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不分别了,学到了极点就叫“了义”,不了义就是还有意思,等到什么意义也没有了,干而净之,就到了密因那个正定的本体上,此即是修悟证果成功而达到了义的境界上。所以,了义也正是大义,大义包括一切义,如果了义没有了——没有了这才是真的有,还在有的时候就不是真有了,若再无义可证了,已到极点了,即叫“了义”,极点在什么程度上呢?也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上、佛的果位上。
可是,想到达佛的境界上,需要行菩萨道,故说“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”,诸菩萨的“诸”字,是很多很多的意思,可以说是一切的菩萨,数不尽那么多的数目,总说起来有五十五个位子,其中包括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、十地,加上佛,就是五十五个级位,每一级里面都包括了千千万万的菩萨,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菩萨,所以叫“诸菩萨”。什么叫“万”行呢?这是说修行的行门很多,那到底有多少呢?有八万四千行门那么多!万行是菩萨所修的,菩萨不但修万行,而且还修六度,六度是什么呢?第一布施。第二持戒。第三忍辱。第四精进。第五禅定。第六般若。
布施有三——即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财指所有的金钱财产,是每个人最爱惜的,也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。你看,我们的钱数来数去,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,其间不知带了多少的细菌或病菌等的微生物,故在佛教里把钱称作“不净物”,第一是来源不净,有些钱的来路不明,有人说“我做工赚回来的钱应该是正当的了吧?”虽然来源是正了,但那些钱本身带著很多病菌在上面,很容易染上传染病,由此可知钱是多么不洁净的东西;可是,每一个人都喜欢它,一点不嫌多。殊不知钱多了,毛病就愈多!可是这种不好的东西,人人却都爱之如命,而不能暂舍,如果你能舍那就是布施,行布施的人就是行菩萨道;菩萨修六度万行,第一就是要喜舍,喜舍就是说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布施给人家,帮助别人,这就是财施。
但是,人做布施是不容易的,人的心是属“阴阳交关处”,又是个“理欲战斗场”,好像看见一个人很困难,没有饭吃,想送他一块钱,让他吃饭去,于是把手伸到口袋里去掏钱。就在这时候,第二念又生起了,想著:不行!如果一块钱给了他,我搭巴士就没钱了。因此第一念虽想舍,第二念便又想到自己要坐巴士了,于是又把钱放回口袋里了;这样的情形由小而大——同这一块钱乃至十、百、千、万、万万块钱,都是这样:常常在布施的同时会生出一种自利的心,所以,财施说起来很容易,做的时候就不容易啦!
第二是法施,就是“法”的布施。现在我讲经说法,就是以法来布施,所谓“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”,因为以钱布施是有限量的,但以法来布施是没有限量的,例如我现在讲经,你们因听了一句经典而开了悟,证得一个境界,那我的功德就大了,因为我讲经说法可以帮助你成佛的,故法施的功德最大。
还有无畏布施:当别人遇到飞灾横祸等不幸的事情,或遇抢劫、火灾等恐惧惊惶的事件时,你能给予安慰、帮助,使人免除惊恐,这是无畏施。这里所举出的不过是小问题,但我们知道了小的,大的问题也就容易明白了。
以上是略释六度中之第一度——布施,第二度是持戒。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戒,什么是戒呢?戒是“止恶防非”,止恶是停止一切的恶事,防非是提防所有的过错,也就是“诸恶莫作”——所有的恶事都不要做,“众善奉行”——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。
我告诉你们一件事:小时候,我是不懂算数的。一有钱就给了人,有一块钱给一块钱,有两块钱就给两块钱,这在一般人来说,是不是太愚痴了呢?其实这是帮助人,帮助人就是利人,利人就是菩萨发心,菩萨发的心是要对人有利益的,自己忍苦而劳,受点委屈都可以,这种利他的心就是菩萨心,菩萨心就是“众善奉行”。
我们不要只愿盘算著这一回我有没有吃亏?有没有上当?看看自己有没有占著便宜?一切事情总要算算自己的利益,总想要占便宜,但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吃亏了,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家打算,不应该为自己打算,持戒的目的,也就是要做到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
那么,戒有多少种呢?戒有很多种,基本的有五戒,在家学佛的皈依三宝之后,若想往前进一步,就要受五戒,受了五戒之后再前进是受八戒、十戒;受十戒就是沙弥了,受了沙弥戒后要正式做出家人,就必须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,比丘尼则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。菩萨也有戒,菩萨戒有十重、四十八轻,重的犯了不能自行忏悔,轻的犯了还可以改过自新。
佛将入涅槃的时候,阿难向佛请示:“佛在世的时候,佛是我们的师父;佛入涅槃之后,我们以谁为师呢?”佛陀便告诉他们说:“我入涅槃之后,应以戒为师。”
所以,在家人要受戒,一定要向师长求,授戒也是一定从比丘受,在佛的戒律上比丘尼是不能授戒的。戒也有沙弥戒、比丘戒、菩萨戒等很多的名称,任何人要想修道就一定要受戒,守护清净的戒体就好像守护摩尼宝珠一样,例如终南山道宣律师,因为持戒持得精严,便有天人来送供,可见持戒是最要紧的。学佛的人如果不守戒,就等于一个瓶子底下有了洞,水一装进去就漏掉了,要是能守戒,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漏。
这个楞严法会是一个最苦的法会,也是最难的法会——由清早六点到晚上九点钟,有人说:“到学校里也没有这么多的课程呀!”可是,我们是个了生脱死、行解相应的学校,讲楞严经就是解,坐禅叫行,解行并进,这才叫脚踏实地。我们要躬行实践的去做,一点也不能马虎,一点也不能骗自己,你若骗人也就是骗自己。为了将来能有最大的功力来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,所以,一定要解行并进。
现在我举个比喻: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,两个人住在一起,另外还有很多人都来帮他们的忙,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这间房子里,有一天,其他的人都出去游玩了,他们不是去学楞严经,而是去钓鱼、买东西……等等,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,他们都想去做,只留下那个瞎子和瘫子在家里。
说来真巧,有天这房子著火了,怎么办呢?瞎子看不见,不知往哪儿跑;瘫子虽看得见,却是有腿走不得,你说这不是很危险吗?
可是,就在这个时候,有一个善知识来告诉他们说:“你们两个都可以逃离这个火宅,只要瞎子的腿借给瘫子用,而瘫子的眼睛借给瞎子用,怎么借法呢?就是瞎子背起瘫子,由瘫子为瞎子指示方向。”经善知识这么指点,于是两个人都逃出这座火宅了。
我举这个比喻,大家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,其实不是说你们是瞎子、瘫子,连我也是瞎子、瘫子,我们都是瞎子、瘫子的,因此,这也不是说你,也不是说我,但也说的是你,也说的是我。
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满:以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,以为自己智慧大了,既然如此,请问你为什么又还没有成佛呢?就因为太自满了,以为已学得了许多的知识,其实学什么就被什么障碍,有了障碍,也就成不了道了。
现在,诸位把你我他的思想放下,把这个思想平静下来,把自己的心念空了,要做什么呢?装无上的妙法呀!如果每一个人能把自己心头的杂念渣滓清除了,然后听经,这样便会一闻千悟,容易明白了。
诸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,上面已经说过布施与持戒,再来是忍辱,忍辱有生忍、法忍和无生法忍。第四是精进波罗蜜。
所谓“精进”是往前去精进,不是后退。在妙法莲华经里药王菩萨本事品中,说得很详细,为什么药王菩萨要焚身供佛呢?因为他觉得佛恩太深厚、太浩大了,无以报答这个恩德,所以把他自己的身心性命,整个烧了来供佛,那么,究竟烧了多长的时间呢?这段时间非常之长,有数不过来那么长。所以,天台智者大师阅读妙法莲华经,到药王菩萨这品中:“……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”的时候,智者大师便入定了,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,看见释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儿说法,转大*轮,教化众生,于是乎他就豁然证入法华三昧,得到第一旋陀罗尼。他出定之后,便大开智慧,后来建立天台宗,成为天台宗的三祖。这是药王菩萨焚身供佛这种功德所感,这才是真正的境界。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