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火。非眼非耳鼻舌身意。非色非声香味触法。非眼识界。如是乃至非意识界。

  

  

这个本妙圆心,不同于识心,亦不是空。不是地、水、火、风,不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不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亦不是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。如心经上说:“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”。即是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都不是了。上面才说: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皆如来藏性,这里则说全非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》佛法就在这个地方,没有是,也没有非是,这是空有为法。不是把四大六根、六尘都非了,如果认为四大、六根、六尘等都是没有的,那就是断灭见。

  

  

非明无明。明无明尽。如是乃至非老非死。非老死尽。

  

  

佛说法是随说随扫。当佛临涅槃时,有弟子问佛:“世尊所说之法,将来怎样流通呢?”佛说:“我没有说法,如有人说我说出一个字法,就是谤佛。”佛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为什么自己说没有说法呢?是不是临涅槃时,说话糊涂呢?不是的。因佛说完法后都不留痕迹。故云:“扫一切法,离一切相”,教人不要有法执,有法扫就不能法空。要法空人空,才能究竟开悟。如果说:人空法空,那么什么法都不用学了,不如睡觉吧!但还有睡执未破,要连睡都没有,才是空呢!金刚经上说:“如来说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筏是船,用来载人过河,过河后,便放弃不要。学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,烦恼没有,法亦不用了。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学法门只为断烦恼,烦恼怎样断呢?就是遇任何境界,都不会被它转变,不被境界所摇动,这便是定力,也是佛法,也就没有烦恼。

  

  

为何说佛法没有是,没有非呢?六祖不是说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就是把一切法门都否决了。六祖又说:“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”不思善,就没有是;不思恶,就没有非。没有是与非,便是本来佛性,就能得到本妙明心,亦就什么都有,有什么呢?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,亦是什么都没有,没有什么呢?没有一切执著,没有一切烦恼。

  

  

烦恼如冰。菩提似水。如能把冰化成水。即断烦恼而成菩提。这不是困难的问题。只要你不执著。不为境转。不生烦恼。便是菩提了。

  

  

“非明无明”,即不是觉悟的明,亦不是依真起妄,所生出来的无明。明和无明,亦都没有。如是乃至非老非死,非老死尽,把十二因缘都空了。这里说“空如来藏”,下面说“不空如来藏”,还有“空不空如来藏”。佛法就是这样深奥!

  

  

非苦非集。非灭非道。非智非得。

  

  

苦集灭道,四谛法门,是如来成佛后为小乘声闻所说的。先说(一)“苦谛”:人间约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四苦是最平等,没有人能逃避的,还有“爱别离苦”,越喜欢的人,偏偏要别离。“怨层会苦”,最憎恨的人,偏偏要在一起。“求不得苦”,越想要的东西,越不能得到。还有“五阴炽盛苦”,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。

  

  

苦字还分有三苦:即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(1)苦苦:是穷人苦,如有病而无钱买药,屋漏又兼连夜雨,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,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。(我亦曾经历这些事,当我母亲死时,我身上没有分文,众兄弟亦无办法,幸亏我有一班佛友,因为平时我喜欢帮助他人,所以有事时蒙佛友们施棺赠款,安葬我母亲。我才能庐墓三年,以报母恩。后来我到香港,所住之房间,有六处漏水,可是我不管。一有钱便帮助他人,还捐款给一所寺院造佛像。)

  

  

(2)坏苦:是富贵人的苦。好像家破人亡,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。(3)行苦:既没有贫穷之苦,又无富贵之苦,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。即是迁流不息,从少而壮,从壮而老死,念念不停,这也是一种苦。

  

  

苦字又分三界之苦,即五趣众生有“苦苦”,苦中之苦。天趣众生,即三禅天以下,为“坏苦”,即在天虽是享乐,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,乐极悲生是为坏苦。四禅天以上为“行苦”。虽是苦乐双亡,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。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。

  

  

(二)“集谛”:是世间烦恼苦因。粗细烦恼,聚集在众生心中,而生出我执,分别计较,因此造种种恶业,而招生死苦果。若无集谛烦恼苦因,当然没有生死苦果。

  

  

(三)“灭谛”:是出世间涅槃乐果,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。所以佛说: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。

  

  

(四)“道谛”:是出世间道品乐因,共有三十七品:即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和依八正道。四谛中此谛最重要,若能修道,自然断烦恼苦因,灭生死苦果,而证涅槃乐。

  

  

“非智”非有我空之智。“非得”,非证得我空之理。这是空四谛声闻法,即是不但有为法当空,就连无为法亦当空。

  

  

讲到灭谛时,我想起释迦佛在未成佛时一段小故事:

  

  

释迦佛在山中修道。一日,听见罗刹鬼说: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”。只说这二句偈颂,便不再说。释迦佛便问他:“你刚才所说是佛法,不应该只此二句,是否可再说给我听”。罗刹鬼说:“我现在很饿,没有气力说下去,等我吃饱后再说。”释迦佛便问:“你要吃什么呢?”罗刹鬼说:“要食人肉。”那时候山中无别人,只有佛单独一人,所以佛说:“好吧!你说完法,我便将我的肉身给你充饥。”鬼王听说后便曰:“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说完后,便要吃佛的肉身。佛说:“请等一等,让我将此偈颂刻在石上,使后人有机会读此偈颂而明白佛理。”鬼王同意他这样做。等到佛刻完偈颂后,便闭目静坐,让鬼王噬食。当鬼王张口要吃佛的时候,忽然升空不见了。原来他是天人,来试验佛,看他是否能为法忘躯。果然佛为了要听二句偈颂而舍身求法,为了佛法而宁愿舍弃身体,多么伟大!

  

  

非檀那。非尸罗。非毗梨耶。非羼提。非禅那。非般刺若。非波罗密多。

  

  

上面是空四谛法,现在连菩萨法六度波罗蜜亦空了。“非檀那”,“檀那”梵语,即布施,布施有三种:(一)财施,以财物布施。(二)法施,讲经说法,教化众生,便是法施。(三)无畏施,遇人有恐惧怖畏,能施无畏力,令人脱离,便是无畏施。“尸罗”:译作持戒。戒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比丘二百五十条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、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,总摄持戒有三大要义。

  

  

(一)律仪戒:即断一切恶。(二)善法戒:即修一切善。(三)饶益有情戒:即度一切众生。

  

  

“毗黎耶”:译作精进。精进有二种:(一)心精进,时时刻刻要学佛法。(二)“身精进”,时时刻刻要修佛法,没有懈怠。

  

  

“羼提”:译作忍辱。辱是侮辱,如詈骂、殴打、残害,皆是侮辱。忍是忍受,忍受一切逆境。又有六种忍相:(一)力忍,遇一切辱境,忍不计较;(二)反忍,遇人加辱,不责人而责己,反想过去我曾辱他,故现在他辱我是应接受的;(三)忘忍,宽宏大量,忍辱而不介意;(四)观忍,遇人加辱,以智观察,既无人我两相,怎还有辱境?(五)喜忍,遇人加辱,心生欢喜,认为是我的善知识,能全成我之忍力;(六)慈忍,对于加辱的人,怜其愚痴,不和他计较,反发愿要救度之。这是忍辱波罗蜜,学佛法的人,就要学这些忍耐力。

  

  

可是现在有一般外道者,反错改其义。当他要欺侮人,残害人时,便说无人相。要食肉时,便说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反正随时都要死,不食其肉太可惜了。况且畜生繁殖力强,如不杀食,将来岂不充满世界?但要想想,人们不食猫,为何猫不充满世界?你不食它,不造很多杀业,便不会结那么多冤孽。

  

  

“禅那”:即静虑,但这个虑不是思虑的虑,而是正思惟。不要有妄想,只要存正念,慢慢便得定力,故亦叫禅定。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