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">
第五是禅定波羅蜜,說到禅定,有四禅八定,而在楞嚴經上也講到九次第定,這個等到講那段經文時再來詳細說明,現在先講四禅天的境界。在初禅的境界時,你的脈搏便會停止;到二禅的程度時,你的氣息就會停止,是不是死了呢?不是的;到叁禅呢?你的識也斷了,就是念也斷了。
初禅的境界是離生喜樂地,脈停止了,但是自己覺得非常的快樂,因爲是初禅,所以定力還不夠;等到二禅的定生喜樂地,定力比初禅時更加堅固,氣息也斷了,外邊的呼吸斷了,內裏的呼吸氣便活起來,一般人平常都是靠外在的呼吸,內裏是不會呼吸的,如果裏面的呼吸會呼吸了,那個人就不會死,願意活多少年都可以,可是活得久了就變成一個守屍鬼,這也沒有用!光看守著這個臭皮囊,又有什麼用呢?叁禅叫離喜妙樂地;第四禅叫舍念清淨地,把念識都放下了,入四禅天這種定才是在修道上邁進了一步。
但是,不要以爲證了四禅就不得了,這只不過是向佛的果位上走了第一步,還不是證得阿羅漢果,這個時候,天上人間的事情你都可以知道,但是知道了也不要執著于這種境界上,這是四禅的大概情形。
第六種是般若波羅蜜。“般若”是梵語,中譯爲“智慧”,什麼叫智慧?一般人都以爲世人的聰明就是智慧,其實不然,聰明是世間智,智慧是出世間智,好像一般的科學、哲學、聲光、電化……等等,所有的這些科學都叫世間智慧。那麼什麼是出世間的智慧呢?那就是成佛的智慧!
成佛的智慧也不止一種,而是叁種,爲什麼這個“般若”沒有翻譯過來呢?因爲它有叁種含意的關系,這在五種不翻的譯規中,屬“多含不翻”的緣故。那麼這叁種含意是什麼呢?第一是文字般若,所有一切經典都是文字般若。第二是觀照般若,是用觀照的智慧來反聞自性,這叫“回光返照”,觀是觀察,照是光明普照,你能以觀察所得的光明智慧,來照破自己裏面的黑暗,照得幹幹淨淨,這便是觀照般若。另外,還有一種最不可思議的般若,便是實相般若,什麼叫實相呢?實相就是本經所講的“了義”,了義就是實相,實相無相,可是無所不相,這種的境界你若明白了,就和佛做鄰居,離佛只有一步了。不過這種境界說是很容易的,要去證得卻是不容易的,雖然不容易,便我們也要想辦法往這條路上走,不然就永遠不能到達;成佛說複如是,需要勉爲其難,中國有一句話說“不經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?”中國的梅花是十分芬芳的,不像美國的不香,爲什麼會這麼香呢?因爲它受得住凍,所以非常之香。
說到實相般若,是不是有些人有,有些人沒有呢?不是的!每一個衆生都有這種般若,都有實相智慧,只是像本經中所說的“密因”——沒有把它顯現出來而已,因此,原是自己本有的家珍,還不知道。自性的般若,乃是本具的實相,但因自己不了解,以致變成一個世間上的平凡人了。
金剛經上說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”可見所有一切相,都是假的,你若能在這有相上而知道它是無相的,就是見到佛了,亦即你明白了這個法的本體,尋到了法的根源,便等于見到佛一樣。所以,這個般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固有的智慧,我們要把智慧的寶藏打開,才能顯現出我們的本來面目,這好比金礦裏藏著金子沒有人知道,有些人雖知道了金礦卻不去開采,還是等于不知道一樣。那麼應該怎樣做呢?必須動用人工努力去開采!而這個每人都有的金礦就是實相般若,如果我們不發勇猛心去精進修行,就等于知道了金礦不去開采一樣,如此焉能取得金子呢?必定是得不到的。
以上說的是六度。那麼,什麼叫做波羅蜜呢?事情成功圓滿了叫波羅蜜,你要學佛,終于成佛了叫波羅蜜,譬如你肚子餓想要吃飯,吃飽了叫波羅蜜;你想要睡覺,躺著就睡著了也叫波羅蜜。忍辱也是波羅蜜,持戒、精進也叫波羅蜜,禅定是波羅蜜,布施、般若都是波羅蜜。中國有一種水果叫波羅,也稱波羅蜜,是甜的,因此,什麼事情做圓滿了,得到甜的果,就叫“波羅蜜”,因此菩薩所修的六度,也叫六度波羅蜜。
每一個人都可以學菩薩發心,行菩薩行,做菩薩事,那就是初發心的菩薩,菩薩是不自私的,並不是我做菩薩你不能做,你不能和我相比,不是的!我們不但可以做菩薩,而且還可以做佛,“一切衆生,皆堪作佛”這句話,相信現在大家都明白了。
“諸菩薩萬行首楞嚴”,現在講“首楞嚴”,首就是第一的意思,即是頭一件事,那是什麼呢?是楞嚴,楞嚴這兩個字是梵語,翻爲中文就是:一切事究竟堅固。
一切事就是什麼事都包括在內:所有的山河大地、房廊屋舍,所有的人物、樓臺室畫……等等,都叫做一切事,這一切事能徹底堅固,得到定的本體,得到這個“密因”的定才能證得了義的果,證到了義這種程度,再修菩薩六度萬行,則得大行,然後成就一切事究竟堅固這種定,即是大果。
一切事究竟堅固是個定,和不定就兩樣了,什麼叫做不定呢?好像做事情猶疑不定,想向前走,腿又不聽話,于是就向後走了;想往好的做卻做不得主,就去做壞的,這叫不定,好像做事沒有恒心,便叫不堅固,恒心就是恒常不變的心。
因此,我們現在來學習楞嚴經,大家都應該具有“堅、誠、恒”這叁個條件,“堅”是堅固心,不能中途打退堂鼓半途而廢。“誠”是要有誠懇心,念茲在茲,學習經典應要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打其他的妄想,要研討從經中聽到的道理,對于經義自己有什麼意見?統統要誠懇的去學習。“恒”是有恒遠的心,不是學了叁天或兩天半覺得太難了,簡直是枯燥無味,學來學去沒興趣,就不學了,心想還不如到花園或其他地方去玩玩算了,于是便逃之夭夭,這便是沒有恒心。所以,你有恒心、有誠心,就是究竟堅固,這樣便有定力(不爲一切環境所轉變,是爲定力)。
所以,大佛頂,就是大因、大義、大行、大果,得到這四種大的妙處,又可以說是妙因、妙義、妙行,和妙果,這是本經題目十九個字的大概意思,下面單解釋一個經字。
經,梵語叫“修多羅”,中文叫“契經”,“契”是契合,上契諸佛的理,下契衆生的機,凡能契理契機的便叫做經。經者“徑”也,意即徑路,爲什麼叫徑路呢?因所有的經都可以幫助我們由凡夫達到佛的果位,達到聖人的果位,故說徑路。
又經有“貫、攝、常、法”這四種意思,“貫”是貫串,貫串所說義,把佛所說的義理像用一條繩子串綴起來。“攝”是攝其所化之機,即對什麼樣的衆生就說什麼樣的法,說什麼麼的法就度什麼樣的衆生,所謂“因人施教,因病與藥”,這叫觀機逗教,因人說法。什麼叫“常”呢?古今不變謂之常,因爲沒有變更是爲經。“法”——叁世同尊曰法,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叁世的衆生都應該遵從這個法而修道、而成佛、而教化衆生,都應該依照這個方法去做,故具足“實、攝、常、法”這四種意思而名之爲經。
經就好像一塊吸鐵的磁石,衆生就好像鐵塊,鐵塊遇到了吸鐵石,就會被吸上去,方才所說的“攝”字就有這個意思。現在講楞嚴經,這是楞嚴吸鐵石,吸鐵石也是堅固的,可是楞嚴經比吸鐵石更堅固,若把衆生吸上去就不會再墮落,不會再下地獄,轉餓鬼,做畜生了,爲什麼呢?因爲被堅固大定所吸引住,想要跑也跑不了,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,就是這麼妙!
佛教全部藏經,共分爲十二部:第一部是長行部,在經上分一行一行,很長的故叫長行。第二部是重頌部,是重複的再把經義說一遍,把長行經文重說,是爲重頌。
第叁部是授記部,在經典上提及佛爲某一個菩薩授記的,如:汝于某某劫,應當成佛,名號爲何?壽命有多長?教化衆生有多少?在什麼國土裏……等等,都預先說明,這叫授記。好比釋迦牟尼佛是然燈佛爲他授記的,當釋迦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,遇到然燈佛,曾經布發掩泥,他看見然燈佛從一條非常泥濘的路上走過來,于是便將自己的頭發打開,鋪在積水的泥路上,讓這位老和尚走過,以免汙泥沾染到這位老比丘的雙腳,誰知這位老和尚就是然燈佛,他看到這麼虔誠的供養,就歡喜了,便道:“如是,如是。”意思是:就是這個樣子,你如是,我也如是,如是個什麼呢?就是行菩薩道是這個模樣,因爲然燈佛過去行菩薩道也是這樣子的,故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