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

“般刺若”:即般若,譯作智慧。般若有叁種:(一)文字般若;(二)觀照般若;(叁)實相般若。

  

  

“波羅蜜多”:即到彼岸,此岸是生死,彼岸是涅槃。從衆生修行而成佛果,叫做波羅蜜(多是助語詞),此六度波羅蜜亦皆非了。在空如來藏裏面,什麼都非了。這個非字不是什麼都沒有,只是非棄而已,因裏面還有妙明呢!

  

  

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。非阿羅诃。叁耶叁菩。非大涅槃。非常非樂非我非淨。

  

  

如是即由六度波羅蜜,經過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等,由菩薩至佛果位,要經過很長的階段及過程。

  

  

“怛闼阿竭”:譯作如來,如來有叁身,即法身報身和應身。

  

  

“阿羅诃”:即應供,能應九法界衆生供養。

  

  

“叁耶叁菩”:即正遍知。知心包萬法,爲正知。知萬法唯心,爲遍知。正知是實智照理,遍知是權智照事。以上叁名稱是諸佛十名稱前之叁名稱。

  

  

“大涅槃”:即佛所證大寂滅海,亦即圓寂,不生不滅之意。

  

  

“常樂我淨”:“常”即不變,“樂”是得到法喜充滿的快樂,“我”是得到真正的自在,“淨”是清淨周遍,無諸染著。以上種種名稱亦非了,則如來藏又非佛法了。

  

  

在如來藏裏,說它有,什麼都有;說它無,則什麼都無。這就是一切唯心造,亦是如來藏之奧妙處。說有是不空如來藏,說沒有是空如來藏;說也有也沒有,是空不空如來藏。這個道理要研究久了,才能領悟。

  

  

以是俱非世出世故。即如來藏元明心妙。

  

  

上面所說是空如來藏,種種俱非的道理,亦即“掃一切法,離一切相”。任何法都空,叫做真空,真空便能生出妙有。“世出世故”:世即世間,即是說,所有世間法,稱凡法界,和出世法,稱聖法界,皆是如來藏。本來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。空如來藏的本體是清淨湛寂,不立一法。不空如來藏是具一切法之用,如摩尼寶珠,體非青黃赤白色,而能隨緣現色,隨緣應用。

  

  

即心即空。即地即水。即風即火。即眼即耳鼻舌身意。即色即聲香味觸法。即眼識界。如是乃至即意識界。

  

  

這是不空如來藏。上文說空,這裏說不空,是什麼意思呢?因真空之後,才有不空,如果完全空了,什麼都沒有,就不是真空。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。有這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,亦即是識心,亦即空,即地水火風,即眼耳鼻舌身意,即色聲香味觸法,即眼識界,如是乃至意識界,包括五陰、六入、十八界,皆即如來藏性。以上是世間法。

  

  

法無空法,說空也可以,說不空也可以。如金剛經上說:“言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”又說: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”學佛法是不可有執著的,一執著就生出法執。有法執就和沒有學佛法一樣。不知佛法,而有我執;明白佛法,而有法執,這都是不對的。

  

  

即明無明。明無明盡。如是乃至即老即死。即老死盡。

  

  

這是緣覺法。即十二因緣法。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這是流轉門的過程。如果修還滅門,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滅。所以修行人,要沒有無明,才能了生死。

  

  

即苦即集即滅即道。即智即得。

  

  

這是聲聞法,就是四聖谛法。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,這是聲聞乘必修的法門。

  

  

即檀那。即屍羅。即毗梨耶。即羼提。即禅那。即般刺若。即波羅密多。

  

  

此是菩薩法,就是六波羅蜜之法門。菩薩必修的法門,也就是大乘法。自覺覺他,自度度他,自利利他的法門。

  

  

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。即阿羅诃。叁耶叁菩。即大涅槃。即常即樂即我即淨。

  

  

此是如來法,以上十法界,都不出一真法界。十界諸法,皆依如來藏性之體爲體。如離此心實無一法可得,所以說:“塵塵混入,法法圓通,一真不動,應用無窮。”

  

  

以是俱即世出世故。即如來藏妙明心元。

  

  

以上所說,即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,乃至如來果位,完全具足于如來藏性裏。世間與出世間諸法,亦皆是如來藏妙明心元。空如來藏叫做本妙,不空如來藏叫做元明。實則本妙本明,皆自己本身已具有,所以說“心元”。元就是本,這個妙明真心,就好像摩尼寶珠,說它有,則一本清淨,纖塵不染;說它空,又是衆相分明,遇緣顯現。所以說:“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”,就是我們本有的妙明真心。

  

  

離即離非。是即非即。

  

  

離開有和離開空,又是有又是不有,這是中道第一義谛,亦是一乘寂滅境地,亦是真空妙有,空不空如來藏之道理。

  

  

“離即離非”:離不空藏,就是一切法,即是離有。離開空藏,不是一切法,即是離空。這兩句是顯一心之體,不滯空有。

  

  

“是即非即”:是即十界,照不空藏,就是照有。是又非十界,照空藏,就是照空。這兩句是顯一心之用,而能雙照空和有二邊。

  

  

如何世間叁有衆生。及出世間聲聞緣覺。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。用世語言入佛知見。

  

  

世間叁有衆生(叁有即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)及超出叁界的聲聞緣覺(即凡夫及小乘等)怎可以用他們所知的意識妄心,來推測佛之境界呢?佛所證的無上菩提,叁智圓覺之極果,沒有比他高,故不能用識心來測度的。

  

  

佛以一大事因緣,出現于世。第一爲開導衆生,皆有佛之知見。佛之知見即衆生本具,心中之不生不滅性。第二爲示衆生佛之知見,即這部經上,佛指示阿難,眼根不動不變,不失不還,乃至見見非見,就是佛之知見。第叁欲令衆生悟佛知見,即佛示阿難如何會通萬法淨極,一心叁藏,令起奢摩地,微密觀照,圓悟本有真心。第四欲令衆生入佛知見。在此即是令阿難依圓解,起圓修,得圓證,直趣無上菩提。由此可見這部楞嚴經之重要。

  

  

譬如琴瑟箜篌琵琶。雖有妙音。若無妙指終不能發。

  

  

譬如琴,琴長叁尺六寸,古琴五弦,今琴七弦。瑟有廿五弦,箜篌十四弦,琵琶四弦。這幾種樂器,雖然能奏出美妙音樂,但如果沒有巧妙的手指,和熟稔樂理的琴師,亦不能奏出妙音。樂器自己是不會發出妙音來的。

  

  

這是譬喻一切衆生,雖皆具足如來藏性的妙用,但如無善知識指點,亦不能啓發其妙用。

  

  

汝與衆生。亦複如是。寶覺真心。各各圓滿。如我按指。海印發光。汝暫舉心。塵勞先起。

  

  

你與衆生,亦和上面所說一樣。其實這個寶覺真心,一切衆生,皆是圓滿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