有生相必有灭相,有灭亦必有生,遂认为已证知一切法皆有之理。假使有人来问法,只答一个“是”字,除是之外,什么也不说。(“是”即是“有”)譬如有人问他:“你说我出家好不好?”答言:“是!”又问:“我做在家居士好不好?”答言:“是!”无论问他什么,他唯答“是”字,神乎其神,一般人还以为他开悟了哩!
四者。是人有无俱见。其境枝故。其心亦乱。有人来问。答言。亦有即是亦无。亦无之中不是亦有。一切矫乱。无容穷诘。
第四种于行阴生灭相,妄计亦有亦无。修定人观察行阴,有无皆见,既见心念生处,又见心念灭处。所见的境既已分枝,能观之心亦昏乱,没有头绪,难以肯定谁是谁非。如有人来问法,只好答亦有,就是亦无;亦无之中,不是亦有。前言后语,都是娇柔乱说如喝醉酒般,令人无从穷追诘问。
由此计度矫乱虚无。堕落外道。惑菩提性。是则名为第五外道。四颠倒性。不死矫乱。遍计虚论。
由于这种矫乱虚无的计度,便堕入外道之邪见中,迷惑菩提真性。这就是第五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