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火。非眼非耳鼻舌身意。非色非聲香味觸法。非眼識界。如是乃至非意識界。

  

  

這個本妙圓心,不同于識心,亦不是空。不是地、水、火、風,不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不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亦不是眼識界,如是乃至非意識界。如心經上說:“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”。即是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都不是了。上面才說: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皆如來藏性,這裏則說全非,究竟是怎麼一回事》佛法就在這個地方,沒有是,也沒有非是,這是空有爲法。不是把四大六根、六塵都非了,如果認爲四大、六根、六塵等都是沒有的,那就是斷滅見。

  

  

非明無明。明無明盡。如是乃至非老非死。非老死盡。

  

  

佛說法是隨說隨掃。當佛臨涅槃時,有弟子問佛:“世尊所說之法,將來怎樣流通呢?”佛說:“我沒有說法,如有人說我說出一個字法,就是謗佛。”佛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叁百余會,爲什麼自己說沒有說法呢?是不是臨涅槃時,說話糊塗呢?不是的。因佛說完法後都不留痕迹。故雲:“掃一切法,離一切相”,教人不要有法執,有法掃就不能法空。要法空人空,才能究竟開悟。如果說:人空法空,那麼什麼法都不用學了,不如睡覺吧!但還有睡執未破,要連睡都沒有,才是空呢!金剛經上說:“如來說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”筏是船,用來載人過河,過河後,便放棄不要。學佛法是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,煩惱沒有,法亦不用了。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學法門只爲斷煩惱,煩惱怎樣斷呢?就是遇任何境界,都不會被它轉變,不被境界所搖動,這便是定力,也是佛法,也就沒有煩惱。

  

  

爲何說佛法沒有是,沒有非呢?六祖不是說: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。就是把一切法門都否決了。六祖又說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”不思善,就沒有是;不思惡,就沒有非。沒有是與非,便是本來佛性,就能得到本妙明心,亦就什麼都有,有什麼呢?有如來藏所具足之法寶,亦是什麼都沒有,沒有什麼呢?沒有一切執著,沒有一切煩惱。

  

  

煩惱如冰。菩提似水。如能把冰化成水。即斷煩惱而成菩提。這不是困難的問題。只要你不執著。不爲境轉。不生煩惱。便是菩提了。

  

  

“非明無明”,即不是覺悟的明,亦不是依真起妄,所生出來的無明。明和無明,亦都沒有。如是乃至非老非死,非老死盡,把十二因緣都空了。這裏說“空如來藏”,下面說“不空如來藏”,還有“空不空如來藏”。佛法就是這樣深奧!

  

  

非苦非集。非滅非道。非智非得。

  

  

苦集滅道,四谛法門,是如來成佛後爲小乘聲聞所說的。先說(一)“苦谛”:人間約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四苦是最平等,沒有人能逃避的,還有“愛別離苦”,越喜歡的人,偏偏要別離。“怨層會苦”,最憎恨的人,偏偏要在一起。“求不得苦”,越想要的東西,越不能得到。還有“五陰熾盛苦”,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所引起的種種煩惱痛苦。

  

  

苦字還分有叁苦:即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(1)苦苦:是窮人苦,如有病而無錢買藥,屋漏又兼連夜雨,父母死亡而無錢買棺埋葬,這都是屬于苦中之苦。(我亦曾經曆這些事,當我母親死時,我身上沒有分文,衆兄弟亦無辦法,幸虧我有一班佛友,因爲平時我喜歡幫助他人,所以有事時蒙佛友們施棺贈款,安葬我母親。我才能廬墓叁年,以報母恩。後來我到香港,所住之房間,有六處漏水,可是我不管。一有錢便幫助他人,還捐款給一所寺院造佛像。)

  

  

(2)壞苦:是富貴人的苦。好像家破人亡,遇盜賊劫盡金銀財寶。(3)行苦:既沒有貧窮之苦,又無富貴之苦,但人人還免不了行陰之苦。即是遷流不息,從少而壯,從壯而老死,念念不停,這也是一種苦。

  

  

苦字又分叁界之苦,即五趣衆生有“苦苦”,苦中之苦。天趣衆生,即叁禅天以下,爲“壞苦”,即在天雖是享樂,但福樂終有享盡之日,樂極悲生是爲壞苦。四禅天以上爲“行苦”。雖是苦樂雙亡,但還要受行陰遷流之苦。以上是略釋四谛之苦谛。

  

  

(二)“集谛”:是世間煩惱苦因。粗細煩惱,聚集在衆生心中,而生出我執,分別計較,因此造種種惡業,而招生死苦果。若無集谛煩惱苦因,當然沒有生死苦果。

  

  

(叁)“滅谛”:是出世間涅槃樂果,即二乘所證的方便有余土。所以佛說:要斷盡集谛才能證滅谛。

  

  

(四)“道谛”:是出世間道品樂因,共有叁十七品:即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和依八正道。四谛中此谛最重要,若能修道,自然斷煩惱苦因,滅生死苦果,而證涅槃樂。

  

  

“非智”非有我空之智。“非得”,非證得我空之理。這是空四谛聲聞法,即是不但有爲法當空,就連無爲法亦當空。

  

  

講到滅谛時,我想起釋迦佛在未成佛時一段小故事:

  

  

釋迦佛在山中修道。一日,聽見羅刹鬼說:“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”。只說這二句偈頌,便不再說。釋迦佛便問他:“你剛才所說是佛法,不應該只此二句,是否可再說給我聽”。羅刹鬼說:“我現在很餓,沒有氣力說下去,等我吃飽後再說。”釋迦佛便問:“你要吃什麼呢?”羅刹鬼說:“要食人肉。”那時候山中無別人,只有佛單獨一人,所以佛說:“好吧!你說完法,我便將我的肉身給你充饑。”鬼王聽說後便曰:“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”說完後,便要吃佛的肉身。佛說:“請等一等,讓我將此偈頌刻在石上,使後人有機會讀此偈頌而明白佛理。”鬼王同意他這樣做。等到佛刻完偈頌後,便閉目靜坐,讓鬼王噬食。當鬼王張口要吃佛的時候,忽然升空不見了。原來他是天人,來試驗佛,看他是否能爲法忘軀。果然佛爲了要聽二句偈頌而舍身求法,爲了佛法而甯願舍棄身體,多麼偉大!

  

  

非檀那。非屍羅。非毗梨耶。非羼提。非禅那。非般刺若。非波羅密多。

  

  

上面是空四谛法,現在連菩薩法六度波羅蜜亦空了。“非檀那”,“檀那”梵語,即布施,布施有叁種:(一)財施,以財物布施。(二)法施,講經說法,教化衆生,便是法施。(叁)無畏施,遇人有恐懼怖畏,能施無畏力,令人脫離,便是無畏施。“屍羅”:譯作持戒。戒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比丘二百五十條戒、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、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,總攝持戒有叁大要義。

  

  

(一)律儀戒:即斷一切惡。(二)善法戒:即修一切善。(叁)饒益有情戒:即度一切衆生。

  

  

“毗黎耶”:譯作精進。精進有二種:(一)心精進,時時刻刻要學佛法。(二)“身精進”,時時刻刻要修佛法,沒有懈怠。

  

  

“羼提”:譯作忍辱。辱是侮辱,如詈罵、毆打、殘害,皆是侮辱。忍是忍受,忍受一切逆境。又有六種忍相:(一)力忍,遇一切辱境,忍不計較;(二)反忍,遇人加辱,不責人而責己,反想過去我曾辱他,故現在他辱我是應接受的;(叁)忘忍,寬宏大量,忍辱而不介意;(四)觀忍,遇人加辱,以智觀察,既無人我兩相,怎還有辱境?(五)喜忍,遇人加辱,心生歡喜,認爲是我的善知識,能全成我之忍力;(六)慈忍,對于加辱的人,憐其愚癡,不和他計較,反發願要救度之。這是忍辱波羅蜜,學佛法的人,就要學這些忍耐力。

  

  

可是現在有一般外道者,反錯改其義。當他要欺侮人,殘害人時,便說無人相。要食肉時,便說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反正隨時都要死,不食其肉太可惜了。況且畜生繁殖力強,如不殺食,將來豈不充滿世界?但要想想,人們不食貓,爲何貓不充滿世界?你不食它,不造很多殺業,便不會結那麼多冤孽。

  

  

“禅那”:即靜慮,但這個慮不是思慮的慮,而是正思惟。不要有妄想,只要存正念,慢慢便得定力,故亦叫禅定。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