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认为是对了,于是便为释迦佛授记:“汝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因此,今生释迦佛就成佛,由于释迦佛的诚心感动了然灯佛,所以这位古佛就给他授记。

  

  

第四部是因缘部,由于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的法。第五部是譬喻部,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,来说明佛法的妙处。

  

  

第六部是本事部,释迦牟尼佛或叙述他前生的事,或讲述某一个菩萨前生的事迹。第七部是本生部,是说释迦佛今生的事迹,或者是某一位菩萨今生的事。

  

  

第八部是方广部,方是四方,广是宽广,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。第九部是未曾有部,这是从来没有说过,而现在才说的。第十部是自说部,是未经请法而佛自己放光动地的开演这个法。第十一部是孤起部,亦称讽诵,是在某一部经中与前文不相连,且与后面的也不生关系,而孤单独立的偈颂。

  

  

最后是论议部,是针对某一项佛法的研论博议,以上一共是十二部,所以有首偈子说:“长行重颂并授记,孤起无问而自说,因缘譬喻及本事,本生方广未曾有,论议共成十二部。”大家如想详细研究,可以参看大智度论,里面对十二部经的分类有详细的解释。

  

  

这十二部经是不是个别分开的呢?不是的!其实每一部经都包括这十二部,这不过说明经典中具有这十二部的体裁及内容而已。

  

  

其次,讲到十门分别:

  

  

第一门是总释名题,第二门是启教因缘,什么是教?圣人契下之言日教,如佛菩萨用以教化众生所说的话,是为教。到底怎么会生起此教的呢?这需要具有因缘,此因缘是由众生来的,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;如没有佛也就没有教,故教乃为众生而设,其因缘是要令众生了生脱死,故而有教。

  

  

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使众生了生脱死而示现于世,在法华经上说: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。这一大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问题,生从何来?死住何去?这道理不明白即有生死,明白了就不会有生死,释迦佛到此世界来就是为了令众生知道怎样有生?怎样有死?

  

  

来到这个世界的众生,都是奔波劳碌,辛辛苦苦,他们为住而忙,为蔽体的衣服而忙,为充饥的食物而忙……他们忙碌地劳作,如果问他们:“为什么要工作呢?”一般人都会同答说:“为了三餐。”不管是中国人或外国人,每个人都是为了生活的问题而奔走忙碌,但是却没有人为生死而忙,更没有人会去想一想:我为什么到这个世界来呢?我是怎么来的?从什么地方来的?也不见有人见面时会问:“你是从哪里来的呀?来了多久啦?……”真是连自己来的地方都忘了,去的地方也忘了。释迦牟尼佛看见人把生死大事忘记了,故到这个世界来提醒我们,必须要注意及研究这个问题,是以,法华经方便品说:“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………欲令众生开佛知见,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;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,出现于世。”

  

  

何谓“开佛知见”呢?一切众生,本来具有佛的知见,本来的智慧和佛是一样的,只不过像金矿一样,尚待开发,然后本性才能显现,必须如法修行,才可以把真金开采出来,真金之中,是没有渣滓的,如掺入杂质,便不是真金了。

  

  

那么,我们本有的佛性、本有的智慧,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里面,由于每个人都有烦恼,故个个都有佛性.只是未能显现出来,因而成为烦恼罢了。

  

  

现在打个比喻:烦恼犹如一块冰,佛性好比是水,水有湿性,而冰也具有湿性;水是智慧,冰即烦恼,由此可知,智慧与烦恼同是含藏佛性的。

  

  

现在,再来比喻它的作用,水柔不会直接伤害人,而冰硬却能伤身害命,比如一盆水泼到你身上来,你只觉清凉,却不会伤及身体;但如把一大块冰往你身上掷,就会打伤你,甚或置于死地,这便是智慧与烦恼的分别。例如人起了烦恼即会生嗔心,继而破口骂人,使他人也生烦恼,但有智慧的人说出来的话,令人听了会心生欢喜,甚至连原有的烦恼都一并消除了,这就是冰与水,亦即烦恼与智慧的不同处。假如我们将烦恼变成智慧,那便是返本还原,因为冰可化成水,水也可以成冰,因此不能说众生不是佛,佛不是众生。其实,佛是众生的佛,众生是佛的众生,这只是一种转变,若能明白你的自性便是佛性,就能把烦恼变成菩提。

  

  

菩提即是觉悟的道理,觉悟些什么呢?悟到一切都无所执著,若有所执,就不会觉悟。觉悟的滋味怎么样呢?是把烦恼断了,到没有烦恼、没有无明时,就现出智慧,因而得到解脱,这叫开佛知见。

  

  

还有“示佛知见”,示即开示,佛的知见开发了,还必须用一番功夫,怎样用功呢?像开金矿一样,需要工人去工作,一点一点地把泥土挖开来,还须专心去淘洗,把真金淘出来,所以必须指示众生怎样去得到真正的精金,这是示佛知见。然后,又要悟佛知见,得到了指示,必须依法修行,如实用功。比如天天坐禅,有一天使会豁然贯通、突然的开悟了,开什么悟呢?是真正的了解,会觉得:哦!原来是这样,原本是这么一同事!于是人生的问题便明白了,这是悟佛知见。

  

  

佛的知见,不像我们众生的知见,整天尽打妄想,生出执著心,谁对我有一点不好,就生出烦恼心,其实,你若对人家好,怎会有人对你不好呢?明白了这个道理、就不会有人对你不好,因为不是人家对自己不好,而是自己对人家不好,这叫做“一个巴掌拍不响,两个巴掌才会响。”在悟佛知见之后,便是入佛知见,须勤谨专修,回光返照,待光照到了心里去时,整个智慧也就开现,这是入佛知见。

  

  

佛说法凡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为众生说法,教化众生,这是指佛所说法,一代时教的大概而言。若以本经来说:“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”,这部经的因缘有六种:

  

  

第一因缘是“恃多闻,忽定力”,恃乃仗恃之意,仗恃什么呢?仗恃多闻。多闻是多所见闻,如读经听法多,知识也多,好像阿难便具有多闻的机缘与能力,佛所说的法因他常随侍数十年,每一法会所说的他都记得住,真是过耳不忘,这叫多闻,也称博闻强记。因所记取的道理多了,便有所仗恃,故说恃多闻。忽定力,是忽略了定力的重要,阿难就是这样,以为能广闻知见就够了,因而不重视定的修养,不去用功参禅,不晓得打坐是行,听法是解,所以我们必须解行并进,互为相应,才是正途。希望各位既重多闻,尤重定力,双管齐下,勇猛精进,这样,当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境界。

  

  

这部经乃以楞严咒去解救阿难而引起的,一天,阿难独自出去乞食,遇到摩登伽女,那时的摩登伽是外道,她会一种咒术,名先梵天咒,由于见到阿难生得英俊,便为她的女儿用咒术迷惑阿难,供其淫乐,阿难因定力不够,于是不由自主,眼看将要破淫戒了,那时佛陀知道了,即敕文殊菩萨用楞严咒救回受迷的阿难。

  

  

当回到佛前,阿难便痛哭流涕地说:“(我)一向多闻,未全道力。”因此恳请佛陀,告诉他十方诸佛是怎样修行而得以成正果的。故本经的因缘是为了阿难仗恃多闻,忽略定力,引起佛陀广说诸理,来破他的迷执。

  

  

第二因缘是“警狂慧,护邪思”,警是警告,警告具有狂慧的人,狂慧是天生的聪明,但却不务正道,反而藉他的智慧去做害人的事情,而且思想邪恶,不加改正,甚至更运用其智慧去掩护他的邪恶思想,即所谓护短。简言之,是警告有狂慧的人,护持他那不正当的思想,亦等于警告那些做糊涂事的聪明人。正是:

  

  

“聪明乃是阴骘种”:由于前生有些德行,所以今生就聪明了。

  

  

“阴骘引入聪明路”:为什么会聪明呢?是因为曾做过很多善事,阴骘即是人所看不见的好事。假如做了件好事便鸣锣击鼓地大事宣传,这就不算是阴骘,所谓:“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。”做了好事就到处告诉人,那便不是真的行善,只不过贪图一个善的名而已。“恶恐人知,便是大恶。”做了恶事,却恐怕人家知道,这就必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