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从外入?如果心从内出,应当见到身内的腑脏;如果是从外来,那么就应当先见自己面部。”
阿难言。见是其眼。心知非眼。为见非义。
阿难说:“能见是眼睛,能知才是心,怎可求心见佛,这个义理是不对的呀!”
阿难太恃己能,居然正式来和佛辩论,说佛之义理不对,不知自己错上加错。因为眼根本是个透明体,是视非见,需借心灵才能有知有见。
佛言。若眼能见。汝在室中。门能见不。则诸已死。尚有眼存。应皆见物。若见物者。云何名死。
佛说:“如果眼能见,那么你在室内时,门户是否能看见东西?好像世间上,一切已经死了的人,他们的眼睛还存在,应该能看见东西,但如果能看见东西,怎可说是死呢?”
阿难。又汝觉了能知之心。若必有体。为复一体。为有多体。今在汝身。为复遍体。为不遍体。
佛又叫阿难:“又你的觉察明了,能知分别之心,若果一定有体相,那究竟是一体相,还是有多体相?现在心既在你身上,究竟是遍满四肢之体,还是不遍满四肢之体呢?”四肢是两臂两腿。
若一体者。则汝以手挃一支时。四支应觉。若咸觉者。挃应无在。若挃有所。则汝一体。自不能成。若多体者。则成多人。何体为汝。
如果心是一体,那么你用手捏一肢的时候,如果四肢都有感觉,这个捏就应当没有一定的地方。如果是捏有一定的地方,若捏一肢,则只觉得一肢被捏。那么心是一体之义,当然不能成立。如果说心是多体,则变成多人,究竟哪个体才是你呢?
若遍体者。同前所挃。若不遍者。当汝触头。亦触其足。头有所觉。足应无知。今汝不然。
假若说,心是周遍全体的,则如前面所说,一捏便应该遍体皆痛。若不是周遍全体,那当你用手触头的时候,亦同时触著你的足,头有所感觉,那么足就应该不知道。但现在你不是这样,若头有所感觉,即心在头不在足,足就应该无知。如果足有所觉知,则心应当在足而不在头,头就无感觉,这样才可以说,心不遍体。现在你不是这样,因此证明,心不遍是错误的。
是故应知。随所合处。心则随有。无有是处。
因此应该知道,你认为随所合处心即随有,这个理论是不对的。
阿难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亦闻佛。与文殊等诸法王子。谈实相时。世尊亦言。心不在内。亦不在外。
阿难再引用佛所说的来作证据。阿难向佛说:“我亦曾听闻佛对文殊,即妙吉祥菩萨和普贤、观音等诸大菩萨。佛为法王,菩萨即法王之子,谈论实相的时候,世尊亦曾说:“心不在内,亦不在外”。”
实相是真实之相,亦即吾人本有真心之名。实相有三种意思:(一)无相之实相,即无一切虚妄的相,并不是本体亦无。(二)无不相的实相,即随缘显现,一切妙色,并不是完全无相。(三)无相无不相的实相,即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。如果说它有,则绝相离名,本无一物;如果说它无,则灵光不昧,应用自在。
佛和文殊菩萨所谈的实相,亦不在内,亦不在外。是谈真心无相,清净本然,离一切相。既无相,就无在,故不在内不在外。又真心圆满周遍,犹如虚空,故虽无在,但又无所不在。
如我思惟。内无所见。外不相知。内无知故。在内不成。身心相知。在外非义。今相知故。复内无见。当在中间。
我现在再仔细思惟,内不能见腑脏,外又不相知。内既无知,但不在内。眼见佛手,心即有知,这是心身不相离的缘故。所以计心在外,这个义理亦不对。现在身心既然互相能知,在内边又无所见,那么应该在中间了。
佛言。汝言中间。中必不迷。非无所在。今汝推中。中何为在。为复在处。为当在身。
佛言:“你说中间,中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地方,不能含糊迷乱的。既然非无所在,你现在推想是在中间,毕竟中间在何处呢?是在外境之外,还是在内根的身中?”
若在身者。在边非中。在中同内。若在处者。为有所表。为无所表。无表同无。表则无定。
假若在你身上,那么究竟是在前边,还是在后边?在左边还是在右边?在边就不是在中间了!如果说在身的中间,那么就和在内一样。假若是在身之边处,那么是否有表志呢?还是无表志?无表志,就等于无定所;有表志,亦等于没有一定的中相。
何以故。如人以表。表为中时。东看则西。南观成北。表体既混。心应杂乱。
什么缘故呢?好像有人,用标志来作记号,说这里是中间的位置。可是如果你从东方看时,则标志是在西方,从南方看时,则标志是在北方。表体既然混乱,不能表达,那么,你心就更加杂乱无定了。
阿难言。我所说中。非此二种。如世尊言。眼色为缘。生于眼识。眼有分别。色尘无知。识生其中。则为心在。
阿难说:“我所说的中间,不是这二种的。我的意思是,好像从前世尊所说:“眼根对色尘,中间便生眼识。”眼和色互相为缘,因眼有分别,而色尘本身,是无知觉。可是在眼和色相接触的时候,中间就生出能分别的性能。这就是识,所以识是生于眼色之中,是否心就在眼色中间呢?”
佛言。汝心若在根尘之中。此之心体。为复兼二。为不兼二。若兼二者。物体杂乱。物非体知。成敌两立。云何为中。兼二不成。非知不知。即无体性。中何为相。是故应知。当在中间。无有是处。
佛言:“你的心假如是在眼根和色尘中间,那么这个心的体,是一个还是二个?假若心是有二个体,则哪个是你的心体?哪个是这个物体?如果分不出来物体和心体,就变成杂乱无章。物体是无知无觉,心体是有知有觉,亦即是说:“眼根是有知之体,色尘是无知之物。”和与无知合在一起,就会成为敌对。同时一半是知,一半不知,亦成为二边。那么何处是中间呢?所以兼二的道理,不能成立。况且你心既不是同根之有知,又不是同尘之无知,离这根尘两者,即是无识的体性。你说心在中间,那么用什么作为体相呢?所以应当知道,心在中间,是错误的。”
阿难白佛言。世尊。我昔见佛。与大目连、须菩提、富楼那、舍利弗。四大弟子。共转*轮。常言觉知分别心性。既不在内。亦不在外。不在中间。俱无所在。一切无著。名之为心。则我无著。名为心不。
阿难所提出的理论,都被佛所破,变成词穷理屈,六神无主,所以又引佛以前所说的话,来挽救他的失败。
阿难对佛说:“世尊!我以前亦曾听见佛和大目犍连、须菩提、富楼那、舍利弗四大弟子,大家一齐转*轮,说法教化众生。(轮即轮回,不停地轮回说法,亦有推辗的意思。即可以辗破外道,亦可辗破无明。)世尊时常说,这个能觉察知道,分别的心性,是不在内,不在外,亦不在中间。都无所在,一切都没有著落的地方,就叫作心。那么我这个无著落,是否可以叫作心呢?”
佛所说的不在内、外、中间,即是无相实相之义。因为觉知分别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