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

“般刺若”:即般若,译作智慧。般若有三种:(一)文字般若;(二)观照般若;(三)实相般若。

  

  

“波罗蜜多”:即到彼岸,此岸是生死,彼岸是涅槃。从众生修行而成佛果,叫做波罗蜜(多是助语词),此六度波罗蜜亦皆非了。在空如来藏里面,什么都非了。这个非字不是什么都没有,只是非弃而已,因里面还有妙明呢!

  

  

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。非阿罗诃。三耶三菩。非大涅槃。非常非乐非我非净。

  

  

如是即由六度波罗蜜,经过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等,由菩萨至佛果位,要经过很长的阶段及过程。

  

  

“怛闼阿竭”:译作如来,如来有三身,即法身报身和应身。

  

  

“阿罗诃”:即应供,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。

  

  

“三耶三菩”:即正遍知。知心包万法,为正知。知万法唯心,为遍知。正知是实智照理,遍知是权智照事。以上三名称是诸佛十名称前之三名称。

  

  

“大涅槃”:即佛所证大寂灭海,亦即圆寂,不生不灭之意。

  

  

“常乐我净”:“常”即不变,“乐”是得到法喜充满的快乐,“我”是得到真正的自在,“净”是清净周遍,无诸染著。以上种种名称亦非了,则如来藏又非佛法了。

  

  

在如来藏里,说它有,什么都有;说它无,则什么都无。这就是一切唯心造,亦是如来藏之奥妙处。说有是不空如来藏,说没有是空如来藏;说也有也没有,是空不空如来藏。这个道理要研究久了,才能领悟。

  

  

以是俱非世出世故。即如来藏元明心妙。

  

  

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,种种俱非的道理,亦即“扫一切法,离一切相”。任何法都空,叫做真空,真空便能生出妙有。“世出世故”:世即世间,即是说,所有世间法,称凡法界,和出世法,称圣法界,皆是如来藏。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。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,不立一法。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,如摩尼宝珠,体非青黄赤白色,而能随缘现色,随缘应用。

  

  

即心即空。即地即水。即风即火。即眼即耳鼻舌身意。即色即声香味触法。即眼识界。如是乃至即意识界。

  

  

这是不空如来藏。上文说空,这里说不空,是什么意思呢?因真空之后,才有不空,如果完全空了,什么都没有,就不是真空。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。有这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,亦即是识心,亦即空,即地水火风,即眼耳鼻舌身意,即色声香味触法,即眼识界,如是乃至意识界,包括五阴、六入、十八界,皆即如来藏性。以上是世间法。

  

  

法无空法,说空也可以,说不空也可以。如金刚经上说:“言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”又说: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学佛法是不可有执著的,一执著就生出法执。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。不知佛法,而有我执;明白佛法,而有法执,这都是不对的。

  

  

即明无明。明无明尽。如是乃至即老即死。即老死尽。

  

  

这是缘觉法。即十二因缘法。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这是流转门的过程。如果修还灭门,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六入灭,六入灭则触灭,触灭则受灭,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生灭则老死灭。所以修行人,要没有无明,才能了生死。

  

  

即苦即集即灭即道。即智即得。

  

  

这是声闻法,就是四圣谛法。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这是声闻乘必修的法门。

  

  

即檀那。即尸罗。即毗梨耶。即羼提。即禅那。即般刺若。即波罗密多。

  

  

此是菩萨法,就是六波罗蜜之法门。菩萨必修的法门,也就是大乘法。自觉觉他,自度度他,自利利他的法门。

  

  

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。即阿罗诃。三耶三菩。即大涅槃。即常即乐即我即净。

  

  

此是如来法,以上十法界,都不出一真法界。十界诸法,皆依如来藏性之体为体。如离此心实无一法可得,所以说:“尘尘混入,法法圆通,一真不动,应用无穷。”

  

  

以是俱即世出世故。即如来藏妙明心元。

  

  

以上所说,即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波罗蜜,乃至如来果位,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。世间与出世间诸法,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。空如来藏叫做本妙,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。实则本妙本明,皆自己本身已具有,所以说“心元”。元就是本,这个妙明真心,就好像摩尼宝珠,说它有,则一本清净,纤尘不染;说它空,又是众相分明,遇缘显现。所以说:“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”,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。

  

  

离即离非。是即非即。

  

  

离开有和离开空,又是有又是不有,这是中道第一义谛,亦是一乘寂灭境地,亦是真空妙有,空不空如来藏之道理。

  

  

“离即离非”:离不空藏,就是一切法,即是离有。离开空藏,不是一切法,即是离空。这两句是显一心之体,不滞空有。

  

  

“是即非即”:是即十界,照不空藏,就是照有。是又非十界,照空藏,就是照空。这两句是显一心之用,而能双照空和有二边。

  

  

如何世间三有众生。及出世间声闻缘觉。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。用世语言入佛知见。

  

  

世间三有众生(三有即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)及超出三界的声闻缘觉(即凡夫及小乘等)怎可以用他们所知的意识妄心,来推测佛之境界呢?佛所证的无上菩提,三智圆觉之极果,没有比他高,故不能用识心来测度的。

  

  

佛以一大事因缘,出现于世。第一为开导众生,皆有佛之知见。佛之知见即众生本具,心中之不生不灭性。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,即这部经上,佛指示阿难,眼根不动不变,不失不还,乃至见见非见,就是佛之知见。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,即佛示阿难如何会通万法净极,一心三藏,令起奢摩地,微密观照,圆悟本有真心。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。在此即是令阿难依圆解,起圆修,得圆证,直趣无上菩提。由此可见这部楞严经之重要。

  

  

譬如琴瑟箜篌琵琶。虽有妙音。若无妙指终不能发。

  

  

譬如琴,琴长三尺六寸,古琴五弦,今琴七弦。瑟有廿五弦,箜篌十四弦,琵琶四弦。这几种乐器,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,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,和熟稔乐理的琴师,亦不能奏出妙音。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。

  

  

这是譬喻一切众生,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,但如无善知识指点,亦不能启发其妙用。

  

  

汝与众生。亦复如是。宝觉真心。各各圆满。如我按指。海印发光。汝暂举心。尘劳先起。

  

  

你与众生,亦和上面所说一样。其实这个宝觉真心,一切众生,皆是圆满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