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具足的。“我一按指”,我是佛自稱,一按指,海印就發光。海印是佛心叁昧,如海水澄清,能映現萬象。可是你一起念頭,塵勞諸相,世間妄念便生出來。

  

  

由不勤求無上覺道。愛念小乘。得少爲足。

  

  

爲什麼塵勞不斷?爲什麼一起念便有妄想?就是因爲沒有時時刻刻勤修無上菩提道,而貪愛小乘法。得到一點境界,便自己認爲滿足。

  

  

這段經文很重要,你們都要回光返照,問問自己來這裏做什麼?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?明白佛理?如果是的話,那就要勤求無上菩提,不要人雲亦雲,不要隨梆唱影,要認真用功。能真心用功,就是有人在你身邊談話或走過,你都不見不聞。這樣豈不是成爲聾子盲人呢?不是的,要不見不聞才是妙,才能得到妙境。所以說:“眼觀形色內無有,耳聽塵事心不知。”這樣才是勤求無上覺道,若不是這樣,但要發勇猛精進,來求無上菩提。

  

  

修道最要緊是克服外境,不要被境所轉。怎樣才能克服呢?要有真正定力。所以我要你們,第一要學楞嚴咒,第一個考試便考楞嚴咒,要能背出來才算及格。第二要習楞嚴定,才能得真正定力,便不爲境所轉,而能轉境。中國古語有雲:“學問深時意氣平。”學問不夠深,便隨時有火氣意氣,學問夠深便不爲意氣所轉。亦即有涵養,有定力。

  

  

有人說:“這裏不夠清淨。”那要問你自己,如果你心裏清淨,則到處都是清淨。如果心裏不清淨,則到處都不清淨,因你不能克服環境。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,才不爲境所轉,才能轉境。轉鬧市爲山林,這才有真正定力。要時時刻刻回光返照,問問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。不是老照著別人,專找人家不是說長說短。

  

  

人有定力,到什麼地方都能平靜無事。所以我說:我在叁藩市一天,就不准有地震。不明白佛法的人,以爲談奇道怪,故弄虛玄。其實我們現在天天研究楞嚴經,天天修楞嚴定,有定力,地亦堅固,故不會壞的。況且現在到處都在暴動,而叁藩市至今還平安無事,亦可說有小的感應。(注:一九八六年美國到處有反戰爭暴動。)

  

  

富樓那言。我與如來寶覺圓明。真妙淨心。無二圓滿。而我昔遭無始妄想。久在輪回。今得聖乘。猶未究竟。世尊。諸妄一切圓滅。獨妙真常。

  

  

富樓那聽佛開示後便說:我和如來的寶覺圓明,真妙淨心,即如來藏性,本來是圓滿,沒有兩樣的。但我被過去無始以來的妄想所纏縛,故經過很長時間,仍在輪回裏,轉來轉去。幸今已得四果阿羅漢,但我的習氣妄想,還未去盡,真心還未顯現,故不能夠究竟覺悟。世尊,諸妄都已消滅,妄盡存真,已得到妙覺明心,圓融無礙,真常不變。

  

  

敢問如來。一切衆生何因有妄。自蔽妙明。受此淪溺。

  

  

敢請問世尊,一切衆生,因何無緣無故,生出種種妄想,把自己妙淨圓明的真心遮蔽,而受淪溺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中?

  

  

佛告富樓那。汝雖除疑。余惑未盡。吾以世間現前諸事。今複問汝。

  

  

富樓那起初懷疑萬法相續之因,經佛解說,不空如來藏,從真起妄,隨染緣而生萬法,後又懷疑五大圓融的道理。佛爲其說空不空如來藏,好像虛空,體非群相,而不拒絕諸相之發揮。因虛空是爲明暗所依,而不爲其所變故。觀相本來是虛妄,便不會互相淩奪。觀性本來是真,故能圓融,而萬用具妙。現在還有些少妄因未除,即還未知道妄本來就是無因的。佛爲他釋疑,故以世間諸事,舉一事問富樓那。

  

  

汝豈不聞室羅城中。演若達多。忽于晨朝以鏡照面。愛鏡中頭眉目可見。嗔責己頭不見面目。以爲魑魅。無狀狂走。于意雲何。此人何因無故狂走。富樓那言。是人心狂。更無他故。

  

  

你是否有聽見這件事情呢?在室羅城中,有一個人名叫演達多(譯作祠接。其父母在神祠禱告而生,故用這個名字)。有一天早晨,他用鏡照自己的面,看見鏡中人有頭,眉目美麗可愛,反嗔恨自己沒有頭。因爲他看不見自己的面目,便生出錯覺,以爲自己已變成魑魅妖怪,所以大吃一驚,便向街上狂走。你的意思如何呢?這個人因爲什麼事,無緣無故而狂走街上呢?富樓那說:“這個人心裏發狂,並沒有其他的緣故。”

  

  

富樓那問佛:衆生因何因而有妄。這裏佛答他所問,爲何無緣無故而狂走。無緣無故是譬喻無因,狂走則譬喻無明,意謂無明是無因的。

  

  

佛言。妙覺明圓。本圓明妙。既稱爲妄。雲何有因。若有所因。雲何名妄。

  

  

佛說:這個寶覺真心,是具足妙、明、圓叁種義理的,亦就是一心叁藏,妙爲寂靜之體,故不立一法,屬空如來藏。明爲照耀之用,故能遍現諸法,屬不空如來藏。圓爲體用雙彰,圓融無礙,屬空不空如來藏。此叁藏是本來心,故說:本圓、本明、本妙,亦即本來無妄,現在既然叫它作妄,自然不是真實。不是真實,便無所因。若有所因,有所憑據,自然有體,那就是真的,不能叫它做妄了。

  

  

自諸妄想輾轉相因。從迷積迷以曆塵劫。雖佛發明。猶不能返。

  

  

自從無始以來,積聚的一切妄想,輾轉相依,此伏彼起,轉來轉去,再因迷上加迷,重重相續,以至經曆劫數,還沒有停止之日。雖有佛的大智慧來說明妄是無因的道理,但還不願回來,不能回頭是岸,還要和妄想做朋友。

  

  

這個“無始無明”和“無始妄想”,是怎樣分別呢?“無始無明”是最初迷相,“無始妄想”是最初動相。真心如海水,無明如風,妄想如水中的動相。水本不動,但被風一吹,就生起動相。既依風才動,故風相和水相,是不相舍離。無明不覺亦不離本覺,所以風是依真生迷,即是無明。凡是執相是有,即是妄想。

  

  

所能我(度公自稱)以前曾寫過二句偈:“舍不了死,換不了生;舍不了假,成不了真。”怎樣才能舍得死呢?不是要你真的去死,而是要你活的時候,將自己看做活死人。不要別人對你說一句不順耳的話,便放不下,不要人家對你不好,就受不了。不要爲自己的假軀殼做奴隸,要大死才能大活,什麼事都要放下,不要執著。“舍不了假,成不了真。”我人就是放不下妄想,才不能得到自在。妄想太多,攀緣心太高,怎能成道?不要在死物上用功,要在活物上用功。什麼是死物?就是這個假軀殼,終日奔波勞碌,無微不至的來侍候它,可惜它不能永久存在,終要滅亡的。活物就是自性,是不生不滅的。明白這個道理,便要從活物上用功,勤修無上菩提,以求去妄顯真,恢複本來面目。

  

  

如是迷因。因迷自有。識迷無因。妄無所依。尚無有生。欲何爲滅。得菩提者。如寤時人。說夢中事。心縱精明。欲何因緣取夢中物。

  

  

因爲這個迷,這個不知道迷本無因之迷,便時常以爲自己有妄。但如果知道這個迷是假的,是沒有體性的,那麼,妄想便無所依靠,不能存在。既然無妄因,妄因尚且無生,又怎樣去消滅它呢?得到菩提正覺的人,好像夢醒的人,說出他剛才在夢中經過的事。雖然他是心智精明,亦無辦法借用什麼因緣,來把夢中的境界,拿出來給人看啊!

  

  

得菩提者是指諸佛。佛雖能說法,指示衆生破迷破妄,但不能將迷妄的境界,拿出來給你看,只可用譬喻,不可用物體來證明。

  

  

況複無因本無所有。如彼城中演若達多。豈有因緣自怖頭走。忽然狂歇。頭非外得。縱未歇狂。亦何遺失。

  

  

況且迷妄本來就是無根無體,好像室羅城中,演若達多那個人,豈是爲了什麼因緣?只是自己生出恐怖之心,以爲沒有頭而向街外狂走。直到他的狂心息滅,才知道頭依然存在,而不是從外邊找回來的。縱然他的狂心依然未歇,可是他的頭,根本是沒有遺失的。

  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