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">
第五是禅定波罗蜜,说到禅定,有四禅八定,而在楞严经上也讲到九次第定,这个等到讲那段经文时再来详细说明,现在先讲四禅天的境界。在初禅的境界时,你的脉搏便会停止;到二禅的程度时,你的气息就会停止,是不是死了呢?不是的;到三禅呢?你的识也断了,就是念也断了。
初禅的境界是离生喜乐地,脉停止了,但是自己觉得非常的快乐,因为是初禅,所以定力还不够;等到二禅的定生喜乐地,定力比初禅时更加坚固,气息也断了,外边的呼吸断了,内里的呼吸气便活起来,一般人平常都是靠外在的呼吸,内里是不会呼吸的,如果里面的呼吸会呼吸了,那个人就不会死,愿意活多少年都可以,可是活得久了就变成一个守尸鬼,这也没有用!光看守著这个臭皮囊,又有什么用呢?三禅叫离喜妙乐地;第四禅叫舍念清净地,把念识都放下了,入四禅天这种定才是在修道上迈进了一步。
但是,不要以为证了四禅就不得了,这只不过是向佛的果位上走了第一步,还不是证得阿罗汉果,这个时候,天上人间的事情你都可以知道,但是知道了也不要执著于这种境界上,这是四禅的大概情形。
第六种是般若波罗蜜。“般若”是梵语,中译为“智慧”,什么叫智慧?一般人都以为世人的聪明就是智慧,其实不然,聪明是世间智,智慧是出世间智,好像一般的科学、哲学、声光、电化……等等,所有的这些科学都叫世间智慧。那么什么是出世间的智慧呢?那就是成佛的智慧!
成佛的智慧也不止一种,而是三种,为什么这个“般若”没有翻译过来呢?因为它有三种含意的关系,这在五种不翻的译规中,属“多含不翻”的缘故。那么这三种含意是什么呢?第一是文字般若,所有一切经典都是文字般若。第二是观照般若,是用观照的智慧来反闻自性,这叫“回光返照”,观是观察,照是光明普照,你能以观察所得的光明智慧,来照破自己里面的黑暗,照得干干净净,这便是观照般若。另外,还有一种最不可思议的般若,便是实相般若,什么叫实相呢?实相就是本经所讲的“了义”,了义就是实相,实相无相,可是无所不相,这种的境界你若明白了,就和佛做邻居,离佛只有一步了。不过这种境界说是很容易的,要去证得却是不容易的,虽然不容易,便我们也要想办法往这条路上走,不然就永远不能到达;成佛说复如是,需要勉为其难,中国有一句话说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?”中国的梅花是十分芬芳的,不像美国的不香,为什么会这么香呢?因为它受得住冻,所以非常之香。
说到实相般若,是不是有些人有,有些人没有呢?不是的!每一个众生都有这种般若,都有实相智慧,只是像本经中所说的“密因”——没有把它显现出来而已,因此,原是自己本有的家珍,还不知道。自性的般若,乃是本具的实相,但因自己不了解,以致变成一个世间上的平凡人了。
金刚经上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可见所有一切相,都是假的,你若能在这有相上而知道它是无相的,就是见到佛了,亦即你明白了这个法的本体,寻到了法的根源,便等于见到佛一样。所以,这个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固有的智慧,我们要把智慧的宝藏打开,才能显现出我们的本来面目,这好比金矿里藏著金子没有人知道,有些人虽知道了金矿却不去开采,还是等于不知道一样。那么应该怎样做呢?必须动用人工努力去开采!而这个每人都有的金矿就是实相般若,如果我们不发勇猛心去精进修行,就等于知道了金矿不去开采一样,如此焉能取得金子呢?必定是得不到的。
以上说的是六度。那么,什么叫做波罗蜜呢?事情成功圆满了叫波罗蜜,你要学佛,终于成佛了叫波罗蜜,譬如你肚子饿想要吃饭,吃饱了叫波罗蜜;你想要睡觉,躺著就睡著了也叫波罗蜜。忍辱也是波罗蜜,持戒、精进也叫波罗蜜,禅定是波罗蜜,布施、般若都是波罗蜜。中国有一种水果叫波罗,也称波罗蜜,是甜的,因此,什么事情做圆满了,得到甜的果,就叫“波罗蜜”,因此菩萨所修的六度,也叫六度波罗蜜。
每一个人都可以学菩萨发心,行菩萨行,做菩萨事,那就是初发心的菩萨,菩萨是不自私的,并不是我做菩萨你不能做,你不能和我相比,不是的!我们不但可以做菩萨,而且还可以做佛,“一切众生,皆堪作佛”这句话,相信现在大家都明白了。
“诸菩萨万行首楞严”,现在讲“首楞严”,首就是第一的意思,即是头一件事,那是什么呢?是楞严,楞严这两个字是梵语,翻为中文就是:一切事究竟坚固。
一切事就是什么事都包括在内:所有的山河大地、房廊屋舍,所有的人物、楼台室画……等等,都叫做一切事,这一切事能彻底坚固,得到定的本体,得到这个“密因”的定才能证得了义的果,证到了义这种程度,再修菩萨六度万行,则得大行,然后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这种定,即是大果。
一切事究竟坚固是个定,和不定就两样了,什么叫做不定呢?好像做事情犹疑不定,想向前走,腿又不听话,于是就向后走了;想往好的做却做不得主,就去做坏的,这叫不定,好像做事没有恒心,便叫不坚固,恒心就是恒常不变的心。
因此,我们现在来学习楞严经,大家都应该具有“坚、诚、恒”这三个条件,“坚”是坚固心,不能中途打退堂鼓半途而废。“诚”是要有诚恳心,念兹在兹,学习经典应要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打其他的妄想,要研讨从经中听到的道理,对于经义自己有什么意见?统统要诚恳的去学习。“恒”是有恒远的心,不是学了三天或两天半觉得太难了,简直是枯燥无味,学来学去没兴趣,就不学了,心想还不如到花园或其他地方去玩玩算了,于是便逃之夭夭,这便是没有恒心。所以,你有恒心、有诚心,就是究竟坚固,这样便有定力(不为一切环境所转变,是为定力)。
所以,大佛顶,就是大因、大义、大行、大果,得到这四种大的妙处,又可以说是妙因、妙义、妙行,和妙果,这是本经题目十九个字的大概意思,下面单解释一个经字。
经,梵语叫“修多罗”,中文叫“契经”,“契”是契合,上契诸佛的理,下契众生的机,凡能契理契机的便叫做经。经者“径”也,意即径路,为什么叫径路呢?因所有的经都可以帮助我们由凡夫达到佛的果位,达到圣人的果位,故说径路。
又经有“贯、摄、常、法”这四种意思,“贯”是贯串,贯串所说义,把佛所说的义理像用一条绳子串缀起来。“摄”是摄其所化之机,即对什么样的众生就说什么样的法,说什么么的法就度什么样的众生,所谓“因人施教,因病与药”,这叫观机逗教,因人说法。什么叫“常”呢?古今不变谓之常,因为没有变更是为经。“法”——三世同尊曰法,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,三世的众生都应该遵从这个法而修道、而成佛、而教化众生,都应该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故具足“实、摄、常、法”这四种意思而名之为经。
经就好像一块吸铁的磁石,众生就好像铁块,铁块遇到了吸铁石,就会被吸上去,方才所说的“摄”字就有这个意思。现在讲楞严经,这是楞严吸铁石,吸铁石也是坚固的,可是楞严经比吸铁石更坚固,若把众生吸上去就不会再堕落,不会再下地狱,转饿鬼,做畜生了,为什么呢?因为被坚固大定所吸引住,想要跑也跑不了,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,就是这么妙!
佛教全部藏经,共分为十二部:第一部是长行部,在经上分一行一行,很长的故叫长行。第二部是重颂部,是重复的再把经义说一遍,把长行经文重说,是为重颂。
第三部是授记部,在经典上提及佛为某一个菩萨授记的,如:汝于某某劫,应当成佛,名号为何?寿命有多长?教化众生有多少?在什么国土里……等等,都预先说明,这叫授记。好比释迦牟尼佛是然灯佛为他授记的,当释迦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,遇到然灯佛,曾经布发掩泥,他看见然灯佛从一条非常泥泞的路上走过来,于是便将自己的头发打开,铺在积水的泥路上,让这位老和尚走过,以免污泥沾染到这位老比丘的双脚,谁知这位老和尚就是然灯佛,他看到这么虔诚的供养,就欢喜了,便道:“如是,如是。”意思是:就是这个样子,你如是,我也如是,如是个什么呢?就是行菩萨道是这个模样,因为然灯佛过去行菩萨道也是这样子的,故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