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認爲是對了,于是便爲釋迦佛授記:“汝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”因此,今生釋迦佛就成佛,由于釋迦佛的誠心感動了然燈佛,所以這位古佛就給他授記。

  

  

第四部是因緣部,由于種種的因緣而說種種的法。第五部是譬喻部,是以某一件東西比喻某一件事,來說明佛法的妙處。

  

  

第六部是本事部,釋迦牟尼佛或敘述他前生的事,或講述某一個菩薩前生的事迹。第七部是本生部,是說釋迦佛今生的事迹,或者是某一位菩薩今生的事。

  

  

第八部是方廣部,方是四方,廣是寬廣,表示所說的法極廣大精微。第九部是未曾有部,這是從來沒有說過,而現在才說的。第十部是自說部,是未經請法而佛自己放光動地的開演這個法。第十一部是孤起部,亦稱諷誦,是在某一部經中與前文不相連,且與後面的也不生關系,而孤單獨立的偈頌。

  

  

最後是論議部,是針對某一項佛法的研論博議,以上一共是十二部,所以有首偈子說:“長行重頌並授記,孤起無問而自說,因緣譬喻及本事,本生方廣未曾有,論議共成十二部。”大家如想詳細研究,可以參看大智度論,裏面對十二部經的分類有詳細的解釋。

  

  

這十二部經是不是個別分開的呢?不是的!其實每一部經都包括這十二部,這不過說明經典中具有這十二部的體裁及內容而已。

  

  

其次,講到十門分別:

  

  

第一門是總釋名題,第二門是啓教因緣,什麼是教?聖人契下之言日教,如佛菩薩用以教化衆生所說的話,是爲教。到底怎麼會生起此教的呢?這需要具有因緣,此因緣是由衆生來的,如果沒有衆生就沒有佛;如沒有佛也就沒有教,故教乃爲衆生而設,其因緣是要令衆生了生脫死,故而有教。

  

  

釋迦牟尼佛就是爲了使衆生了生脫死而示現于世,在法華經上說: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。這一大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問題,生從何來?死住何去?這道理不明白即有生死,明白了就不會有生死,釋迦佛到此世界來就是爲了令衆生知道怎樣有生?怎樣有死?

  

  

來到這個世界的衆生,都是奔波勞碌,辛辛苦苦,他們爲住而忙,爲蔽體的衣服而忙,爲充饑的食物而忙……他們忙碌地勞作,如果問他們:“爲什麼要工作呢?”一般人都會同答說:“爲了叁餐。”不管是中國人或外國人,每個人都是爲了生活的問題而奔走忙碌,但是卻沒有人爲生死而忙,更沒有人會去想一想:我爲什麼到這個世界來呢?我是怎麼來的?從什麼地方來的?也不見有人見面時會問:“你是從哪裏來的呀?來了多久啦?……”真是連自己來的地方都忘了,去的地方也忘了。釋迦牟尼佛看見人把生死大事忘記了,故到這個世界來提醒我們,必須要注意及研究這個問題,是以,法華經方便品說:“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………欲令衆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;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于世。”

  

  

何謂“開佛知見”呢?一切衆生,本來具有佛的知見,本來的智慧和佛是一樣的,只不過像金礦一樣,尚待開發,然後本性才能顯現,必須如法修行,才可以把真金開采出來,真金之中,是沒有渣滓的,如摻入雜質,便不是真金了。

  

  

那麼,我們本有的佛性、本有的智慧,在什麼地方呢?就是在我們每個人的煩惱裏面,由于每個人都有煩惱,故個個都有佛性.只是未能顯現出來,因而成爲煩惱罷了。

  

  

現在打個比喻:煩惱猶如一塊冰,佛性好比是水,水有濕性,而冰也具有濕性;水是智慧,冰即煩惱,由此可知,智慧與煩惱同是含藏佛性的。

  

  

現在,再來比喻它的作用,水柔不會直接傷害人,而冰硬卻能傷身害命,比如一盆水潑到你身上來,你只覺清涼,卻不會傷及身體;但如把一大塊冰往你身上擲,就會打傷你,甚或置于死地,這便是智慧與煩惱的分別。例如人起了煩惱即會生嗔心,繼而破口罵人,使他人也生煩惱,但有智慧的人說出來的話,令人聽了會心生歡喜,甚至連原有的煩惱都一並消除了,這就是冰與水,亦即煩惱與智慧的不同處。假如我們將煩惱變成智慧,那便是返本還原,因爲冰可化成水,水也可以成冰,因此不能說衆生不是佛,佛不是衆生。其實,佛是衆生的佛,衆生是佛的衆生,這只是一種轉變,若能明白你的自性便是佛性,就能把煩惱變成菩提。

  

  

菩提即是覺悟的道理,覺悟些什麼呢?悟到一切都無所執著,若有所執,就不會覺悟。覺悟的滋味怎麼樣呢?是把煩惱斷了,到沒有煩惱、沒有無明時,就現出智慧,因而得到解脫,這叫開佛知見。

  

  

還有“示佛知見”,示即開示,佛的知見開發了,還必須用一番功夫,怎樣用功呢?像開金礦一樣,需要工人去工作,一點一點地把泥土挖開來,還須專心去淘洗,把真金淘出來,所以必須指示衆生怎樣去得到真正的精金,這是示佛知見。然後,又要悟佛知見,得到了指示,必須依法修行,如實用功。比如天天坐禅,有一天使會豁然貫通、突然的開悟了,開什麼悟呢?是真正的了解,會覺得:哦!原來是這樣,原本是這麼一同事!于是人生的問題便明白了,這是悟佛知見。

  

  

佛的知見,不像我們衆生的知見,整天盡打妄想,生出執著心,誰對我有一點不好,就生出煩惱心,其實,你若對人家好,怎會有人對你不好呢?明白了這個道理、就不會有人對你不好,因爲不是人家對自己不好,而是自己對人家不好,這叫做“一個巴掌拍不響,兩個巴掌才會響。”在悟佛知見之後,便是入佛知見,須勤謹專修,回光返照,待光照到了心裏去時,整個智慧也就開現,這是入佛知見。

  

  

佛說法凡四十九年,談經叁百余會,爲衆生說法,教化衆生,這是指佛所說法,一代時教的大概而言。若以本經來說:“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”,這部經的因緣有六種:

  

  

第一因緣是“恃多聞,忽定力”,恃乃仗恃之意,仗恃什麼呢?仗恃多聞。多聞是多所見聞,如讀經聽法多,知識也多,好像阿難便具有多聞的機緣與能力,佛所說的法因他常隨侍數十年,每一法會所說的他都記得住,真是過耳不忘,這叫多聞,也稱博聞強記。因所記取的道理多了,便有所仗恃,故說恃多聞。忽定力,是忽略了定力的重要,阿難就是這樣,以爲能廣聞知見就夠了,因而不重視定的修養,不去用功參禅,不曉得打坐是行,聽法是解,所以我們必須解行並進,互爲相應,才是正途。希望各位既重多聞,尤重定力,雙管齊下,勇猛精進,這樣,當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殊勝境界。

  

  

這部經乃以楞嚴咒去解救阿難而引起的,一天,阿難獨自出去乞食,遇到摩登伽女,那時的摩登伽是外道,她會一種咒術,名先梵天咒,由于見到阿難生得英俊,便爲她的女兒用咒術迷惑阿難,供其淫樂,阿難因定力不夠,于是不由自主,眼看將要破淫戒了,那時佛陀知道了,即敕文殊菩薩用楞嚴咒救回受迷的阿難。

  

  

當回到佛前,阿難便痛哭流涕地說:“(我)一向多聞,未全道力。”因此懇請佛陀,告訴他十方諸佛是怎樣修行而得以成正果的。故本經的因緣是爲了阿難仗恃多聞,忽略定力,引起佛陀廣說諸理,來破他的迷執。

  

  

第二因緣是“警狂慧,護邪思”,警是警告,警告具有狂慧的人,狂慧是天生的聰明,但卻不務正道,反而藉他的智慧去做害人的事情,而且思想邪惡,不加改正,甚至更運用其智慧去掩護他的邪惡思想,即所謂護短。簡言之,是警告有狂慧的人,護持他那不正當的思想,亦等于警告那些做糊塗事的聰明人。正是:

  

  

“聰明乃是陰骘種”:由于前生有些德行,所以今生就聰明了。

  

  

“陰骘引入聰明路”:爲什麼會聰明呢?是因爲曾做過很多善事,陰骘即是人所看不見的好事。假如做了件好事便鳴鑼擊鼓地大事宣傳,這就不算是陰骘,所謂:“善欲人見,不是真善。”做了好事就到處告訴人,那便不是真的行善,只不過貪圖一個善的名而已。“惡恐人知,便是大惡。”做了惡事,卻恐怕人家知道,這就必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