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然是件大恶事。
“不信阴骘恃聪明”:因为现在聪明了,便用不著广行阴德,也不再行善了,只是专运用那些小智慧,于是
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:终于,被那小聪明贻误了自己,不再往好的方面去精进,而渐渐的堕落。
由此可见,大恶的人,如回过头来便成大善;相反的,大善土也会因堕落而转为大恶;具有狂慧的人常会做出颠倒的事情,是因为有了邪恶的思想,本经就是要纠正这些人,让他们走上正路,回复正确的思想。
第三因缘是“指真心,显根性”,这部楞严经是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的,那么,指人的什到心呢?是直指真心!真心,是看不见的,或说:我知道我的心生在体内,形状像倒挂的莲花。须知那个不是你的真心,只是一个肉团心,它不会有什么作用,只不过是维持躯体生存的一种机器而已。如果认为它有更大的功能,那么,何以人死后,其心虽在,但已不能起什么作用了呢?这足以证明肉团心并非真心,故知真心乃本有的佛性,它不在身体之中,也不在外面。关于这方面在讲到经文时,会说得很详细,其中也会提及十番显见,见性才是我们的真心。
因此,这部经的其中一个因缘是要指明: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。我们的真心是不去不来,不动不变的,同时,它的本体也没有染污,故明示真心实相,显出根性本然,乃本经的第三个因缘。
第四因缘是“示性定,劝实证”,修定的法门很多,即使外道也有他的定力,但其间的差异,却是“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。”我们必须修正定,而不是邪定,外道与小乘所修的是邪定,而不是正定,如不修正定,那么不管修到什么时候,也是不能成正果的。关于性定,有两句话很重要:“性定魔伏朝朝乐,妄念不起处处安。”我们修行时遭遇到种种魔障、业障的出现,是因为性还未定故,性若定了,则什么魔都会被降伏的。
魔有很多种,据本经所讲,即有五十种,其实可说是很多很多的,有天魔、地魔、人魔、鬼魔、妖魔………等等,都是从各方面来扰乱禅定。其因是由于我们在末成佛或未信佛之前,与所有的魔王同是一家人,互为眷属,而现在要与他们分家,去修禅定了,他舍不得你,于是便从中扰乱,障碍你的修行,因此,如果定力不够,就会被魔的境界所转而跟魔跑了;若定力具足,则如如不动,了了常明。如如不动是定力,了了分明是慧力,能有定慧的力量,则什到魔也动摇不了你,反之若没有定力便会到魔的家乡去,成为魔子魔孙,辗转不已了,这是很危险的。
外道所修的定力,因不知性定的重要,反而从末梢上著手,光在自己的假躯壳上用工夫,头一件是错把自己的心识作真心,所用的功,即使有一点寂灭的境界,都是不实在的,犹如用一块石头把草压上,这可能暂时使草不能生出来,但把石头移开了,草仍然会长出来的,因此如不把妄想的根截断了,就不能了生死。禅宗里头讲的“念佛是谁?”这个话头就是扫一切法,离一切相,彻底地把妄想的根清除掉,这样,有一天使会豁然开悟。假如用妄想心去修道,就好像煮沙欲成饭,一无是处,纵修尘劫,亦难脱出轮回。
上面所提的魔,只不过是外魔,此外还有自心魔;外魔还易于消除,而源于自心所生起的魔却难以消除,例如病魔:记得我年轻的时候,曾说过两句狂话,我说:“人人都怕魔,我是魔怕我!”谁知说了不久,魔就来了——那是病魔,经过一场大病,终于变成我怕魔了。由此可知,修道的人切勿信口雌黄,不要胡言乱语,必须一心修道,不要用人的心,而要用道心,亦即是要修性定、修实证,不要老在虚妄之中打转,比如乱打妄想:或者以为自己成佛了,于是乎在坐禅之间便觉得放光动地,或在坐禅中看见佛来为自己授记,说:你快要成佛了。……这些都属妄念,或魔的境界,而不是实证。
释迦牟尼佛证果,是在菩提树下,他坐了四十九天,夜睹明星而悟道,开悟了,于是他说:“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。”在他未证果之前,天魔曾来试验他,变成美女,在佛前施以诱惑,但佛当时在定中,未为所动,因此才得以证果。故我们欲修实证,必须要有性定,性不动摇,所证的果才是真实的,不然则成邪定。
第五因缘是“销倒想,除细惑”,倒想是颠倒之想,不是正确的思想,故阿难回到佛所,虔受教示之后,曾感动地表示:
“妙湛总持不动尊”,总持乃梵语“陀罗尼”,即咒之意,不动尊即楞严大定的表现,整句合起来是对佛的赞词。
“首楞严王世稀有”,意思是首要的楞严大定是世间稀有的法门,怎么的稀有呢?因它能:
“销我亿劫颠倒想,不历僧祇获法身”,意思是说:销除了我无始以来,生生世世的颠倒思想,而且不需经历三祇百劫,便顿悟真心乃是本具的法性身,亦即是如来藏性,不必久远的经历,便已获致了。
什么才是颠倒想?其实,我们世间所有的人所想的都是颠倒想,故楞严经出世的因缘是要销除我们的巅倒思想,因此称“销倒想”。除细惑,除去世人微细的、眼睛所看不见,耳朵所听不到,心里所想不出的那些微小的迷惑。如果一念不觉,便会生出三种细惑,所谓“细惑如尘,自性如镜。”现在我们犹如明镜之上沾著无数的微尘,故神秀大师有一首偈颂说:
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
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
曾经有人说:这首偈是不对的,但我认为是对的,因为每一个人都本具菩提的种子,故身好像是菩提树,人的本性真心犹如明净的圆镜一般,故说要时时勤拂拭,即是需要时常修行,并劝勉行者不要让明净的真心被世尘污染了,正是:“今日擦,明日净,擦来擦去如明镜。”所以这首策励行人勤谨修行的偈颂是对的,是开悟前的人所应予遵循的。但是,对六祖大师来说呢,就是:
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由此偈颂,可见是开悟后之作,所谓:“一念不生全体现,六根忽动被云遮。”一念不生起,佛性自现;六根一动,心光障蔽,如被云蔽。故为众生销倒想,除细惑,即是本经一大因缘。
本经第六因缘为“明二门,利今后”,首句的意思是令众生明白平等与方便这两种法门,平等法门乃一心万法,原本无差,平等一相的意思;方便法门为权宜之法,意即不是实在的,而是在实法之中善巧运用,属暂时性的,而实法则永远不会变易,故说法有权实两门,时以权巧方便,导之趋入实法。
举个例子:好像释迦牟尼佛的“空拳度子”,他抓著一个空拳头,去救度一个小孩子,起因为有一个小孩子往井边爬去,差不多要掉到井里去了,如果掉进井里去就会淹死,叫他回头,他是不会听从的,因此,释迦佛便抓著他的拳头说:“我这手里有糖,你快点回来吧!我把糖给你。”小孩子听说有糖吃,于是便爬回来了。这是不是佛在打妄语呢?不是的!佛陀对众生施教,常用这种权巧的方便法门。
“利今后”的今,可以指为佛在世的时候,也可以指为现在,以致于将来的一切众生,因为大家都可以得到这个利益,得到法的灌溉,故称“明二相,利今后。”这是十门分别中之二——起教因缘的第六因缘。
由于上述的六种因缘,故有这部楞严经之说,而此部经是以平等与方便这两个法门说法的,平等法门是实法,方便法门是权宜之法,佛以此二门教化众生,令诸众生离苦得乐,终证佛果。
第三门是“藏乘摄属”,也可以说是藏乘分摄。藏即三藏,分为经藏、律藏,及论藏,三藏又属三无漏学,亦即“戒、定、慧”。经藏属于定学,律藏为戒学,论藏乃慧学,在中国的经典上常看到“三藏法师”这种称呼,便是指这三藏。经藏中所宣说的,多数是教人修定,例如此部经便是教你修禅定的,故这部经是有关定学,属于经藏,但其中也兼及戒学与慧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