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都不分別了,學到了極點就叫“了義”,不了義就是還有意思,等到什麼意義也沒有了,幹而淨之,就到了密因那個正定的本體上,此即是修悟證果成功而達到了義的境界上。所以,了義也正是大義,大義包括一切義,如果了義沒有了——沒有了這才是真的有,還在有的時候就不是真有了,若再無義可證了,已到極點了,即叫“了義”,極點在什麼程度上呢?也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上、佛的果位上。

  

  

可是,想到達佛的境界上,需要行菩薩道,故說“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”,諸菩薩的“諸”字,是很多很多的意思,可以說是一切的菩薩,數不盡那麼多的數目,總說起來有五十五個位子,其中包括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、十地,加上佛,就是五十五個級位,每一級裏面都包括了千千萬萬的菩薩,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菩薩,所以叫“諸菩薩”。什麼叫“萬”行呢?這是說修行的行門很多,那到底有多少呢?有八萬四千行門那麼多!萬行是菩薩所修的,菩薩不但修萬行,而且還修六度,六度是什麼呢?第一布施。第二持戒。第叁忍辱。第四精進。第五禅定。第六般若。

  

  

布施有叁——即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財指所有的金錢財産,是每個人最愛惜的,也是世界上最肮髒的東西。你看,我們的錢數來數去,不知經過多少人的手,其間不知帶了多少的細菌或病菌等的微生物,故在佛教裏把錢稱作“不淨物”,第一是來源不淨,有些錢的來路不明,有人說“我做工賺回來的錢應該是正當的了吧?”雖然來源是正了,但那些錢本身帶著很多病菌在上面,很容易染上傳染病,由此可知錢是多麼不潔淨的東西;可是,每一個人都喜歡它,一點不嫌多。殊不知錢多了,毛病就愈多!可是這種不好的東西,人人卻都愛之如命,而不能暫舍,如果你能舍那就是布施,行布施的人就是行菩薩道;菩薩修六度萬行,第一就是要喜舍,喜舍就是說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布施給人家,幫助別人,這就是財施。

  

  

但是,人做布施是不容易的,人的心是屬“陰陽交關處”,又是個“理欲戰鬥場”,好像看見一個人很困難,沒有飯吃,想送他一塊錢,讓他吃飯去,于是把手伸到口袋裏去掏錢。就在這時候,第二念又生起了,想著:不行!如果一塊錢給了他,我搭巴士就沒錢了。因此第一念雖想舍,第二念便又想到自己要坐巴士了,于是又把錢放回口袋裏了;這樣的情形由小而大——同這一塊錢乃至十、百、千、萬、萬萬塊錢,都是這樣:常常在布施的同時會生出一種自利的心,所以,財施說起來很容易,做的時候就不容易啦!

  

  

第二是法施,就是“法”的布施。現在我講經說法,就是以法來布施,所謂“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”,因爲以錢布施是有限量的,但以法來布施是沒有限量的,例如我現在講經,你們因聽了一句經典而開了悟,證得一個境界,那我的功德就大了,因爲我講經說法可以幫助你成佛的,故法施的功德最大。

  

  

還有無畏布施:當別人遇到飛災橫禍等不幸的事情,或遇搶劫、火災等恐懼驚惶的事件時,你能給予安慰、幫助,使人免除驚恐,這是無畏施。這裏所舉出的不過是小問題,但我們知道了小的,大的問題也就容易明白了。

  

  

以上是略釋六度中之第一度——布施,第二度是持戒。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戒,什麼是戒呢?戒是“止惡防非”,止惡是停止一切的惡事,防非是提防所有的過錯,也就是“諸惡莫作”——所有的惡事都不要做,“衆善奉行”——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。

  

  

我告訴你們一件事:小時候,我是不懂算數的。一有錢就給了人,有一塊錢給一塊錢,有兩塊錢就給兩塊錢,這在一般人來說,是不是太愚癡了呢?其實這是幫助人,幫助人就是利人,利人就是菩薩發心,菩薩發的心是要對人有利益的,自己忍苦而勞,受點委屈都可以,這種利他的心就是菩薩心,菩薩心就是“衆善奉行”。

  

  

我們不要只願盤算著這一回我有沒有吃虧?有沒有上當?看看自己有沒有占著便宜?一切事情總要算算自己的利益,總想要占便宜,但是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吃虧了,所以我們應該爲人家打算,不應該爲自己打算,持戒的目的,也就是要做到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”

  

  

那麼,戒有多少種呢?戒有很多種,基本的有五戒,在家學佛的皈依叁寶之後,若想往前進一步,就要受五戒,受了五戒之後再前進是受八戒、十戒;受十戒就是沙彌了,受了沙彌戒後要正式做出家人,就必須受二百五十條比丘戒,比丘尼則要受叁百四十八條戒。菩薩也有戒,菩薩戒有十重、四十八輕,重的犯了不能自行忏悔,輕的犯了還可以改過自新。

  

  

佛將入涅槃的時候,阿難向佛請示:“佛在世的時候,佛是我們的師父;佛入涅槃之後,我們以誰爲師呢?”佛陀便告訴他們說:“我入涅槃之後,應以戒爲師。”

  

  

所以,在家人要受戒,一定要向師長求,授戒也是一定從比丘受,在佛的戒律上比丘尼是不能授戒的。戒也有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等很多的名稱,任何人要想修道就一定要受戒,守護清淨的戒體就好像守護摩尼寶珠一樣,例如終南山道宣律師,因爲持戒持得精嚴,便有天人來送供,可見持戒是最要緊的。學佛的人如果不守戒,就等于一個瓶子底下有了洞,水一裝進去就漏掉了,要是能守戒,久而久之就會成爲無漏。

  

  

這個楞嚴法會是一個最苦的法會,也是最難的法會——由清早六點到晚上九點鍾,有人說:“到學校裏也沒有這麼多的課程呀!”可是,我們是個了生脫死、行解相應的學校,講楞嚴經就是解,坐禅叫行,解行並進,這才叫腳踏實地。我們要躬行實踐的去做,一點也不能馬虎,一點也不能騙自己,你若騙人也就是騙自己。爲了將來能有最大的功力來解決個人的生死問題,所以,一定要解行並進。

  

  

現在我舉個比喻:一個盲人和一個癱子,兩個人住在一起,另外還有很多人都來幫他們的忙,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這間房子裏,有一天,其他的人都出去遊玩了,他們不是去學楞嚴經,而是去釣魚、買東西……等等,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,他們都想去做,只留下那個瞎子和癱子在家裏。

  

  

說來真巧,有天這房子著火了,怎麼辦呢?瞎子看不見,不知往哪兒跑;癱子雖看得見,卻是有腿走不得,你說這不是很危險嗎?

  

  

可是,就在這個時候,有一個善知識來告訴他們說:“你們兩個都可以逃離這個火宅,只要瞎子的腿借給癱子用,而癱子的眼睛借給瞎子用,怎麼借法呢?就是瞎子背起癱子,由癱子爲瞎子指示方向。”經善知識這麼指點,于是兩個人都逃出這座火宅了。

  

  

我舉這個比喻,大家可不要誤會我的意思,其實不是說你們是瞎子、癱子,連我也是瞎子、癱子,我們都是瞎子、癱子的,因此,這也不是說你,也不是說我,但也說的是你,也說的是我。

  

  

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自滿:以爲自己已明白很多了,以爲自己智慧大了,既然如此,請問你爲什麼又還沒有成佛呢?就因爲太自滿了,以爲已學得了許多的知識,其實學什麼就被什麼障礙,有了障礙,也就成不了道了。

  

  

現在,諸位把你我他的思想放下,把這個思想平靜下來,把自己的心念空了,要做什麼呢?裝無上的妙法呀!如果每一個人能把自己心頭的雜念渣滓清除了,然後聽經,這樣便會一聞千悟,容易明白了。

  

  

諸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,上面已經說過布施與持戒,再來是忍辱,忍辱有生忍、法忍和無生法忍。第四是精進波羅蜜。

  

  

所謂“精進”是往前去精進,不是後退。在妙法蓮華經裏藥王菩薩本事品中,說得很詳細,爲什麼藥王菩薩要焚身供佛呢?因爲他覺得佛恩太深厚、太浩大了,無以報答這個恩德,所以把他自己的身心性命,整個燒了來供佛,那麼,究竟燒了多長的時間呢?這段時間非常之長,有數不過來那麼長。所以,天臺智者大師閱讀妙法蓮華經,到藥王菩薩這品中:“……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”的時候,智者大師便入定了,在定中看見靈山法會,看見釋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兒說法,轉大*輪,教化衆生,于是乎他就豁然證入法華叁昧,得到第一旋陀羅尼。他出定之後,便大開智慧,後來建立天臺宗,成爲天臺宗的叁祖。這是藥王菩薩焚身供佛這種功德所感,這才是真正的境界。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